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網遊 > 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最新章節列表 > 第249章 神醫孫思邈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49章 神醫孫思邈

華佗先後使用手術刀和麻沸散,都無法打敗李白,突然收起手術刀,施展“五禽戲”打法,與李白廝殺起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最早的五禽戲,實際上就是五種動物的活動方式。

一是虎,按虎的動作煉其四肢;二是鹿,按鹿的動作練其頸部;三是熊,按熊的動作練其腰椎;四是猴,按猴的動作練其關節;五是鳥,按鳥的動作練其胸腔。

按這五種動物的動作,每天練上幾次,就會感到周身輕鬆,腹內欲食。

如果有點不舒服,做上一番五禽戲,把身體活動出汗,馬上就會覺得好些。

古代最早載錄“五禽戲”具體練法的文獻,是南北朝時陶弘景所編撰的《養性延命錄》。

後世醫家、養生家,因師傳之變異,或根據“五禽戲”基本原理不斷發展變化,創編了數以百計的“五禽戲”套路。

雖然各法功作互異,鍛鍊重點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精神則大同小異。

《養性延命錄》所載的“五禽戲”,具體練法為:

第一式,虎戲。

自然站式,俯身,兩手按地,用力使身驅前聳,並配合吸氣,當前聳至極後稍停;然後,身軀後縮並呼氣。如此3次。

繼而兩手先左後右向前挪移,同時兩腳向後退移,以極力拉伸腰身;接著抬頭面朝天,再低頭向前平視;最後,如虎行走般以四肢前爬7步,後退7步。

第二式,鹿戲。

按上四肢著地勢,吸氣,頭頸向左轉,雙目向左側後視,當左轉至極後稍停;呼氣,頭頸迴轉,當轉至面朝地時再吸氣,並繼續向右轉,一如前法。

如此左轉3次,右轉2次,最後回覆為起勢。

然後,抬左腿向後挺伸,稍停後放下左腿,抬右腿如法挺伸。

如此左腿後伸3次,右腿2次。

第三式,熊戲。

仰臥式,兩腿屈膝拱起,兩腳離床蓆,兩手抱膝下,頭頸用力向上,使肩背離開床蓆;略停,先以左肩側滾落床面,當左肩一觸及床蓆,立即復頭頸用力向上,肩離床蓆;略停後再以右肩側滾落,復起。如此左右交替,各7次。

然後起身,兩腳著床邊成蹲式,兩手分按同側腳旁;接著如熊行走般,抬左腳和右手掌離床邊;當左腳、右手掌回落後,即抬起右腳和左手掌。

如此左右交替,身驅亦隨之左右擺動,片刻而止。

第四式,猿戲。

擇一牢固橫竿(如單槓,門框,樹杈等),略高於自身,站立手指可觸及高度,如猿攀物般,以雙手抓握橫竿,使兩肢懸空,作引體向上7次。

接著先以左腳背勾住橫竿,放下兩手,頭身隨之向下倒懸;略停後換右腳,如法勾竿倒懸。

如此左右交替,各7次。

第五式,鳥戲。

自然站式,吸氣時蹺起左腿,兩臂側平舉,揚起眉毛,鼓足氣力,如鳥展翅欲飛狀;呼氣時,左腿回落地面,兩臂回落腿側。接著,蹺右腿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各7次。

然後坐下,屈右腿,兩手抱膝下,拉腿膝近胸;稍停後兩手換抱左膝下,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亦7次。最後,兩臂如鳥理翅般伸縮,各7次。

當年,吳普得到了華佗的傳授,於是天天練習,把身體鍛鍊得由弱變強,活到年近百歲,期間把此法傳給了許多人。

據說,凡是學會“五禽戲”,並且堅持不懈練習的,都成了百歲老人。

當然,五禽戲的練法和打法,是不一樣的。

現在,華佗用的正是五禽戲打法,兇猛如虎,迅捷如鹿,力大如熊,輕靈如猿,飄逸如鶴,追著李白來打。

閃現疾風步!

寒冰吸星掌!

火焰旋風擊!

金光乾坤劍!

李白施展各種常用技能,只遊鬥,不硬拼,用神識天賦將華佗的全部技能和相關資訊竊取到手之後,又衝向孫思邈,要竊取他的技能。

………………

根據華夏歷史的記載,孫思邈是古代著名的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

關於他的生年,有一說為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

但據史籍記載,他少年好讀,天資聰明,曾被洛州總管獨孤信譽為“聖童”。獨孤信死於北周初年,因而孫思邈應該是西魏大統年間出生。

史籍又說,北周宣帝時(579年),孫思邈見國事多端,便隱居太白山中;還說,靜帝時,楊堅掌朝政,曾召他任國子博士,他無意仕途功名,便稱病不出。

再者,唐太宗貞觀初年,詔令編修梁、陳、齊、周、隋五代史書,魏徵等人曾去訪問孫思邈,請他講述史實。

這些記載,都說明孫思邈並非生於開皇元年,而是出生於西魏大統七年前後。

卒年之記載,是確切的。孫思邈活了142歲,是華夏歷史上罕見之長壽者。

孫思邈一生不慕名利,堅持研究醫藥學,一心一意在民間治病,這是他在事業上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帝位以後,曾將孫思邈召至長安,要授他爵位,但他固辭不受,仍回到鄉間為民醫病。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他又被接到京城,拜諫議大夫。這次他雖留住在長安,但仍不願當官。

上元元年(674),孫思邈年高有病,懇請返回故里。高宗特賜他良馬等,作為慰勞。

孫思邈幼年嗜學如渴,知識廣博,只是後來身患疾病,經常請醫生治療,花費了很多家財,於是,他便立志從醫。

他隱居於太白山中,一方面下功夫鑽研醫學著作,一方面親自採集草藥,研究藥物學。

他認真研讀《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古代醫書,同時廣泛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熱心為人治病,積累了許多寶貴的臨床經驗。

他從理論到實踐,再由實踐經驗中提煉出新的醫藥學研究成果,以畢生精力,撰成了醫學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他在書中記錄了八百多種藥物和五千三百多條藥方,記下了民間防病治病的豐富經驗,集當時和前代醫藥學之大成,為華夏中醫藥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孫思邈的醫術,比較全面。

他不僅精於內科,而且擅長婦科、兒科、外科、五官科。

是他首先主張,治療婦女兒童疾病要單獨設科,並在他的著作中,首先論述婦、兒醫學,宣告是“崇本之義”。

在他的影響之下,後代醫學工作者,普遍重視研究婦、兒科疾病的治療技術。

此外,他對針灸術也頗有研究,著有《明堂針灸圖》,以針灸術作為藥物的輔助療法。

他認為“良醫之道,必先診脈處方,次即針灸,內外相扶,病必當愈。”積極主張對疾病實行綜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