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典藏華夏:從古今葬禮開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10章 華夏統一的意義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0章 華夏統一的意義

受傷的士兵們不明白,楚國不是與秦國修好嗎?

為何秦國卻來攻打楚國?

而齊國同樣強盛,楚國為什麼不與齊聯盟?

他們戰敗,無地自容,有愧於楚國!

但絕不會後退一步,誓與家國共存亡!

這些將士們忍住渾身的傷,拖著傷殘的身體,還在高唱《橘頌》!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

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深固難徙,更壹志兮!

半空中的屈原哭了,在場的百姓和士兵們哭了,直播間的粉絲們哭了!

一個國家的存亡,一定要君臣民眾上下齊心,才能永保昌盛!

可惜,楚懷王不是明君!

可惜屈原一片丹心可鑑日月,卻付之流水!

所以最後的下場就是,楚國滅亡,生靈塗炭,百姓流離失所!

數不清的老百姓們,從四面八方走來,他們的手裡捧著芳草,哀傷不已的唸誦著不朽的詩句;

數不清的孩子們,排著整齊的隊伍,向著大墓走來,哀傷不已的唸誦著不朽的詩句;

十萬兵士舉起刀槍,繞著大墓行走,哀傷不已的唸誦著不朽的詩句!

直播間的畫面裡,白髮蒼蒼的屈原徘徊在汨羅江畔,也在哀傷不已的唸誦不朽的詩句:

【懲連改忿兮,抑心而自強。離閔而不遷兮,願志之有像。

進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將暮。舒憂娛哀兮,限之以大故!】

【民生稟命,各有所錯兮。定心廣志,餘何畏懼兮!

曾傷爰哀,永嘆喟兮。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

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大墓旁投放的大屏幕上,滾動播出相應的解釋:

抑制著心中的憤恨,須求得自己的堅強。

身遭不幸,只要我不變節,就會找到我所嚮往的聖人。

迴路北上去尋找歸宿,日已昏昏,天色將暮。

姑且吐出我的悲哀,生命已經到了盡頭。

…………

我要堅定我的志趣,決不會怕死貪生。

無休無止的悲哀,令人深長嘆息。

世間混濁無人瞭解我,人心難測,沒有人可以聽我表敘。

人生一死不可迴避,但願世上沒有什麼使我矜惜。

請記下這件事吧,後進諸君,我將永遠以先賢為榜樣而前行!

(作者寫哭了。自古慷慨悲歌之士,熱血為民之人,總是永存於天地之間。那不朽的名字,光耀千古!)

忠貞不二的屈原被流放漢北後,經歷了太多的磨難和彷徨。

而楚國和百姓們也同樣遭受了苦難,遭受了滅頂之災。

後來,秦王要求楚懷王去秦(武關)會盟,迫於秦國的壓力,楚懷王不能不去。然後,他這一去,就再也沒能回來。

註釋:楚懷王因不願割讓土地被扣押,公元前296年薨於秦。

幼年時,熱愛橘樹的他們曾發誓不會離開楚國。

然而命運多舛,楚懷王卻客死他鄉,死後屍骨都未曾回到楚地。

他臨死之前是否後悔,當初不應該疏遠屈原,偏聽小人?

若非如此,又怎會落得如此悽慘的地步?

哪怕只有一次,他站在屈原的一方,同意屈原的提議,那楚國肯定結局不同!

【願陳情以白行兮,得罪過之不意。

情冤見之日明兮,如列宿之錯置。

乘騏驥而馳騁兮,無轡銜而自載;

乘泛泭以下流兮,無舟楫而自備。

背法度而心治兮,闢與此其無異。

寧溘死而流亡兮,恐禍殃之有再。

不畢辭而赴淵兮,惜壅君之不識。】

屈原的一生是悲劇,楚懷王的一生其實更是悲劇!

在群雄爭霸的時代,他們都淪為了亡國奴,都死在悲劇之下。

直播間的彈幕不斷,密密麻麻。

“哭了哭了,演員們的演技太逆天!”

“十萬兵士,無數的孩子和百姓,數不清的俊鳥飛魚,這場直播耗費巨大!”

“為屈原心痛,心疼屈原!”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這老者的一個逃字,說出多少辛酸!”

“當渾濁成了一種常態,清白也是一種罪……”

“我哭的撕心裂肺,忍不住了!”

“我聲音悲苦,滿面淚水……”

就在萬民悲痛之時,忽然響起一個清朗的聲音,振聾發聵:

“屈子,您為楚國的滅亡而痛苦,而悲憤投江。可是您有沒有想過,六國滅亡、華夏一統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卻解救了更多的黎民百姓!”

這個聲音不是很大,卻像是投入江中的巨石,登時引起巨大的反應!

在場的人們,直播間的粉絲們,尤其是半空中的屈原虛影,驚詫萬分!

剛剛還是萬人悲痛,群情憤慨,被這一句話改變了節奏!

“你在說什麼?六國滅亡華夏一統在很大程度上,解救了更多的黎民百姓?”

“沒錯。跟齊燕韓趙魏等國家的滅亡一樣,對於各自百姓來說,非常痛心難過,可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華夏統一的利大於弊。”

“啊這!”

才華出眾,政治才能超群的屈原,聽到姜昊的話,愕然無語。

“六國滅亡華夏一統,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華夏統一的新局面。屈子您所不知道的是,自秦統一華夏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時候處於分割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君主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聽了這一番話,聰明如屈原,立刻有了全新的感悟。

而姜昊繼續娓娓道來:“縱覽華夏的歷史,幾千年來之所以具有超強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就在於各民族的共同追求和精神依歸。華夏是一個血脈相通的共同……體,所有人民的同心共濟、團結奮鬥,凝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澆鑄了億萬人民美好安康的幸福大廈。

“合則俱榮,分則俱損”。對於中華民族而言,什麼時候團結一致,什麼時候就眾志成城、興旺發達;什麼時候不團結,什麼時候就一盤散沙、任人欺凌。這是歷史的結論,也是現實的召喚。所以,屈子,您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