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明末之席捲天下最新章節列表 > 第26章 深挖溝,廣築牆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6章 深挖溝,廣築牆

動員老弱婦孺一百多人,在城牆裡面沿牆挖一條兩米寬,兩米深的濠溝。

濠溝沿著城牆裡面,共有一百多米長,但每人挖的都是單獨的一截,中間有少許距離,等於有一百多個兩米寬,兩米深的濠溝連成一條線。

接著空出三十公分,再挖一條同樣長的。

正面城牆也就一百多米,差不多每人挖一米長,挖兩條。

挖出來的填土,開始在堡內築牆。

配合堡中的各種板木,桌床,垃圾等雜物,總之能用的皆用,堆疊在一起,把整個堡堆出四條巷子。

怕大夥聽不懂,丁毅拿紙,用木炭為筆,在板子上畫了一畫,大夥看清楚完工後的堡中,俱是倒吸一口冷氣。

整個工程完成後,堡正前方空出四十多米的縱深,(不包括那兩條濠溝。)

韃子攻進堡中,先要越過兩條濠溝,這時正面墩臺上的銃手們,可以連綿不斷的對他們進行打擊。

韃子用箭又射不到墩臺上的人,到時現場肯定慘不忍睹。

就算韃子用人命填過濠溝,衝進來後,會驚恐的發現,整個堡中的空間都被泥土和雜物堵塞,只有四條巷子四條路可以走。

堡中正面原本有很多房子,房子與房子之間有十幾條可走的路,還有中間的大道,大量的空間。

現在丁毅用泥土雜物把房子和房子之間的空隙全部填起,並築成高牆。

韃子無路可走,只能選擇丁毅為他們準備好的四條小道。

這四條小道最寬的不到五米,最窄的才三米多,也就四五個人同時並肩走,真正進入巷戰的規範。

小道兩邊都是房子的牆壁,上面有弓手,空隙的地方被泥土和雜物築成的高牆堵住,進來之後,只能往前走,左右兩邊都無路可走。

這樣的四條路不長,也就四十多米。

必竟丁毅的時間和人手有限,挖出來的泥土和堡中的雜物也只能填充這些地方。

但這四十米將是韃子的惡夢。

在四條路的盡頭,丁毅又挖了濠溝,上面鋪跳板,到時明軍從跳板上撤,然後再拿掉跳板。

最後丁毅道:“假設韃子一下子衝進來四百人。”

“原本咱們要正面對抗四百人,肯定是打不過的。”

“現在他們只看到四條路,頭頂又有弓箭和火銃打他們,他們沒時間推牆,只能沿著這四條路衝進來。”

“這樣每條路,就只有一百個韃子。”

“但這路很狹窄,正面也就只能站四五個人。”

“那咱們在出口處每隊有六十人,可以輪流上陣,對付他們四五個人。”

大夥頓時都看懂了。

無論韃子有多少兵馬衝進來,經過丁毅這防守設施後,優勢的兵力,都會變成弱勢。

大夥在狹窄的通道,都是四五人打四五人,而明軍上面還有弓手相助。

“這就是巷戰的優勢,無論對方兵力有多少,到了巷子裡,大夥正面對抗的兵力是一樣的。”

“而且防守方,永遠佔優。”

現場大夥目瞪口呆,腦袋裡都想著這美好的畫面,韃子攻進來後,頭頂是火銃弓箭,夾著滿天的石灰,正面只有四條路,每條路只能四五個人並行,對面是鋪天蓋地的長槍,還有佛朗機炮等在旁邊蹲守著。

這那是打仗,這是屠殺啊。

丁大人這腦袋,真不是一般的人腦袋。

大夥齊齊都在想,以後這輩子打仗,千萬別和丁毅對陣。

巷戰的關鍵就是要有巷。

徐大堡原本沒巷,丁毅最大的難點,就是要創造出四條巷子,而且要牢靠。

好在徐大堡不是很大,又有近三百婦孺老弱,三百多戰兵,靠著這些人的拼命建設,加上工匠和丁毅的指點,一堵堵土牆被臨時在堡中堆起。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當晚堡中燈火通明,丁毅以每成年男子二兩銀子,女子一兩,兒童老人五分錢子的工錢,讓全員加班加點,連夜挖坑堆牆。

為了臨時牆體的牢固,所有的牆體要加木板樹木等物,很多房屋的大門,床板都被卸掉,加以各種雜物,混著泥石堆疊,堡中和四周能用的東西全被利用。

丁毅的要求,每堵牆最少四米高,一米寬,保證後金軍在下面,即跳不上去,又推不倒。

如果時間充兄,所有的坑溝挖好後,正面新增的牆後,再挖坑,挖出的坑土堆積在牆上。

這樣就算有韃子真的想越牆而過,上去之後,再跳下去,還是掉到坑裡。

當然了,一般情況下,後金軍衝進城牆後,看到面前有牆堵著,肯定會按丁毅的想法,沿著四條通道攻進去,除非後金軍的指揮官,有超乎常人的戰場應變能力。

堡中平民奮力加班加點的時候,各隊指揮官也正在與各自的兵馬見面。

第一隊的宋飛和徐威正集合著六十名手下在一起。

這六十名明軍有四十多人是徐大堡本地軍戶,十二名從其他堡跑過來的。

每十人為一甲,共分六甲。

原本明軍五十人為一隊,有管隊官和貼隊官各一名。

現在因為人多,臨時以六十人為一隊。

兩人召見全隊,徐威先介紹了六名甲長給宋飛認識。

宋飛一一認過之後,大聲問:“多餘的話俺也不說了,唯有死戰,搏個升官發財。”

大夥臉色嚴肅,有人表情害怕。

“發餉”宋飛接著直接大喊,然後轉身,拿出一盤銀子和銅錢。

大夥臉色大震,幾乎不敢相信。

明末軍人的待遇可謂非常之差,原本的餉銀就極少,不說和士人官員比了,還不如許多自耕農和半耕農的普通庶民家庭,甚至連藝人戲子工匠都不如。

僅僅只能和貧農和奴僕稍微好一點。

明武宗時士兵軍餉改為支糧,標準為每月一石。

神宗時又改為銀兩,標準為每月一兩二錢到五錢。

天啟時月糧標準提高,遼東這邊邊軍每月軍餉為二兩左右,可很多地方還是用米支出,上面的軍方大佬和官員們拿到餉銀,自己先用銀買成米,再支出米。

以一兩銀買一石三鬥,再以一石米折一兩銀支出給兵士,這樣一進一出,淨賺三鬥。

而實際上很多地方還支不到一石,像張成這邊官兵,因為張成不剋扣,經周勇等副千戶,百戶的剋扣後,他們拿到手一年大概十石,即十兩左右,已經少了一半。

這還算的好的了,因為張成經商有錢,還分給周勇等千戶百戶,他們也剋扣的少。

丁毅在大興堡時,上頭層層剋扣,他身為甲長,按標準每月能拿一石三鬥,但實際拿到手只有七鬥,足足少了一半。

所以大夥平時都是拿糧的,幾乎沒見到過銀子。

現在宋飛突然發銀,現場的官兵們都震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