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超級戰兵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 【關於佛祖(2)】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 【關於佛祖(2)】

求訂閱,再苦再累,也要堅持寫作,堅持把最好的故事呈現給支援

一絲不苟的您們

阿難陀多聞第一

阿難陀簡稱難陀,意為慶喜歡喜。他是提婆達多之弟,甘露飯王之子,是佛祖的堂弟。他幼小時就抱出家之志,曾師事十力迦葉。佛祖五十五歲時,他皈依佛祖。由於他年輕聰明,又是佛祖的堂弟,出家後便被眾弟子推舉為佛祖的侍從侍者。他專心侍奉佛祖,形影不離,直至佛祖涅盤時止,跟隨佛祖前後達二十五年之久。他長於記憶,凡是佛祖所說教法他都能銘記不忘,在佛祖弟子中數他聞法最多,因此而贏得多聞第一的稱譽。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佛祖涅盤後,迦葉尊者為儲存佛法,召集了四百九九九名已證得阿羅漢的佛弟子結集佛法,阿難因未證得聖果被拒絕在外。他為此生大慚愧,便於當夜勇猛精進,終於在一夜之間證得阿羅漢果,加入了結集佛法的隊伍。在結集大會上,阿難誦出了包括四阿含經譬喻經法句經在內的全部修多羅修多羅是梵語,意為佛經聖典。他對佛祖一生言教的結集和後世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阿難在佛弟子中不僅才華出眾,佛學淵博,而且人品也高潔不凡。當他被推為佛祖侍者時,為避免嫌疑,他提出佛祖的新舊衣服他決不穿等三個要求,受到佛祖的稱讚。他性情溫和,待人謙和誠懇。在佛弟子中他的人緣最好,尤其是女眾更喜歡與他接近。他曾請示佛祖恩准其姨母波闍波提夫人出家。佛教僧團中比丘尼的產生與阿難在佛前奔走呼籲是分不開的。

王舍城結集後,阿難四處弘法。二十年後,他接大迦葉尊者之法,成為僧團的領袖。這時他六十六歲。當活到一百二十歲時,他目睹人世我執深重。不依佛法行事,佛的大弟子又相繼離去,於是便決意涅盤。相傳在他即將入滅之時,位於印度恆河兩岸的摩揭陀與毗舍離兩國為爭他的舍利,關係驟然變得緊張起來。為了平息這場一觸即發的戰爭,阿難利用神通力量在恆河上空入滅,將身體化作兩半,分與兩國供奉,一場戰火平息於未燃。阿難臨涅盤時還為眾生著想,正是佛教慈悲精神的體現。

羅睺羅密行第一

羅睺羅尊者。又名為羅睺羅羅雲等名,意譯覆障障月執月等名。他是佛祖的親生兒子。其母叫耶輸陀羅。他七歲時隨母見佛,十五歲時從舍利弗出家,是佛教僧團中最早出現的沙彌。羅睺羅剛出家時十分頑皮,喜歡打妄語,經過佛祖嚴格調教後,善根萌發,痛悔前非,從此嚴持淨戒。依教修道。凡是佛教戒律中規定僧侶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他都嚴格守持,從不放逸違犯。因此在佛弟子中獲得密行第一的稱號。他除守戒嚴密外,還具有忍辱的美德。大智度論記載說。有一次,他遊方歸來,他的宿舍被別的僧侶侵佔了,衣缽等物全被扔到了門外。按當時佛律。比丘為大,沙彌為小,沙彌不得與比丘同宿一室。因此。他只能另覓住處。當時外面正下著傾盆大雨,他只好躲到廁所裡坐禪,忍受著臭氣和雨水的侵襲。又有一次,他外出乞食,路遇一夥歹徒襲擊,他被打得遍體鱗傷,但仍不嗔不怒。羅睺羅七歲時曾向佛祖乞遺產,佛祖當時答應留給他七聖財。這七種財產是:信精進戒慚愧聞舍忍辱定慧。綜觀羅睺羅的一生,他嚴持淨戒忍辱精進,應該說完全繼承了佛祖留下的這份遺產,沒有辜負佛祖的期望。

摩訶迦葉頭陀第一

摩訶迦葉意為飲光。是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中的富家子弟。他從小厭離世俗,因父親逼迫,曾娶臨國毗舍離一富豪女妙賢為妻,但是妙賢與他志同道合,他們一直過著分居生活。結婚十二年後,父母雙雙亡故,迦葉出家的時機終於成熟了。他辭別妙賢,外出尋師訪道,先後訪問了幾位名師,但都不合他心意。一天,他來到竹林精舍,聽佛祖說法,頗覺契合本心,於是就跟隨佛祖出了家。不久,又把妙賢接到女眾僧團中,同修梵行。

迦葉皈依佛教後,雖然成了佛教僧團中的一員,但從不住在僧團中,他認為僧團中的生活太優裕,不宜修出世法門,總是獨自一人在深山野外,墳辨屍骨旁修禪打坐。他的修行方式共有十種:1選擇空閒之地而住;2常行託缽乞食;3居住一處;4日食一餐;5乞食不擇貧富;6嚴守三衣缽具;7常在樹下思維;8常在露地靜坐;9著糞掃衣;10住墳墓之處。迦葉的這些修行方式佛教稱之為頭陀行。頭陀意為抖擻,即抖掉煩惱塵垢之意。迦葉長期修此苦行,從不懈怠,因而在佛弟子中有頭陀第一的稱號。佛祖也十分信任他,稱讚他是未來佛法的真正住持者,並把衣缽傳授給他。

迦葉得釋尊傳法在佛教禪宗史上還有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據大梵王問佛決疑經記載,有一次佛祖受梵王之請到靈鷲山說法。佛祖升座以後,卻一句話不說,只是手裡拿著一朵波羅花給大眾看。在座的人都不理解,都在凝神細看,這時唯有迦葉尊者見佛示花,破顏徽笑。佛祖隨即當眾宣佈:我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同時還把平日所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給了迦葉。迦葉因此成了佛祖的繼承人。我國禪宗也因此把他奉為西天第一代祖師。

佛祖涅盤後,迦葉便擔起了住持佛法的重任。在他的領導和主持下,開展了對佛祖言教的結集工作。這次結集地點在王舍城,由五百名已證得阿羅漢果的大比丘參加,會上阿難誦出經藏,優婆離誦出律藏,結集出經和律兩大部佛典。這是佛教史上的首次結集。迦葉發起的結集佛典工作對佛祖言教的彙集儲存和此後佛教的廣泛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相傳迦葉年屆古稀時,將法傳給了阿難。然後獨自一人到王舍城西南八百裡的雞足山山上有三峰屹立,狀似雞足山峰間的盆地裡,打坐入定,等彌勒出世時,他將把佛祖傳授的衣缽交付彌勒。

迦旃延議論第一

迦旃延是佛祖時代國人。他自幼受舅父阿私陀仙人的影響,精通吠陀聖典占星術及各種印度古文字,其中於古文字方面的造詣尤為精深。相傳當時印度國內有一座古碑,上面的文字無人能識。國王貼出榜文詔示全國:有能識者,予以重賞。迦旃延揭榜應徵,很輕易地譯出了碑文。碑文雖然譯出來了。可是碑文的內容卻令他費解。遵照舅父的指點,他到竹林精舍請教佛祖,佛祖為他詳細地講解了碑文的內容。原來這座碑講的是斷煩惱證菩提的道理。迦旃延聽了佛祖的講解,對佛祖的學識及思想十分佩服。就這樣,一座古碑把他引進了佛教的真理世界。

迦旃延出家後,除了精勤修道,還積極地投身於佛教的弘法事業中。他思維敏捷,辯才無礙,說理透徹。在佛弟子中得到議論第一的稱號。由於他擅長議論,很多外道都懾服在他的論辯之下,也有不少人在他的善巧開示下步入佛道。賢愚經中載有這樣一個故事,阿盤提國有一位貧苦無依的老婦女。因家境貧困,走到河邊放聲痛哭,欲尋短見。迦旃延見狀,急忙上前安慰。迦旃延得知那婦女是因貧窮所致。便善巧方便教她賣貧之法。賣貧的方法是行佈施。老婦依此而行佈施,終於生到忉利天宮。這個故事叫迦旃延教老母賣貧。迦旃延弘法的地方多選在當時佛法尚未普及的西印度。可見,他還是佛法傳播的開路先鋒。

富樓那說法第一

富樓意譯滿願滿祝等。他出生於迦毗羅衛城一個婆羅門長老家中。與佛祖同日而生。佛祖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他從佛祖出家。他在佛弟子中以說法第一著稱。他得此稱號,主要是因為他擅長說法。據記載,他說法時,先以辯才唱發妙言,使眾生歡喜;次以苦楚之言,使聞者結解。可見,他說法採用的是層層深入循循善誘的方法。富樓那還是佛弟子中有名的布教師。為了傳播佛法,讓眾生普沾法益,他不畏艱辛,甚至不惜生命,東奔西走,廣播法雨,使無數眾生迷途知返,棄暗投明。當時印度西部有個偏僻的輸盧那國,那裡文化落後,人性暴戾,佛法沒有傳入,是難以弘法的地方。富樓那為了拯救那裡的愚頑眾生,知難而進,請示佛祖准許他去那裡弘法。須菩提尊者對他進行了一番考驗,知道他確有為法忘軀的精神,就同意了他的請示。臨行之時,佛祖還專門為他送行。富樓那去到該國收了五百名弟子,並建了五百座僧伽藍廟宇,獲得了佈教的成功。

須菩提解空第一

須菩提意為善見空生等含義。他出生於王舍城婆羅門家庭,自幼聰明過人,但性情倔強好嗔。據說他是由山神引導而皈依佛祖的。須菩提也有自己的特長,他善解空義,志在空寂,在佛弟子中號稱解空第一。他常把空理貫穿於自己的一切言談舉止中。一次,他在羅閱城耆崛中縫補衣服,佛祖突然來到該城,當地百姓紛紛前去迎接禮拜。他本來也想前去迎佛,但就在他將要動身的一霎那,驟然一念思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空理,不應以色身去看待佛祖,真正的禮佛是要明了諸法性空的諦理,而沒有前去迎接。他的這一作法後來得到佛祖的高度讚許,佛祖稱他是第一個迎接佛祖的人。由於須菩提善解空義,他對一切事物都能不起執著,不起諍訟,胸襟寬廣,豁達自在,佛祖因此稱讚他已證得無諍三昧,是人中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優婆離持律第一

優婆離意為近執近取。他出身於印度四種姓中最下等的首陀羅階層,原是迦毗羅衛國皇室中的理髮匠。由於他本性忠厚老實,工作勤奮認真,皇室中的人都喜歡他。佛祖回迦毗羅衛城省親時,皇室中阿那律阿難等王子都要求隨佛祖出家。他也有這個願望,但又為自己出身低微而苦惱。佛祖看出了他的志向,允許他與諸王子一起出家。他善根深厚,佛祖說他是過去迦葉佛座下的持律大弟子,並讓他先諸王子而受戒出家。他出家後嚴持戒律,秋毫無犯,佛經中記載他自從依佛受戒以來,未曾犯戒如毫釐,因此,在佛弟子中有持律第一的美稱。他雖以持律著稱,但是對於佛祖所制戒律並不墨守成規,佛經中經常有他關心有病比丘而請示佛祖開許的事例。他不僅個人對戒律嚴格守持,而且還幫助佛祖制戒,時時處處維護佛祖的戒規。最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次佛典結集中,他是律藏的誦出者。他對後世佛教僧團的整潔,佛教沿著正確的軌道發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