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殘寇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零三章 據地稱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零三章 據地稱王

公元一八五三年二月二十五日,農曆正月十六,天晴無雨。

天亮得早,才到卯時,王宮外的奉天門廣場上就開始聚集起人流,在衛兵的指引下或坐或立佔據有利位置,大家都特意換上了節日的盛裝,人雖然多,卻無人喧譁,等待著登基大典的開始。

這一天,是周曉峰向轄區內民眾和各地盟友正式宣告稱王的日子。

所謂名正而言順,如果周曉峰只是巫族之王,或者獲得了湘王的衣缽而秘不示人,無疑不利於凝聚民心士氣。

一大早,梁廷柟與陳澧、林白羽等人就到了王宮景元殿,為了這一天,他們已經排練了十多天。

作為南方最負盛名的大儒,梁廷柟今天將要擔任大典的司儀。

“來了來了,看,這是前朝的官服,漂亮啊!”

在觀眾們的驚嘆聲中,一隊隊文官武將穿著大明制式衣冠袍服進入廣場,在周文山、黎錦輝、左宗棠等人的帶領下在中華門外列隊等待。

“吉時已到,登基大典開始,鳴炮,奏樂!”

隨著梁老夫子在奉天門外的臺階上宣佈啟動儀式,鐘鼓齊鳴,演練了多日的軍樂隊開始演奏起威武雄壯的樂曲,而廣場內外以致城內外各處開始燃放禮花鞭炮,比起過年來還要熱鬧上幾分。

“大中華,我們偉大的祖國,大中華,我們可愛的家園.....從南方的大海到北方的冰原,到處是我們的國土,祖先世代相傳的榮耀!自豪吧,祖國!我們為你而驕傲,過去,現在,直到永遠!”

“狼煙起江山北望,龍起卷馬長嘶劍氣如霜。心似黃河水茫茫,二十年縱橫間誰能相抗.....堂堂中國要讓四方,來賀!”

這是周曉峰再度剽竊了一把,將一首改編的俄羅斯國歌改頭換面成了《偉大的祖國》,在沒有更好的替代品之前,這就是國歌了。而《精忠報國》確實太經典,一字不易地成了軍歌。經過幾個月的傳唱,這兩首歌在島上已經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

依照前明典籍,皇帝的登基儀式“登極儀”,今日雖然不是稱帝,然而規矩卻是大部分參照了開國皇帝登基大典程式。當然,是經過了修改的程式,明朝已經亡國兩百年,加上滿清對前朝書籍典章的封禁,知曉大典儀式詳情的人已經不存在了,許多地方都只能靠猜測。

《明史·禮志》中記載:“先期,‘司設監’陳御座於奉天門,‘欽天監’設定時鼓,‘尚寶司’設寶案,‘教坊司’設中和韶樂……”

這是儀式前期的準備工作,所謂司設監、欽天監、尚寶司、教坊司,都是禮部的直屬機關,“司設監”相當於後勤部門,下設總理、管理、僉書、典簿、掌司、寫字、監工等員。“欽天監”的工作就是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曆法。尚寶、教坊兩個部門一個負責裝置的安置,一個負責儀式中的文藝演出。

這幾個部門是籌備“登極儀”的主要機構。

不知道燃放了幾百萬響爆竹,把個奉天門廣場和王宮都弄得煙霧繚繞,過了兩三刻鐘,嗆人的煙霧才被晨風吹散開。

奉天門外最高的臺階上,士兵們抬過來一張碩大的香案,這時周文山等宗親捧著洪武大帝及湘王等列祖列宗靈位牌,再擺放上三牲,烏牛白馬,這是帝王祭祀才能用的規格。

“遣官告天地宗社,請宗正大人代天子祭告祖先,宗正周文山大人何在?”

“臣領命!”

老太公眼不花了,手不抖了,腳步輕快地接過梁老夫子遞過來的一副卷軸,帶著文武百官前往奉天門對面的天地社稷壇和宗廟所在。

祭祀社稷是國家權力的象徵,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稱作“社”,祭祀穀物神的地方叫做“稷”,《白虎通》上曾說:“土地廣博,不可一一祭之也,故封土立‘社’,‘社’為‘土神’;穀物眾多,不可遍及祀,故封谷立‘稷’,‘稷’為‘穀神’之長”,祭“神”可以佑護五穀豐登。祭祀“土神”、“穀神”的地方合稱為“社稷”。

這座社稷壇比照北京那座仿照,也是是一座三層的方壇,用大理石砌成,自下向上逐層收縮。壇的四周砌牆,東西南北各闢一座門。壇面上鋪有五色土,以五行學說中的五色對應五方。中央有一土龕,立有代表社神的石柱和代表稷神的木柱各一根,後二者合為一斜頂方石柱,名為“社主石”或“江山石”,象徵“江山永固,社稷長存”。

在社稷壇中,五色土是最引人注目的,所謂的五色土是指青、紅、白、黑、黃五種顏色的土,東邊是青土,代表著東邊的大海;西邊是白土,代表西部白色的沙;南邊是紅土,預示南方的紅土地;北邊是黑土,象徵北部的黑土地;而中間的黃土,就是黃土高原的寓意。

畢竟南洋乃是海外,還算不上正統,規制無法與大陸想必,所以無論是社稷壇也好,宗廟也好,都簡化了很多,以傳統的眼光,現在頂多也就是個流亡政府而已,或者說,只是一個小朝廷。

不過嘛,剛開始打天下,沒有人會介意這許多,要的就是一個名義,一個正統之名。

何謂正統?大明的衣冠就是正統,民心所向就是正統。

天下苦韃虜已久,無論是前朝遺民,還是南洋千百萬‘天朝棄民’,還有數以百萬計的天地會會眾,盼望著這一天已經有兩百年了。

神州陸沉,萬馬齊喑,再度等到了光復的契機,在場的十數萬軍民都滿懷激動。

.....

“茲於龍歷九千八百五十三年正月十六日,有大明太祖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諱元璋地二十八代孫,洪武帝十二子湘獻王諱柏第二十七代孫,開遠公嫡支長孫王臣周武,昭告於昊天上帝.....定國號為大楚,稱武王,定都長沙,易名楚熊。功成之日,當報功厚載,敬以玉帛、犧齊、粢盛、庶品,備茲瘞禮,式表至誠,再告皇天厚土,列祖列宗.....尚饗。”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能夠代表君主祭告天地社稷和祖先,那是何等的榮耀,洋洋灑灑千餘字的告文,讓周文山激動得數度泣不成聲。

數十代先人的努力,終於在這一刻結出了碩果。萬民擁戴,軍隊強大,讓他對在有生之年看到實現祖先遺願抱有了信心。

“列祖列宗在上,我大明江山復興有望了!”

祭告天地祖先還只是登基儀式的序幕,等百官再度聚集到奉天門外,梁老夫子還得繼續下一個環節。開春時節天不算太熱,但站了半天對老人來說也有點受不住,雖然特意為他準備了座椅,為表示恭謹卻是執意要站著完成儀式。

“鳴鐘擊鼓,恭迎武王殿下御奉天門。”

鼓樂聲中,周曉峰身著明黃色的袞服登上了奉天門城樓,至此,登基儀式正式開始了。

“吾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封建皇權觀念真是根深蒂固,在這一刻展現得淋漓盡致。文武百官按照“文東武西”的方式跪在臺階兩側,而執行戒備的數千士兵則依照軍規以單膝半跪行禮,在他們的帶動下,在場的數萬民眾無論華人土人盡數譁啦啦啦跪滿一地,黑壓壓四處都是人頭。

“請大家平身!”

沒有用話筒,周曉峰中氣十足的聲音也傳出數百米外。

“多謝大家的支援,得以在此時此地重建漢統。周氏改朱為周凡四百五十餘載,天理循環,大明有失政之處,周某不欲再立大明國號,唯承繼大明法統.....”

“.....寡人既是諸位君王,亦是大家兄弟,同袍,雖尊卑有序,上下有別,然男兒膝下有黃金,我漢兒的血脈是尊貴的,骨頭要剛硬起來。我宣佈,往後除祭祀與新年朝賀,無論身份地位,臣民皆免跪拜大禮.....我中華國民,都要昂首挺胸做事,做人!”

一個卑躬屈膝奴顏媚骨的民族,永遠不可能強大起來,廢除跪拜禮,只不過是解除精神枷鎖的第一步。

見王不拜,這在歷朝歷代都是很高的禮遇,即便是唐宋這樣比較開明的封建時代,也是那些德高望重的功臣名宿才能享受到的待遇。到了滿清奴才思想深入骨髓之時,老百姓別說是見了王公貴族,就是小官甚至是胥吏都得跪拜。

這樣的改變,雖然只是少了繁文縟節,卻無疑是對人格的極大尊重。

“武王英明!”

這一次,下跪的人明顯少了許多,在周曉峰虛扶了一下後,那些人都有些不好意思地站了起來。

這就對了麼,中華民族要真正站起來,就從今日始。一個民族要是能夠堂堂正正揚眉吐氣甚至是趾高氣揚做人、做事,哪怕就是驕橫一些都不過分。

一個國家、民族如果沒有一點霸氣,哪怕就是空有百萬熊師也不過是個花架子,跟黔之驢裡那頭蠢驢又有什麼區別呢?

.....

“傳文武百官覲見!”

周曉峰從奉天門城樓上下來後,進了景元殿。早就等在宮門外的官員都身著朝服,在司禮官員的引導下依職位高低魚貫而入。

“臣等恭喜武王殿下!”

到了這會兒,已經要開始重頭戲了,大家道賀之後,景元殿內變得鴉雀無聲,一個個都等著下文,要知道,登基稱王之後總要冊封后妃宗親和大臣,這可關係到自家的前程,無論以前樂不樂意,現在上了周曉峰這條船,可就只能一條道走到底了。

周曉峰沒打算用太監,那玩意兒簡直就是一個怪胎,好端端的男人不做要割掉傳承之物,真真殘忍。別說是身體殘疾,就是精神也會扭曲,心理不變態都不正常了,想想嶽不群,想想林平之,他可不想身邊圍著一群不男不女的東西。

沒有“司禮太監”,梁廷柟辛苦了幾個時辰早就累得腿腳發軟,這宣讀詔書的重任就落到了左宗棠頭上。

美差呀!

梁廷柟是當世大儒,擔任大典司儀那是眾望所歸,周文山輩分高年紀大又是宗親,誰也沒法比。可宣讀第一份詔書這樣的總責大任不僅意味著親近,還意味著器重。

這長長的卷軸八九不離十就是冊封名單,這當庭報喜訊不僅是在幾百名文武官員面前露了臉,還多少要落下幾分人情,想必大業成功改朝換代之後那史書上還得大書特書一把,留名青史啊!

大家看向老左的眼光中可就有著掩飾不住的羨慕嫉妒恨了,不敢恨老闆,也不敢恨這當紅炸子雞,只能恨自己怎就沒有早點落入君王眼中呢?

“王命:茲冊封黎氏安兒為大楚王後,授金寶金冊,掌管後宮......周文山為宗人府大宗正.....封潘仕成為左丞相,周義成為右丞相,胡以晃為平章政事,張亮基為左丞,胡林翼為右丞,郭嵩燾為參知政事.....”

隨著左季高那抑揚頓挫慢條斯理的一口湘陰話,內閣名單新鮮出爐,一屆王朝就此拉開序幕。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