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玄門道教最新章節列表 > 天台宗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天台宗

【天台宗】以龍樹為初祖,北齊慧文為二祖。慧文禪師學行精嚴,讀《大智度論》:‘三智實在一心中得’一語,和《中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一偈。於是朗然頓悟一心三觀的哲學,口傳弟子南嶽慧思。思受心觀後,在禪定中悟得法華三昧,後入南嶽,廣開法門,教化群眾。時有智者大師前來學禪,師徒二人,一見甚契合,思師曰:‘昔在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遂,今後來矣!’智者看到《法華經藥王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供養如來’的文句,即悟法華三昧,在定中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提示宗師,慧思曰:‘非爾弗知,非我莫識。’住大蘇山潛修七年,三十二歲始下山,在南京瓦官闡說定慧雙xiu的教化凡八年,又立止觀四教,攝盡大乘的教義。後移住天台山,天台大師的稱呼,由此而起。隋煬帝晉王廣,迎至揚州,授菩薩戒,賜號智者大師。開皇十七年,享壽六十七歲,逝世於石城寺。著有《摩訶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世稱天台三大部。又著有《觀音義疏》、《觀音玄義》、《觀經疏》、《金光明經義疏》、《金光明經文句》等,稱為天台五小部。又荊溪大師說:‘本宗以《法華》為宗髓,以《智論》為指南,以《大經》為扶疏,以《大品》為觀法’。故此外加《大智度論》、《大般涅盤經》、《大品般若經》亦為本宗旁依之經論。

天台宗,五時八教已在上面曾經談及,不再重複。現將其教義的特色略述如下:

(一)一念三千說

此說是根據《華嚴經》:‘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蘊,一切諸法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念’屬心,‘三千’指法界。三千法界如何是一念心造?天台大師謂:吾人一念貪慾心起即落在地獄法界;一念嗔恨心起,即落在餓鬼法界;一念愚痴心起,即落在畜生法界;一念妒嫉心起,即落在阿修羅法界;一念五戒心起,即落在人法界;一念十善心起,即落在天法界;一念厭離心起,即落在聲聞法界;一念因緣心起,即落在緣覺法界;一念自行化他心起,即落在菩薩法界;一念平等心起,即落在佛法界。此十法界,界界互具,圓融相攝,成百法界。又據《法華經、方便品》的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每一法界具此十如是,百法界即成千如是。這千如是中,又分五陰實法一千,眾生假名一千,依報國土一千,便構成一念三千的道理。以上說的是事造三千,事相是從理性本具而起,所以更有理具三千。‘兩重三千,同居一念’。

(二)一心三觀與三諦說

‘三觀’即空、假、中三觀。有內外三觀之分:內三觀依《智度論》三智一心中得而立。一會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在一念觀心中,法爾具足。外三觀即觀諸法具足三觀,依《中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空觀),亦名為假名(假觀),亦名中道義(中觀)。’此三觀法,隨觀一法,莫不具三。如觀空時,假、中皆空、觀假、空、中亦然。如葫蘆落水,面面皆泛,水銀落地,顆顆皆圓,是稱一心圓融三觀。

‘三諦’即真、假、中三諦。真諦泯一切法,俗諦立一切法,中諦統一切法,一一法中,具此三諦。

三觀為能觀心,三諦為所觀境,能所交融,不可分割。所以古人說:‘三諦三觀三非三,三一一三無所寄,諦觀名別體復同,是故能所二非二’。又說:‘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忘性即中,若能識得佛境界,當下諦觀如虛空’。

(三)六即佛說

(1)理即佛:即有情本具之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古德有偈:‘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2)名字即佛:聞法得解,明了本具之佛性與十方諸佛平等無殊。古德有偈:‘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返恨自蹉跎’。

(3)觀行即佛:依能起行,時刻迴光返照,推究自性。古德有偈:‘念念照常理,心心攝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

(4)相似即佛:由觀行得力,粗垢先落,彷彿見到本真。古德有偈:‘四住雖先脫,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裡見花紅’。

(5)分證即佛:因功夫增進,分破無明,分見法性,為散開一隙雲霧,便見一片青天。古德有偈:‘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朧’。

(6)究竟即佛:五住究盡,二死永亡,福慧圓明。古德有偈:‘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複本自性,更無一法新’。

六即佛說的意義,使凡夫明了佛道雖有六類差別而常相即,克服佛道高不可攀的自卑心理。雖相即而又有六類差別,凡聖位次井然,可糾正增上慢人的愚妄驕狂。

(四)性具善惡說

‘性’指法界性,即人人本具的真如法性,具有善性和惡性。天台大師認為十法界有情,具有善惡二性,所以到了佛果仍可現起地獄、餓鬼、畜生的惡相而施教化。又如佛現金剛藥叉等忿怒貪嗔痴像,於諸暴惡造罪有情,行諸惡事,這是惡事善用。此間眾生的惡相,是惡業所感,到了佛果也可幻現惡相,來度化眾生。因性具說,天台宗又被人們稱為性具宗。

天台宗在修持上,以止觀著稱。天台止觀有三種:(一)漸次止觀,(二)不定止觀,(三)圓頓止觀。

漸次止觀:是歷涉深淺法門之次第,始自人天乘,終至菩薩、佛乘,漸次積累修持之功。即《釋禪門波羅密次第法門》是。

不定止觀:或漸或頓,無固定法體達實相妙理。即《六妙門》是。

圓頓止觀:不從諸種法相著眼,而是直觀諸法實相妙理。即《摩訶止觀》是。

中國佛教宗派。因創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義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故亦也稱法華宗。

史略天台宗學統自稱是龍樹、慧文、慧思、智顗、灌頂、智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該宗思想,雖肇於龍樹,實則啟蒙於北齊慧文。他從《大智度論》

卷二十七關於解釋《大品》“道種智”、“一切智”和“一切種智”之文,悟解到三智“一心中得”的道理,又結合《中論?觀四諦品》的三是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確立了一心中觀空、觀假、觀中的“一心三觀”理論。慧思繼承此說,並結合《妙法蓮華經》要義,又闡發“諸法實相”之說,慧思兼重定慧,實為以後天台宗止觀雙xiu的起緣。後慧思傳智顗,智顗再發揮,終於形成以“一念三千”和“三諦圓融”為中心思想的獨立學派。

智顗一本師傳的宗旨,教觀總持,解行並進,一變當時南義北禪的佛教學風。著作主要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世稱天台三大部。弟子

灌頂得其真傳,作《涅盤玄義》和《涅盤經疏》,很有發揮。灌頂以後,四傳到湛然,以中興天台宗為已任,對天台三大部都有翔實註解,發揮三諦圓融的義理。

又針對華嚴宗、法相宗和禪宗,寫了《金剛錍》、《法華五百問論》和《止觀義例》等著作,提出了無情有性的觀點,雖不免門戶之見,但對天台宗以後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湛然的弟子有道邃、行滿等。經過會昌禁佛和五代之亂,典籍湮沒殆盡,遂一蹶不振。道邃下五傳弟子義寂,透過吳越王錢俶遣使到高麗、日本訪求天台宗典籍,高麗派諦觀送來教典等,才使該宗學說得以延續和發展。義寂的再傳弟子知禮,因受同學之請,撰《釋難扶宗記》,駁同門另一僧人晤恩等以《金光明經玄義》廣本為偽作而引起了一場歷時七年的山家、山外之爭。爭論的焦點是:真心觀還是妄心觀,色法具否三千等問題。山家主張妄心觀與色心共具三千;山外相反,主張真心觀,色法不具三千。山外的主張有些接近華嚴宗的教觀,被山家斥為不純,不久即衰。這次爭論記載在《四明十義書》中。天台宗在元、明兩代式微。明末有智旭自“私淑臺宗”,著《法華會義》等多種,對天台教觀頗有發揮。晚近有諦閒著《大乘止觀述記》等十餘種。

經典與判教以《妙法蓮華經》為宗旨,《大智度論》作指南,《大般涅盤經》為扶疏,《大般若經》為觀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該宗的根本典籍。

智顗判佛一代說法為五時八教。五時即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盤時。這是根據《大般涅盤經》中從牛出乳、從乳出酪,次第而出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的譬喻而立的。乳譬第一華嚴時,說《華嚴經》;酪譬第二鹿苑時,說“阿含經”;生酥喻第三方等時,說《大方等大集經》、《寶積經》、《維摩經》、《楞伽經》、《勝鬘經》等;熟酥喻第四般若時,說《般若經》;

醍醐喻第五法華涅盤時,說《妙法蓮華經》、《大般涅盤經》。這是佛陀在不同時機、對不同聽眾分五個階段說出的五類不同教法,叫“別義五時”。又佛陀宣說教法,並非按五大類絕對分界,而是將華嚴的義理分散在各個時教,如在鹿苑時裡,就間說到無相教法等,表明各時相互融通,謂之“通義五時”。從佛陀教法的方式方面判為化儀四教,從其內容方面判為化法四教,合稱八教。化儀四教為頓、秘密、不定。配合五時,佛陀對具有高深教理知識的眾生說《華嚴經》,令其頓悟究竟教理,為頓;佛陀對教理知識較差的眾生漸次說《阿含經》(鹿苑時)、《大方等大集經》、《大般若經》,使其由淺入深,轉小向大,漸次深悟教理,為漸;在頓、漸中都有秘密和不定二教,秘密與不定只是顯與隱的區別,同席聽講,各自悟解的教理淺深不同,或頓或漸,隱而互不相知的為秘密教;顯而互知的為不定教;到了講《妙法蓮華經》、《大般涅盤經》時,聽眾已經成熟,佛陀演教超出於方式之外,稱之為非頓、非漸、非秘密、非不定。化法四教為藏、通、別、圓,與五時所說諸經相配,《華嚴經》就是圓教,並兼別教。鹿苑時“阿含經”是藏教,小乘奉為圭臬。《大方等大集經》沒有一定,四教比較對說,看其所對而異,是別教。《般若經》中諸部般若,是闡明通、別、圓三教的,稱為通教。最後《妙法蓮華經》、《大般涅盤經》專顯圓理,是純圓教。

理論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實相和止觀,以實相闡明理論,用止觀指導實修。

實相淵源於南嶽慧思。他建立“十如”(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的諸法實相說。智顗用以與十法界(即佛、菩薩、緣覺、聲聞四聖與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凡)、三種世間(即五陰世間、眾生世間、依報國土世間)等相配,構成“一念三千”的理論。認為一心具有十法界,十法界一一互具成百法界。而十法界又各具有三種世間,成三十種世間。依此推算,百法界就具有三千種世間。這三千種世間,都不過是具在介爾(微細)一念心中,謂之“一念三千”,亦名“性具”,或名“理具”。依此理具三千,而有事造三千。智顗又用此三千諸法為介爾現前一念心的所觀之境,進而聯絡慧文的“一心三觀”來考察,認為一切事物都由因緣所生,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即空;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又是相貌宛然,即假;空、假原是諸法一體的兩個對立側面,從全體看不應偏於任何一面,空即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是中。空、假、中同時具於一念,叫做“一念三千空假中”。空、假、中都是真實,稱為三諦。三即一,一即三,三一融通無障無礙,是為三諦圓融。修此一念三千空、假、中的三諦圓融,見空為一切智,見假為道種智,見中為一切種智。所以三諦圓融也就是三智圓融。透過圓修三諦,達到頓斷三惑,圓證三智,此即天台宗的中心理論。用此一念三千和三諦圓融兩層實相說作為觀法修行,即觀三千、三諦諸法具於現前介爾陰妄一念之心,心即諸法,諸法即心,心法一體,無待絕待,謂之“觀不思議境”,此中能觀之智對所觀之境為第一重能所,能觀智境對所觀陰妄一念為第二重能所,這是總觀。另有九種助觀,即真正發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識通塞、道品調適,對治助開、知位次、能安忍、離法愛等。合稱十乘觀法。是為天台宗的圓頓止觀(禪法)。

止觀是融為一體的。止是定,觀是慧,攝(散)心入止為定,靜明觀照為慧,止中有觀,觀中有止。“止觀明靜”,即含止觀並運、定慧力等之意。

影響該宗是中國佛教最早創立的一個宗派。它集合南北各家義學和禪觀之說,加以整理和發展而成一家之言,當時得到朝野的支援和信奉,對隋唐以後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響。元明以後,該宗學者往往兼倡並淨土,形成“教在天台,行歸淨土”之風。該宗在漢族地區雖幾經興衰,但仍延續至今不絕。

9世紀初,日本僧人最澄將此宗傳到日本,在平安時代(784~1192),與真言宗並列發展,史稱“平安二宗”。13世紀由此宗分出日蓮宗。當今,日本天台本宗、日蓮宗都很興旺,而日蓮宗在20世紀又分出幾個新興教派。

初祖北齊慧文尊者二祖南嶽慧思尊者

三祖天台智者大師四祖章安灌頂法師

五祖法華智威尊者六祖天宮慧威尊者

七祖左溪玄朗尊者八祖荊溪湛然尊者

九祖天台道邃尊者十祖天台廣修尊者

十一祖國清物外尊者十二祖國清元琇尊者

十三祖國清清竦尊者十四祖螺溪淨光尊者

十五祖寶雲義通尊者十六祖四明法智尊者(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