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唐官最新章節列表 > 19.槐北疑案錄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9.槐北疑案錄

聽到丈夫如此說,潘夫人不由得大為埋怨,你們這些當官的各個鐵石心腸,高三也是個孤寒之士,若是尋常下第也就算了,但這次由你將他黜落,高三可要遭京兆府決痛杖至死的,那樣殺人者豈不是等於夫君你了?

原來,唐朝的杖刑是為“五刑”之一,處於徒刑和笞刑之間,有很大的靈活性,比如杖刑可以抵充流刑,犯婦、官私婢不堪流刑者,往往可以在杖刑後留家,代替流刑或徒刑。然而統治者也可隨意加重杖刑數量,通常杖刑分為六十到一百五個等級,可額外加到一百六十,最高不得超二百,《唐律疏議》裡說得明白,“諸拷囚不得過三度,數不得過二百”是也,所以像高嶽這樣的被定為二百四十杖的,也算是唐朝律法史上的突破之舉。

數量畢竟有天花板,於是統治者又開始在下手輕重上做文章,假如犯人犯了私鑄之罪,官府便可繞開律法,直接二十脊杖就把你敲死,使得杖刑造成“雖非死罪,大半隕斃”的效果,這便是讓人聞風喪膽的“決痛杖一頓處死。”

聽到這點,潘炎也重重嘆口氣,皺著眉對夫人說,你以為我想如此啊?可常相忌恨的人,我若是放了他的榜,豈不是常相連我一起恨上了。

潘夫人雖有點迷信,但畢竟算是個有見識的,她直接正色勸告夫君,假若那高三真的因下第被京兆府決杖而殺,又非聖主真實的心意,那不但常相,連你都是要負責任的!

潘炎於是沉吟不語,接著他有點惱火地對夫人攤手,“這高三亦是個無賴,仗著負二百四十杖四處橫行無忌,我還不能不放他的榜了!?”

“那夫君你便看看高嶽的行卷不遲,瞧瞧他的才學是否無賴。實在定奪不下,再找我父一同商議。”潘夫人的語氣溫柔下來,趁機將高嶽的行卷擱在書案上。

潘炎也只能坐下到茵席上,“過幾日鄭文明來溫卷繼續求知己,今日朝中就有許多同僚發書來,這高嶽的詩賦才學怎及得上鄭文明呢?先前我因避諱下了鄭絪的第,這次不可故技重施,必須要取他,如果我將鄭文明落在榜單第六,那高嶽不知要排那裡去才能服眾啊!”

“高三呈獻的,似乎並不至詩賦。”潘夫人給夫君斟了盅茶水,提醒道。

“哦?”接著潘炎見到,高嶽所投有兩軸卷,一軸單薄,一軸厚重,前者明顯是詩賦了。

於是潘炎先將薄的那軸展開,慢慢的眼神變得不可思議,良久不發一語。

“如何?”潘夫人也很急切。

“這些詩賦都是,都是精彩絕倫的!”潘炎說著,不由得額頭滲出汗水,看起來很是為難,“明明他上次詩賦幾同拽白,這次怎有如此突飛猛進?”接著沉吟不語,想到“看來他身後定有人相助,這人到底是誰(你岳丈)......可如果別人代筆,我許了他的行卷,高嶽又在科場拽白那該如何?如將來有人不服,申訴到聖主那,又要覆試露陷又該如何?”

正愁苦間,夫人主動將另外一軸展開,讓夫君再看,潘炎一瞧,“咦,這不是小品嗎?”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這會兒他才想起,今日皇城內,憲臺的中丞崔寬和散騎常侍蕭昕先後找到他,有意推舉高嶽,說對方才學不但在詩賦,更在小品之上,請禮侍好好留心。

於是潘炎看著巨編行捲上的名字,為《槐北疑案集錄》。

“槐北疑案集錄,是要說疑案嗎?”潘炎大為驚訝,因為通常的小品文大多是些朝野軼事、玄怪奇談類的,像這種說案件的還真是沒見過。

接著潘炎和夫人一道看下去:這“槐北”應是個虛構之人,身份為武后年間一介國子監太學生,本和京兆府法曹參軍毛大安之女蘭萼定有婚約,但因遭不明兇犯下毒陷害,身軀縮為三尺兒童大小,這時大清宮道士薛仙客知曉後,便傳授他變聲術,並贈予“金剛鞠”、“風行靴”、“昏眠飛針”等寶物,於是槐北便假借毛大安之名,和還不清楚自己身份的蘭萼一道,四處決疑案。

“哦,有意思,有意思......”這寥寥數章,就將潘炎夫婦給吸引住了,接著兩人目不轉睛,看了一章又一章,當剛剛將其中《興道坊邸舍鬼刀刺人案》看到高潮時,卷宗最後一頁翻開,只剩鬥大的兩個字,“待續”。

“嘖!”潘炎拍打書案,焦不可耐,頭皮都要炸開,急得拽起鬍鬚來。

“夫君莫要焦急,明日我見見那高學士還來不來,按理說行卷不應該只行一軸的。”

“是是是。”潘炎拽著鬍鬚的手速越來越快,“那便勞煩夫人。”

次日,高嶽穿著身寒酸的深衣,果然又立在潘炎宅第的後門處,手持著接下來的行卷。

“郎君辛苦。”潘夫人感激萬分,接過來,又對高嶽表示感謝,東張西望番,才告辭退回到自家宅門裡去。

門前樹下的高嶽拱手而立,接著看著合上的潘宅之門,不由得得意地笑起來......

過了兩日,潘炎又央求夫人自高嶽那裡取行卷。

這時潘宅正門前雖然車馬如雲,但潘炎的心思根本不在那些詩賦行捲上,他也學那崔寬,把他人的卷軸統統扔在幾個大甕中,滿了就全部堆起來塞入廚臺下燒掉,一回來就坐在中堂上,詢問高三那《槐北疑案集錄》第三編和第四編有無送來。

不過下兩日高嶽鬼得很,說是去終南山裡靜心作詩去了,根本不在長安城,去五架房和國子監都找不到他。

“這等關鍵時刻,還去什麼終南山作詩!”正值旬休的潘炎拍著書案,勃然而怒,又坐立不安——這旬休的一日,該如何度過啊?

這時,閽吏匆匆來報,說門外有滎陽鄭絪來投卷。

“不見,不見!”潘炎將手背揮動不休。

但閽吏卻面帶難色,說鄭郎君是得了常相的舉薦而來的。

無奈下,潘炎只能勉強接見鄭絪。

結果中堂之中,鄭絪還在陳述著自己詩賦的精妙處,就看到對面茵席上的潘禮侍根本毫無大官的模樣,而是左顧右盼,時而回首逡巡,時而延頸遠望,有時甚至抓耳撓腮,還時不時和家僕低聲說些什麼,根本不在乎自己的詩賦,簡直就像是他在終南山結識的“芳林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