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明末之席捲天下最新章節列表 > 第849章 雷酸貢和紡織機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849章 雷酸貢和紡織機

當然,這樣出來的鉛彈還需要手工打磨下,此時普通的婦人,不是工匠也能參與,稍微打磨就能成形。

透過這樣的改進後,他們現在日產新子彈還是在六萬左右,但對車床沒什麼損耗,車床主要用來車木塞了。

這個資料和後世比起來自然差遠了,但對現在這個時代來說,已經差不多夠用。

以一個月造一百八十萬子彈來說,足以應付一場五萬支線膛槍參加的戰役了。

但五萬支線膛槍在這個世界上,完全是無敵的存在。

而丁毅還想再改進,比如他所提出的雷酸貢。

“雷貢也做出來了?”丁毅這時興奮的問。

“應該是吧,皇上來看下呢。”李忠義嘻嘻笑著,帶丁毅去看新制的雷酸貢。

做為一個穿越者,丁毅當然知道雷貢又叫雷酸貢,僅看名字,就知道和貢(水銀)有關。

但還有什麼成份合成的,丁毅前世真沒研究過,也沒細看過。

但雷貢又叫雷酸貢,那肯定有酸嘛,然後會爆炸,那就是有易燃物,酒精。

丁毅好歹能記住這三樣東西,但這三樣怎麼來的,就全靠科學家和工程師們自己試驗了。

匠作局的工程師們,經過多次測試,最後有個歐洲人先合成了硝酸,然後與貢生成了硝酸貢。

再經歷無數次測試後,試驗室還爆炸了數次,傷了好幾個人,經歷了一年多後,終於確定了與酒精(乙醇)合成的雷酸貢。

聽起來有點簡單,工程師們為合成乙醇、硝酸、硝酸貢,到最後一步雷酸貢,不知經歷了多少次的試驗。

好在有丁毅提供的三種物質為參考,讓他們少走了很多彎路。

於是原本到1799才被發明的雷酸貢,提前一百多年產生了。

整個發明經歷了一年多時間,這還是由丁毅提供了三種物質為基礎的條件下才發明的。

可以想象到,後世那些科學家,完全靠自己摸索,沒有參考,想合成一樣新物質,要麼靠運氣,要麼靠天賦,非常不容易。

李忠義他們已經試過雷酸貢的特質,的確很容易爆炸。

下一步就是用來製造雷貢火帽,一旦雷貢火帽製成,槍械的發展又進入劃時代的進步。

線膛槍的射速將再次得到大幅的提高。

從火器局出來後,丁毅又跟著李忠義來到匠作司科技局。

這邊的人都是從大員遷移過來的,原大員造蒸汽機的所有人,全遷移到這邊。

目前共有技術人員一百多個,在雷酸貢的製造中,有這邊的科學家們也提供了意見,幫了大忙。

自從蒸汽提水機發明後,科技局的人進一步將它利用到機床上,從而製造了壓力鑄幣機。

按照這樣的發展,將來可以提升動能,甚至可以整片的鑄造板甲。

但丁毅不打算推廣板甲,現在已經進入火器時代,板甲已經沒什麼作用,而且他大乾的武器領先全世界,完全沒有必要製造板甲。

所以丁毅還是想把蒸汽動力運用到火車和輪船上。

波耳,米託,葉阿土,費蒂爾等老同志都親切的拜見了丁毅。

“皇上,這邊請。”波耳興奮的帶著丁毅往河邊走。

科技局的地盤邊上有條河,也是專門用來測試將來的船的。

此時在河邊的一幢房子裡,他們已經造好一個足有後世坦克那麼大的蒸汽機。

“這麼大?”丁毅看的目瞪口呆。

“這是測試品,主要是測試他的動能。”波耳道:“可以根據比例而縮放。”

蒸汽提水機已經面世一年多了,經過一年多的改進,現在的動能已經大幅提升,但還是不夠拉動大車。

科技局做了試驗,裝了五十石糧食重量的大車,現在的蒸汽機就無法推動。

“要高壓。”丁毅下意識道:“還得在壓力上面想辦法。”

世界上第一臺推動機車在軌道上走的,就是高壓蒸汽機。

“你們再造個軌道,僅用大車阻力非常大,難怪你們推不動。”丁毅興致來了,立刻叫人拿上圖紙。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李忠義也知道丁毅經常興致或靈感來了就會畫圖,果然早就準備好。

丁毅畫了火車和鐵軌。

“有了軌道後,一方面可以固定方向,一方面降低阻力,蒸汽機的就可以推動大車了。”

匠作局直接用大車上裝滿東西,肯定推不動啊。

“皇上每次的想法,都讓人耳目一新。”米託也佩服道。

好在丁毅臉皮厚,坦然自若。

丁毅讓匠作局先造一百米的軌道,然後用蒸汽機帶動箱子試一試。

當然,最主要還是要改進蒸汽機,增強動力。

其實蒸汽機有單缸雙缸甚至多缸之分,但丁毅不懂啊,只能全靠工程師們自己琢磨。

好在他集中了這個時代亞洲和歐洲的頂尖科學家,不像後世那些科學家都是一個人孤身奮鬥。

接著丁毅又看了科技局很多新的發明。

這邊專門研究製造新機器。

新的車床,鑽床,鏜床,刨床,最讓丁毅驚奇的是,他看到了新的紡紗機。

早期在旅順發展時,丁毅為節省開支,都是直接從松江徐氏和江南一帶購買生絲或棉、絨等物,然後自己紡紗織布。

當時整個大明用的都是宋元傳下來的水轉大紡車。

當時他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紡紗的機械,比西方的水力紡紗機要早四個世紀。水轉大紡車發明在南宋(1127-1279年)後期,在元代(公元1206年—1368年)盛行於中原地區。

這種水轉大紡車結構較為複雜,由轉錠、水輪和傳動裝置等三部分組成,體積龐大,全長約9米,高2.7米。透過將水的動能轉化為大紡車的動能,實現自動化的工作。每臺紡車每天可紡紗100斤,效率是一般紡車的30多倍,堪稱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紗機器。

丁毅還是從松江徐氏那裡得到的機器原型,然後在旅順自制,用來織布,這樣做的效果是,比起直接買布來縫製衣服,他可以節省一半以上的開支。

當時旅順比較窮,他這麼做也是為了節省開支。

隨著他現在統一全國,登基為帝,改進和擴大綢布的生產,就放上議程。

歐洲到18世紀工業革命才出現改良的紡紗機,這個時候的歐洲,到處戰爭,沒有安定的生活,自然沒人關注到紡紗上面。

所以丁毅肯定需要走在前面。

科技局從三年前就開始研究改進,此次丁毅看到的,就是經過改進的新紡紗機。

新的紡紗機類似於18世紀的珍妮紡紗機,有16個錠子同時運作,它還可以依設定次序操作多個紗線,這讓他的效率得到大量的提高,每臺紡車每天可以紡妙兩百斤。

而紡紗機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動力源。

中國是最早用水力的,歐洲也是在18世紀後才發明水力源紡紗機。

運用水力操作的機器,在紡織工業史上佔有極重要的意義,那就是以前使用手工操作機器時,紡織工人可以在家操作機器,可是一旦使用動力後,工作者就無法離開動力源,因而被視為工廠制度的開端,歷史上首批工廠的建立就是為了製造紡織品。

原歷史上,1785年,理髮匠埃德蒙·卡持賴特發明了水力織布機,使織布工的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四十倍。同一年,泰利斯將蒸汽機用到了紡織機械上作為驅動力,並迅速得到了推廣,進一步大大提高了織布的效率。

而丁毅的科技局,現在就用蒸汽動力,替代了水力。

李忠義這時指著新的紡紗機道:“用蒸汽動力,替代水力有兩個優勢。”

“一紡紗機變小了,不用像以前那樣需要水力驅動,所以全長從九米,縮減到四米,降低了佔用空間。”

“可以隨時人工停止,需要暫停的時候,可以停止機器,然後再啟動。”

丁毅聽了非常興奮:“這個,這個,聯絡松江徐氏,朝廷,不,朕個人出資,和徐氏聯手開辦工廠。”

“現在,可以開辦工廠了。”

丁毅決定,在松江新建這個時代第一家工廠,專門紡紗的工廠。

“工廠?”李忠義若有所思,這個概念在他們旅順集團裡是有的,他們在大員有鐵鍋廠,在旅順和濟州也有各種廠,但是皇上自己出資是什麼鬼?

大乾帝國富的流油,幾乎是歷代開國最富的皇帝,天下有錢人的財富,都被丁毅搜刮了個遍,皇上居然還要自己開工廠。

李忠義也忍不住翻了翻白眼。

不過他很快知道丁毅為什麼要這麼幹。

當天晚上,丁毅把李忠義、張經、趙大山、宋飛、魏繼業、陳有富,姚新漢等幾個老兄弟,加上阮思青這小舅子一起叫進宮裡吃晚飯。

李忠義,張經,趙大山他們都是一起從大興堡跑出來的,阮思青一直是前期幫丁毅賺錢跑海路的,有好幾次都差點死在海上。

所以這幾個人,可以稱之為丁毅的最心腹。

“你們的爵位,世襲降替,朕感覺對不起大夥。”丁毅嘆道。

“皇上這話說的,臣等感恩戴德---”趙大山又開始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