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重生之全球投資巨頭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三十三章:進行系統的培訓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三十三章:進行系統的培訓

李齊是江浙人,畢業於中山大學計算機系。這是一個以技術見長的國字臉胖子。一九九六年初,李齊入職馬文創立未久的華國黃頁。當時華國黃頁以給客戶製作官方主頁為生,但它不具備製作主頁的技術能力,所以利潤的大頭分給了合作伙伴。

李齊對這一問題的解決,給馬文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說馬文的邏輯是從 1 到 10,可謂天馬行空;那李琪的邏輯便是 2345678,求的是縝密和行動力。

不過看上去互補的倆人共事未久。一九九七年底,馬文前往華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信息部時,已擔任類似於首席技術官職位的李齊,因家庭原因並未跟隨馬文北上。一九九九年初,馬文回到杭州封閉開發阿狸公司時,李齊又已經成了,偉業網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和 CEO。

偉業的主要業務是網絡傳真。其時跟海外發傳真得花大約二十七元,如果透過偉業的服務器發送“網際網路傳真”,則只需七元。李齊建立起了一支包括俞朝翎(日後阿狸公司B2B 資深總監)、雷雁群(日後阿狸公司領東分公司總經理)、方永新(日後阿狸集團人力資源總監、合夥人)等人在內的銷售團隊,陸兆禧則是偉業的羊城代理商,也是為合夥人之一。

因為網站的穩定性不高,馬文想到了李齊。一九九九年底,時任偉業銷售主管的俞朝翎,注意到馬文和孫彤宇經常到訪偉業,他意識到偉業公司可能要有大的合併了。但李齊並未一口應允。儘管李齊很喜歡華國黃頁的企業氛圍,但沒必要拋棄偉業加盟阿狸。

為了得到李齊,馬文決心收購偉業。於是,二零零零年初,李齊以技術副總裁的身份,加入了阿狸公司。阿狸公司集團董事局副主席蔡從慶後來曾說過:“那是阿狸公司開展的首次收購,或許也是我們最成功的一次收購。”

可能是基於李齊的創業經歷,馬雲認為沒做過銷售的他,也可以帶好銷售團隊。李齊認為自己從技術轉任銷售崗位的原因是:“可能馬文覺得我不僅懂技術,而且腦子靈,能銷售。”

給這位非專業出身的大將配的,是非專業的兵。

俞朝翎,一位後來被視作典型華供人的銷售,那時只能算初步成熟。他生於一九七一年,杭城人。俞朝翎沒考上大學,十八歲進映象管工廠做工。但他不甘心只有高中學歷,於是在江浙省電大念了 3 年夜校。電大畢業後,俞朝翎進入一家合資公司做技術員。女朋友這件事讓他意識到,技術員無法支付結婚、買房的費用,於是轉行做了銷售。

因為抹不開面子、沒人帶、老銷售員攥著資源不放,俞朝翎半年內銷售的兩款商品,均未開單。一九九六年下半年,曾兩度被解僱的俞朝翎在深鎮陌拜電子工廠,銷售 IC 元器件時才找到點感覺:“說多了,臉色也正常了。也能與客戶一問一答的互動了。”

考慮到成家立業的問題,一九九九年俞朝翎又回到杭州找工作,不久進了偉業。

陸兆禧也沒幹過銷售。他在酒店工作過 6 年,還擔任過網路公司的客服。他被認為是李齊的徒弟,風格與李齊類似,擅長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馬文在後來如此描述過陸兆禧的能力:“老陸務實比較厲害,務虛得不夠。”

偉業的銷售員不夠看,阿狸公司杭城總部原有的銷售員也好不了多少,他們是從市場、運營、產品等部門中,抽調出來的幾個人。

幹嘉偉是阿狸公司最早的銷售員之一。他生於一九六九年,江浙人。在杭城商學院唸完食品工程後,幹嘉偉去了江浙省燃料總公司。他先在京城的聯絡處幹了 3 年多,然後回到江浙鄉下小鎮賣煤。而立之際,他覺得自己不應該待在夕陽產業:“地下的煤挖一塊少一塊,行業總是越來越小。”於是幹嘉偉在雙休日跑到杭城的書店,反覆搜尋有關朝陽企業的資料。一篇對雅虎聯合創始人楊致遠的採訪,打動了幹嘉偉,於是他起了進入網際網路公司工作的念頭。

二零零零年二月,這位感覺阿猩公司這個公司名字,聽上去特不靠譜的國企副科級幹部,抱持著先轉行再說的想法,進入了幾乎是杭城唯一的網際網路公司阿狸公司。

那時網際網路泡沫正在氾濫,從業者普遍相信“今天你不花錢砸市場,明天你連花錢的機會都沒有”。而阿狸公司正要斥巨資啟動國際化戰略,於是,幹嘉偉進入了替公司花錢的市場部,工號是 67。

沒想到幾個月時間便風雲突變。幹嘉偉忙完華交會和羊交會後,公司向市場部表示:沒預算讓你們花錢了,去掙錢吧。

遭此轉折,幹嘉偉的初心不改。他仍然篤定網際網路是個朝陽行業,仍要待在阿狸公司賺取網際網路經驗,以備未來跳槽之需。

幹嘉偉當時的同事還有盧洋、張鬥等。這批人一度由並不擅長銷售的謝世煌領導。

李齊接手的銷售隊伍就是這兩撥人,加在一起也就 10 個左右,而且彼此之間還不太瞧得上對方。“不是太 match 的,”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幹嘉偉他們比較正統,每天先打很多個電話,約好了再去見客戶。見客戶之前準備資料。原偉業過來的人風格比較野,從來不打電話,直接陌拜。

一屁股坐在客戶那裡就開始聊。沒有資料。最多來個現場演示。要錢也很直接:“老闆給錢了,簽完合同哪有不給錢的,快點快點。”

因為是被收購方,偉業出身的銷售員心裡面還“有一點小小的自卑”。為了維護自尊,俞朝翎等人更加堅持自己的風格。

他們每天都騎著腳踏車滿大街跑客戶,一身汗的回到公司後,看著阿幹、盧洋很是不屑,“這幫人書生氣太濃了。每天都待在辦公室裡做方案。他們約不到客戶,只能天天打電話。整個銷售過程拖得很長。而且他們永遠少那麼一句話:老闆給錢了。”

在李齊看來,無論是俞朝翎等人,還是幹嘉偉等人,都是處於被解聘邊緣的一批垃圾。不過反正要招聘新人,李齊覺得不如試一試現在的團隊。

多年後,幹嘉偉才知道李齊當初對銷售團隊的看法。他認為“垃圾”之評“也不是假話。”那時候的阿狸公司人來人往的頻率很高,把幹嘉偉招進來的市場總監都已離職了。

試一試的結果慘不忍睹。沒人知道該怎麼賣華供。事實上,就應該沒人知道如何賣華供。

這個年代,人們普遍認為網際網路是個概念先行的虛頭巴腦之物,靠譜的新經濟應該是 IT 和軟體才對。二零零零年 1 月,馬文在哈佛商學院組織的一次活動中,大談網際網路時,即被同行的東方證券投行部總經理衛哲,認為嚴重不靠譜:“長得像外星人,說話更像外星人。怎麼可能呢?按正常邏輯,根本看不到他的這個願景。”

而華供是一個沒有實體的網際網路預付費產品。客戶付出一萬八千元,獲得的不過是一個網際網路公司的賬號,然後便要等待從未謀面的海外買家來詢價。不少中小企業主連電腦都沒有,遑論上網了。

簡言之,賣華供對銷售員的要求很高,而懂華供的阿狸公司英文站老會員們,並未轉化為規模級的種子付費使用者。

就像飛行員一樣,阿狸公司的銷售,需要很長的培訓期。否則上去轉一個圈就暈了,就掉下來了。

轉一圈就掉下來的人中包括幹嘉偉自己。他兩個半月後才出了一單華供。照規定,他離被辭退只差半個月。他想不通、也不服氣的想道:“我從來都是拔尖的。在大學裡拿了 4 年一等獎學金,同期進江浙省燃料總公司的人裡,我是第一個被提拔到副科級的。為什麼到了網際網路就玩不轉呢?不如我的人都出單了。”

幹嘉偉有時半夜兩三點都睡不著覺,只好偷偷摸摸的跑到陽臺上抽菸。

對於手下人的不懂和不會,李齊的應急辦法,是找一個懂銷售的來教教他們。他在阿狸公司的會議上見過李旭暉。後者是在環球資源做了十幾年的資深銷售。

二零零零年十一月前後,李琪告訴俞朝翎、幹嘉偉、盧洋等人,自己給他們請了個很牛的人,叫貓王(Elvis,李旭暉英文名),要好好向他學習。

李旭暉是寶島人,畢業於國立寶島海洋大學輪機工程系。這個方臉、身材普通、行事內斂的銷售高手,對華供系的成長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俞朝翎認為李旭暉是談到華供系,便“肯定要說到的人。”幹嘉偉更是認為,李旭暉在華供系從農民軍,到正規化的過程中發揮了最大的作用,“可以講是正規軍的締造者之一。”

李旭暉到阿狸公司後,便去深鎮、京城,香江、魔都、等城市的阿狸分公司,做了次巡迴培訓。俞朝翎等偉業派,和幹嘉偉、盧洋等杭城總部的銷售員,均給李旭暉留下了深刻印象。

“能感覺得到偉業那幫人,天生做銷售的狼性和要性。他們工作起來很樂觀。他們就直接上去死拼活拼、爛纏到底。他們更土、更直一點,感覺非常有趣。可能也是李齊影響他們。人以群分。”

至於幹嘉偉、盧洋等人,李旭暉認為那是他見過的最樂觀的一個團隊,“窮開心。他們一開會,先你來我往、唇槍舌戰,聊聊天、開開玩笑。杭城人,伶牙俐齒的很厲害。幹嘉偉那個嘴皮子功力堪稱一流。他們出門後再辛苦,回公司是開心的。樂觀很重要。我跟他們講,你們就是要維持住快樂銷售的傳統。”

李旭輝向這批直銷新兵強調,對於一個新興市場而言,提升拜訪量的重要性,如同圈地播種,土地越大、播的種子越多,假以時日就能採摘到更大的果實。強調陌拜的同時,李旭輝也強調,有計劃的拜訪事半功倍。

李旭輝跟他們說:“半年或者一年後,你可以達到一個月籤 10 家華供的水平。”

大家對此很懷疑的對李旭輝說道:“我們現在籤一家華國供應商都很難。你說一個月籤 10 個華國供應商,怎麼可能?這不是在開玩笑嗎?”

“你們要相信我,更要相信你們自己,你們一定是可以做到的。”李旭輝很肯定的說道。

聽了李旭輝的話,俞朝翎覺得偉業的陌拜式銷售,正是提升拜訪量的應有之義,他們的方法是靠譜的。俞朝翎在心裡分析道,當一個產品的售價超過一萬五千元時,靠電話已經無法與客戶建立起信任關係,打電話被拒絕的機率非常高。

原因是我沒跟你見過面,我和你之間沒有感情。但是我透過陌生拜訪跟你見了面,下次我再來拜訪的時候,成功機率要高很多。這就是人性。

“對於陌拜這個觀念,幹嘉偉他們後來是有改變的。約好才上門,有些人的拜訪量就沒那麼大。拜訪量要大,肯定要結合陌拜。當然,本來也沒那麼絕對,好像他們完全是電銷似的。”李旭暉分析道。就這樣,盧洋、雷雁群、俞朝翎、幹嘉偉等人的零碎經驗,經過大半年的磨合後,被高人的工作方式逐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