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私人科技最新章節列表 > 629 中國啟明集團公司(3/24)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629 中國啟明集團公司(3/24)

“很高興能在這裡見到各位媒體朋友,首先,我宣佈,中國啟明集團公司正式成立,這是一家由國內通訊、網路與能源三大領域中所有重要國企重組而成的一家跨行業大型集團企業。”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公司隸屬於國務院,屬於國務院直屬下級單位……”

“在通訊領域中……”

“在網路領域中……”

“在能源領域中……”

“同時我們還……”

坐在講臺上,孔玉林侃侃而談,以中國啟明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的身份。

雖然演講的內容都已經向上報備並得到批准,但面對這樣的時刻,他還是忐忑萬分,也激動萬分。

三大行業所有重要國企,在沒重組前,員工數量在千萬級別以上,雖然重組整合,但員工人數也只壓縮到千萬人以下。

作為千萬員工的老大,孔玉林忐忑之餘,更多的還是激動、感激與慶幸!

一年的時間,所有涉及到重組的企業第一步是退市,第二步是內部審查,所有違規的領導都扔進去吃牢飯了,然後才是選拔領導等等。

放在以前,孔玉林別說當中啟明董事長了,就是中石化、中石油的副董事長都費勁,然而這次內部審查力度之大、範圍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

由上任滬市大佬,如今巨頭之一的人物當組長,一個公司一個公司去查。

不管派系,不管年歲,不管人情,抓著就扔進去吃免費的三餐。

查完一遍不算,回頭再接著查,看看有沒有人掉以輕心,出現新的不良苗頭。

結果就是,孔玉林這個原本被排擠到角落裡的傢伙,如同煤堆裡的豆腐,雖然有著一碰就會碎的體質,但掩不住裡面的純白。

能在領導崗位不貪財色、盡職盡責地去工作,不只是這位巨頭組長對他有好感,甚至於整個上層都對他充滿了好感。

誰也不敢拿這個新公司做手腳,哪怕是總巨頭也是如此,伸手的斬首,伸腳的也斬首,

一年時間的血光,告訴了所有人,有些東西是不能碰到。

一年時間的戰績,告訴了所有人,這位巨頭下手不留情。

12月下旬的這一天,孔玉林代表中啟明這個全國最大的國有企業,發出自己的聲音。

“您好,孔董事長,我想問一下,您剛才說公司將會召回ITER員工,同時退出ITER,這是否意味著國家將要退出可控核聚變的研發?同時貴公司有這樣的權力麼?”提問的是國內官媒,同時,這也是應有之義。

孔玉林在當上這個董事長之後,就立刻‘解鎖’了新知識,比如說可控核聚變等等,當然了,為了保證他能處理繁雜的事物與其他,他是目前安裝人腦晶片中級別最高的一位。

“退出ITER與可控核聚變的研發並沒有因果關係,十年前,人們說50年後可控核聚變將會成功,如今大家也說50年後可以實現,但我相信,10年後大家還會說同樣的話。”

“都說科學沒有國界的,然而科學家卻是有國籍的,當行政力量干預到科研的時候,我們不能期待結出什麼甜美的果實,更多的還是青澀的果實,我手裡有一份資料,是關於這些年國家在ITER上投入的人力物力總合,我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我們是在努力地去完成可控核聚變專案,但有的國家卻在這裡面扯後腿,我認為這是對國家資源的一種浪費,是一個無法繼續下去的選擇,同時我也有能力、有資格做出這種決定。”衝著這個記者點頭,孔玉林放下話筒。

“您好,貴公司是整合三大領域中近百家國有企業,據我所知,所有涉及到的原公司都已經退市,那是否意味著貴公司不準備上市?”還是一個官媒,當然了,也是國內的官媒。

“目前暫時沒有上市的準備,但我不確定未來是否會上市,之前選擇退市之後再重組,最重要的原因是保證在重組期間不受外界干擾,同時,我們為了獲得這個機會也付出了不菲的代價。”點點頭,孔玉林再次放下話筒。

“您剛才說要有計劃地引入民間力量,能具體說說麼?這裡面是否涵蓋了國外個人與企業?”第三個發言的是一個老外,國外某知名媒體記者。

“我們有計劃放出15%到20%的股份來吸引民間力量,不分國內外,一切對我們有利的,我們都敞開懷抱歡迎,但新公司的並不缺少資金,所以我們更希望能有更先進的技術、個人、企業,能與我們共同成長。”

話筒擎在半空中,想了想孔玉林繼續說:“多說一句啊,這次引入民間力量不是必須完成的任務,如果沒有合適的技術、個人與企業的話,那我們將不會引入任何民間力量,同時我們已經組織好稽核技術、個人與企業的小組,專門負責這件事,為了保證公平、公正,我們會在官方網站上實時更新這部分資訊。”

“您好,那是否意味著個人曾經的表現優異,就有機會獲得貴公司的股份?比如說比爾蓋茨,比如說霍金,比如說管明。”第四個提問的也是個老外。

“抱歉,針對個人的話,我們這次希望能有學術、科技上的帶頭人,而非經濟領域上的人才,同時,我們更傾向於複合型人才。”點點頭,孔玉林表情真誠。

然而現場卻有人笑出了聲音,零零散散,無論中外。

被列舉出來的三個人,都可以說是科學家,比爾蓋茨之於作業系統,霍金之於物理學,管明之於管明。

但孔玉林把比爾蓋茨劃分到經濟領域上,把霍金劃分到理論科技上,雖然沒有直說,但在有限的三個選擇中,大家都能看到他的傾向,同時,透過這個對比,大家也能感覺到比爾蓋茨的尷尬程度。

“您好,那如果是個人的話,是邀請制度還是申請制度?同時您這樣說,會不會太傾向中國人了,畢竟我們都知道,管明是中國人。”這個記者比較硬氣,不過孔玉林透過人腦晶片得知,他是美國某媒體的記者,有這種態度並不意外。

“首先,這是申請制度的,我們希望有人才,但我們不會彎下腰。”

“其次,有傾向是必然的,因為大家都知道是誰讓霍金在中國定居了快一年時間了,我再次重申一下,我們對人才是抱著渴求的態度,同時我們也有所傾向,但這個傾向不是看皮膚顏色,也不是看國籍,看的是這個人的表現與能力。”攤手,孔玉林輕笑著說道。

這時,有些記者才想起來霍金最近的動態,也從另一面感受到電子眼鏡的魅力與影響力,同時,他們也真實地看到管明的影響力,在科技圈的影響力。

PS:我是誰,我在哪,我怎麼還欠這麼多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