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唐官最新章節列表 > 16.舉賢犯躊躇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6.舉賢犯躊躇

這對親家勾結在一起,原本是各自一個大膽,現在合起來足抵常人七八個膽子。

他們決定直接對皇帝“入手”。

具體策略是,待到朱泚一萬貫買馬錢到位後,先用這筆錢去買更便宜更多的胡馬,而後高嶽就負責給皇帝上表章。

表章的核心內容是:於隴州、鳳翔、涇州復興朝廷的馬坊,來系飼每年回紇送來的,耗費皇帝大量絹布可在禁苑內園裡又養不好的那六千匹戰馬,當然馬坊的掌控權要落在高、韋二人手中。

這樣既可減輕禁苑內園的無謂消耗,又可讓邊軍獲取大量的良馬。

這其實不是缺馬不缺馬的問題,而是如何把買來的胡馬轉化為真正戰鬥力,而不是把它們活活養死養廢的思維問題。

計較已定,高嶽便告辭了韋皋的家宅,向百里新城而去,開始籌備此事。

同時到了秋季,各地兩稅裡的“上供部分”源源不斷地送抵京城。皇帝李適欣喜地發覺,合併課戶、不課戶,及土著和客戶後,給各道、各方鎮統一制定納稅標準,百姓民眾的負擔輕了,朝廷的收入卻顯著增加了:現在朝廷掌握的兩稅錢戶有三百餘萬,該年所得錢物總額為三千餘萬貫,其中按照“三分原則”,留節度和留州的有兩千餘萬貫,送給京師的有九百五十萬貫,如加上另外所徵來的青苗錢,中央國庫所得為一千零八十九萬貫;而該年所得的斛鬥米,總數為一千六百餘萬石,其中二百萬石送到京師,一千四百萬石留存各地。

為什麼在錢財方面,中央所得和地方所得比例為1比2,而斛鬥米方面卻有1比7呢?

除去各地方鎮對上繳斛鬥米態度不積極外(錢財是身外之物,米糧才是性命根本),更多還是中央考慮到各地隨時會出現的水旱災害,和轉運的高額耗費,便把大部分斛鬥米留在地方倉庫以備賑濟救災所需了。

當然這一千零八十九萬貫錢(布帛也折算進去了),還不包括鹽利,而是單單的兩稅錢而已。大曆末年,全天下的總財政收入大約是一千二百萬貫,其中鹽利佔據一半,那麼朝廷在賦稅上的所得也就是六百萬貫,故而這兩稅法一實施,賦稅這項急速增長了八成多。

另外,大曆年間的賦稅所得,是透過殘酷的賦斂實現的,現在兩稅法下民眾的負擔相對減輕不少,中央所得卻增加很大(其實是中央將原本地方的利益給奪來),兩稅戶平均一戶承擔的稅錢也就十貫多一點兒,而之前按照獨孤及的統計,他在舒州為刺史時,課稅戶裡哪怕是最低等的,一年也要負擔四五十貫錢。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李適非常欣喜,很快白麻宣下,將楊炎進位為中書侍郎。

就在楊炎興奮非常,準備找機會制桂管的劉晏於死地時,皇帝的另外道白麻也宣下——盧杞,接過了門下侍郎、平章事的位子。

接著在紫宸殿內,李適直接問二位宰相,尚缺位御史大夫、平章事,兩位可推舉合適的人選。

並且李適還說,為了公正,二位冢宰各自推舉二位候選人。

楊炎這時候才發覺,自己實在不適合舉賢:他信得過的很難推選出去,能推選出去的他卻信不過。

盧杞那派的他不能推舉,劉晏那派的他不能推舉,崔寧那派的他也不能......

哪怕是顏真卿這樣的耿直人,楊炎也不能推舉。

究其原因,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可舉賢,卻是宰相的基本職責,哪怕是做樣子,也得做到位。

此刻楊炎心中有些後悔,這是他和元載間有差距的地方——元載為相時,雖然專權跋扈,但也始終在培養接班人,作為儲備力量。

自己就是元載鐘意的接班人,但他為相的時間太短,也沒有心思著手此事。

曾經有位年輕人,一度入了自己的法眼,可惜的是這年輕人很快就和自己分道揚鑣。

紫宸殿當中的楊炎,在這時卻感到格外的孤獨。

但皇帝的催促不斷傳入耳朵,逼著他做出表態。

最後楊炎低著頭,小聲說出兩個人選,崔昭和趙惠伯。

其中崔昭為壽州刺史,趙惠伯上次他已推舉過了,是河南尹。

說出這兩個名字後,楊炎似乎能聽到皇帝隱隱的不屑聲。

趙惠伯暫且不說,那崔昭以前是犯過貪贓罪的。

而旁邊的盧杞,十分鎮靜從容地也說出兩個人選,張鎰與嚴郢。

張鎰父親張齊丘,曾任朔方節度使、御史大夫,張鎰本人出身姑蘇,是經學世家,為人儒雅清簡,資歷極深。

至於嚴郢則是京兆尹,接替黎幹後,因執法威嚴並且愛民如子,在朝野的聲望也非常高。

盧杞的人選,可以說無懈可擊。

“二卿所舉,都是一時瑜亮,容朕隨後思量。”

等到兩位宰相退下後,李適坐回書案前,在雪白的御札前提筆,但是還沒寫出名字,先問了身旁的霍忠唐,“楊炎功大不大?”

霍忠唐不敢胡說,便坦白楊中郎推行兩稅法,國庫一歲內便滿盈,不可謂不是大功。

“那楊炎會不會成為元載第二?”皇帝下一個問題,充滿了危險的意味。

霍忠唐頓時瞠目結舌,但是看到皇帝的眼神在盯著自己,又不敢不說,最後只能支吾:“元載對陛下亦有定冊扶立之功。”

聽到霍的回答後,李適意味深長地笑笑,接著說出了這樣一句:“朕為太子時,需要元載,可朕為天子後,卻不需要元載。難道元載昔日對先睿文聖武皇帝,就沒有翦除魚朝恩的功績嗎?”

“陛下之想,深不可測,非奴所能知也!”霍忠唐此時只能跪下,反覆喊著如此的話語。

李適也不再與他多說,而是用筆尖落在御札上,宛轉寫出“嚴郢可為御史大夫”的字樣,接著就讓霍忠唐送去翰林院裡,擬出制文。

授嚴郢為御史大夫制文出來的同時,李適還發出兩道敕令,一道是催促中書侍郎楊炎,對山南襄陽的梁崇義發出最後曉諭;另外一道是聽從顏真卿先前的奏請,下令在京所有的回紇、胡商在朝廷購入他們驅來的六千匹馬後,儘快在蕃官突董、赤心的帶領下返歸回紇,不得再於京城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