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唐官最新章節列表 > 16.隴右山南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6.隴右山南

見到都將手勢的山南兵們,紛紛握柄露刃,障子後寒光閃爍,障前的營妓們無不色變,抱著酒壺、骰子瑟瑟發抖。

這時號角聲響起,吳獻甫聞聲自拜將壇上往下望去,只見數千白草軍將士羅列在校場上,高固、蔡逢元兩位軍將鐵甲精練,立在陣頭,以保護交割宴會為由,和場上的山南兵相對而視,殺氣騰騰,不由得心中又有點害怕,可轉眼間又給自己打氣:馬上拔劍威嚇質詢這個白麵文士下,折他的威儀面子,也不用太出格。

這時高嶽和賈耽二位主角反倒攀談得熱絡,對周圍氣氛的變化還渾然不覺。

因為兩人都談到了最喜歡的愛好:地圖。

高嶽立即問起梁州的山川態勢,賈耽眉飛色舞,一一作答,而後賈耽也察覺高嶽熟諳此道——畢竟是段秀實的半個門生,於是兩人覺得關係更加親密。

於是賈耽讓掌書記捧來了卷軸,說這是我節鎮山南以來的心血,叫府中吏員抄錄了份,希冀高少尹惠存。

高嶽看其上的題頭,曰《隴右山南圖》,拉開後只見其圖嚴格按照“寸折百里”(約相當於現在的1:1800000的比例)的規制繪就,整個山南西道自東的武關道起,直至隴右河湟,大路、小徑、山峰、隘口、支流靡不畢見,側旁用虞世南體的小楷備註,不由得又感動又驚喜。

“賈公能贈於嶽此圖,上津道無憂!”

“高少尹!”聽到這話後,吳獻甫就是見不得好好的漢中南鄭城及梁、洋、利三州就入了這個年輕人的手中,便再也按捺不住怒火,當即起身,將手摁在佩劍上。

高嶽見到這位怒目圓睜,脖子上青筋橫暴,不由得問賈耽,“這位是?”

賈耽看到吳這副模樣,不由得吃了一嚇。

還沒等他說什麼,吳獻甫吼道:“檢校御史中丞、山南西道都知兵馬使吳獻甫,執全軍太阿之重,有話要當眾說!”

高嶽愣了下,也沒來得及回答,身旁的郭再貞見吳獻甫來者不善,即刻起身,怒髮衝冠,也對著吳獻甫拔出橫刀,並快速對高嶽說:“若我有不測,替我照顧好我娘子!”

此刻障子後所有充當宴會儀仗的山南兵,也都齊齊拔刀顯刃,許多營妓嚇得驚呼不已。

臺下白草軍見局勢不對,也都齊聲大呼起來!

“怎麼啦?”場邊的香車當中,聽到巨大叫聲的崔雲韶挑開帷子,很緊張地問到。

這會兒,吳獻甫盯住郭再貞,“你是什麼人?”

“白草軍中虞侯郭再貞。”

吳獻甫大驚:“莫不是曾在長安城東市當街殺回紇的郭小鳳?”

“正是。”

“也是那立奉天北牆,大破叛賊大雲梁的郭小鳳?”

“正是,聖主戰後賜名再貞。”

這時高嶽便對吳獻甫很客氣地問:“不知中丞對嶽有何見教?”

“不,沒什麼,沒什麼。”吳獻甫立刻把劍給插回鞘中,滿面人畜無害的表情,如此說到。

“獻甫,你在做什麼!”賈耽很不高興。

吳獻甫見身後的那群山南武士都呆了,不知道下步該做什麼,眼見自己要下不來臺,急中生智,便索性將佩劍給解下,半跪在高嶽面前,“久聞白草軍中虞侯郭再貞大名,特有寶劍相贈!”

高嶽笑起來,便伸手將吳的佩劍接過來,交到郭再貞的手裡,並感謝說:“賈公贈圖不說,又有將軍贈劍,真是折煞嶽了。”

“應該的,應該的。”吳獻甫笑著回答道,接著急忙退回到自己的席位上。

障子後的山南兵也全都收起刀劍,各個屏聲斂氣。

整個拜將壇立即回覆了平靜。

這下賈耽也開心起來,隨後和高嶽把酒言歡,兩人又論及了而今西陲的形勢,更是找到共同語言,原來賈耽這些年也憤恨國土淪於西蕃之手,便發奮精研備禦反攻之術,這時全都對高嶽傾吐而出,直到喝得伶仃大醉為止。

“交割的事宜......”高嶽想起這事來。

“唉!那都是胥吏的事,馬上入府後我們再飲!”賈耽拍著高嶽的肩膀,豪飲的興致不減。

次日,漢水上船隻揚帆,載著賈耽和其幕府的文武僚佐,向著襄陽的方向進發。

臨行前,賈耽又拉住前來相送的高嶽雙手,囑咐說:“宣潤韓太衝的進奉船,不日即將自傳送,轉入漢水後,入我節鎮的襄陽,屆時我會讓吳獻甫派三千兵,護送其至上津堡。此堡位於商州以南,和均州交接,城垛不完,河流險惡,又有李希烈的淮西賊盤桓於四周,還請高少尹亦派兵至於此,接應進奉船。切記,如今進奉船上載著的可不單單是米,而是我唐的命,還請高少尹慎之又慎,切莫失職。”

接著賈耽又說道:“漢水兩岸直到襄陽處,又有山棚、江賊,雖不比淮南道、河南道猖獗,但也需提防。”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這時高嶽看到賈耽全副武裝的大船,頓時就明白了。

隨後高嶽也拜託賈耽:“隨州刺史劉長卿乃嶽微末時的摯友,如今孤守州城,於淮西賊的抄略下苦苦支撐,還請節帥至襄陽後,施以援手。”

賈耽說完全沒有問題,必不負小友你。

送走賈耽後,高嶽坐在南鄭城的軍府裡,將賈耽送於他的《隴右山南圖》展開,細心琢磨了又琢磨,隨後便把劉德室、高固、蔡逢元、郭再貞等僚佐齊集起來,對他們說:

“書中說道,小者為舟,大者為船,洋州、梁州多有竹木,可於興元府內大造小舟、筏子,用於褒斜水當中,轉輸來自上津的米糧。”

“那上津至我們興元,是行陸路,還是水路?”高固詢問說。

高嶽正為這事情發愁呢,他先沒有回答高固的疑問,而是嘆口氣問劉德室說:“興元府三州民戶有幾何?”

劉德室手持卷宗,說三州戶口加在一起,尚不及江淮、東南三個縣的人口多,共計三萬九千戶,而江淮那邊的舒州,雖為中下,也有三萬三千戶人家。

“總比當時在涇原時的情勢要好,隨軍的家眷(包括城傍蕃落)也有六七千戶,興元的根基還在於營田,馬上不但軍屯,也要民屯。至於上津道漢水的轉輸,我們要的不是舟,而是要船。”高嶽的意思,雖然亟需載重量大的船,可現在咱們興元府還不具備大量造船的條件。

可要是自陸道運的話,損耗和危險卻更大。

隨後他踱來踱去,想了想,又說“可否向宣潤鎮海軍借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