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實景紅包大抽取最新章節列表 > 第477章 巨大象牙 明成祖——袞龍袍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477章 巨大象牙 明成祖——袞龍袍

象牙雕刻藝術主要分為人物、動物、花卉及風景四大種類。

周瑞手裡的象牙牙雕,屬於四大種類之中的動物。

神龍奪珠,鱗爪猙獰。

其中,牙雕人物的題材主要源於古代的神話傳說及歷史名人。

比如說仕女、羅漢、佛人、八仙,福祿壽,武將及歷史名人等等。

人物畫稿一般以白描的手法,表現出人物面部的表情、身體的姿態、衣飾的形狀等,有出處的還要著重刻畫人物的身份特徵,以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

牙雕花卉一般以花為主,以鳥、蝶、蜻蜓、青蛙等作陪襯,雕刻具象有牡丹、月季、菊花、玉蘭、碧桃、松、竹、梅等,託件整體造型上有花籃、花瓶、竹筒、摺扇、假山等,起到了主角與陪襯體很好的搭配作用。

牙雕動物題材主要有林中虎嘯、深谷獅吼、雄雞報曉、魚躍荷池等等,其中十二生肖在牙雕藝術中佔有一定位置。牙雕中的風景題材一般表現山水、島嶼及日月風雲。嶙峋的山石、斑駁的海巖、滾動變幻的雲朵是牙雕藝人尤為喜歡的揮刀具象。

在我國諸多工藝美術中,象牙雕刻是具有獨特風華的一門。

也是一種深受王公貴族喜歡的寶貝。

在古代,能有一整根象牙進行裝飾房間的,無不是王公貴族之人。

象牙屬於有機質、表面滑潤瑩澈如玉,紋理細密規則、易受刀,用之雕刻精巧的器物,即成天然與人工斧鑿之美的結合。

最初的象牙製品只是一種實用工具,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出現了裝飾用品,並成為牙雕工藝的主流。

早在商周時代,我國的牙雕工藝就極其發達,後歷經漢、唐、宋、元、明代,牙雕工藝更為精湛。

清代,是牙雕工藝的鼎盛時代,牙雕與竹、木、角、金石等小件雕刻一樣,成為几案上陳設珍玩。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清代前朝,象牙雕刻繼承了明代的傳統,不論在生產技術或藝術創造方面,都有所發展。

中期以後,象牙雕刻藝術創作方面走向了繁瑣堆飾。當時,象牙雕刻分宮廷手工藝與民間手工藝兩類,宮廷製作者精工細膩,人物、花鳥紋飾多仿繪畫筆意,著色、填彩均有一定的章法。

雖然如此,但兩者是沒有絕對區別的,許多宮廷牙匠都是從民間直接招募的。清代的象牙雕刻已基本形成江南與廣東兩大藝術流派。由於文人雅士的偏愛,立意清新典雅的作品出現了,為了獲得好的作品,一大批文人畫家不僅設計構圖,還直接參與雕刻,使牙雕的風格出新的變化。

總體而言,象牙雕刻發展至清代,已逐步向“小品雕刻”的趨勢發展,大件牙雕已不常見。文房用具理所當然地成了牙雕工藝的主要部分。主要以文玩、裝飾品為主,筆筒、筆架、硯臺、墨盒、水墨、鎮紙以及一些文具盒、印盒、畫託等都比較常見,這些象牙小件多以文人故事、花鳥圖案,吉祥題材為裝飾,有著濃郁的文人氣息。象牙雕刻成為文人士大夫以及官宦貴員的案頭把玩。

清代,象牙雕的實用品不是牙雕工藝的主要部分,但決不是完全不生產,也偶然生產,只為少數貴族服務,品種也只是筷、扇子之類的小件作品。其他還有燈、冠架、鞋拔、鼻菸壺之類的。

······

周瑞手裡的象牙上面,用浮雕的手段,雕刻著九條栩栩如生的神龍。

九條神龍十分的生動形象。

龍鱗,龍鬚,還有龍眼,異常地逼真。

在中央,還有一個如同太陽一般的火球。

如同龍珠一般,九條神龍共同追逐。

細細撫摸上去,龍鱗鱗片,會給人一種十分滑嫩的感覺。

沒有任何的粗糙。

這是被極致打磨的結果。

周瑞手裡的九龍奪珠象牙,是用一個巨大的象牙雕刻完成。

這象牙長約四十釐米。

很大。

最粗的截面直徑,達到了十釐米。

堪稱巨無霸。

更為重要的是,這象牙那是相當的完整。

這象牙要拿出去,不說其他,僅僅這材料,絕對不低於一百萬。

如果再加上歷史價值,藝術價值,那,價值就更高了。

周瑞手裡也有象牙牙雕,比如說之前的“八仙過海”象牙牙雕。

但是,這麼大的,絕對沒有。

······

第四個紅包,周瑞獲得了一瓶跌打酒。

第五個紅包,周瑞獲得了兩盤驅蚊香。

周瑞一共就得到了五個普通紅包。

兩個異世界紅包。

一個來自《大明天子》中,明成祖朱棣的——龍袍。

這可是真龍袍啊。

不是電視劇裡面的假龍袍,也不是舞臺劇裡面的戲服。

這龍袍用當時最為珍貴的蠶絲輯絲作為經緯線,並以手工秀龍等圖案。

可以說純手工。

裡面的很多圖案,更是用及其柔軟的金絲製成,那是相當的名貴!

上面繡著龍形圖案,繡有龍形圖紋的袍服,又稱龍袞

公園581年隋文帝首次用蠶絲中最好的輯裡湖絲作為龍袍的經緯線。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

唐高祖武德年間令臣民不得僭服黃色,黃色的袍遂為王室專用之服,自此歷代沿襲為制度。

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兵變稱帝,於是龍袍別稱黃袍。

龍袍上的各種龍章圖案,歷代有所變化。

據史籍記載,皇帝的龍袍上都繡有九條進龍,胸前、背後各一,左右兩肩各一,前後膝蓋處各二,還有一條繡在衣襟裡面。

至於龍袍上面為什麼九龍護體。

這也是有講究的。

古代帝王受《周易》的影響,崇尚“九五至尊”。

《易·乾》中說:“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意思是說這條龍已經飛上天了,表示達到了最高境界。也是因為這個緣故,皇室建築、傢俱陳設和生活容器等多用九、五兩個數字。

為什麼要將一條龍繡在裡襟呢?因為九是奇數,很難在佈局上做到均衡對稱,於是,將一龍繡在裡襟。這樣,龍袍的實際龍紋不少於九條,而且在正面或背面看又都是五條,正好與九五之數吻合。

不過,也有例外的,明朝皇帝龍袍的龍紋數就多於九條。

1958年出土的萬曆皇帝的“緙絲十二章袞服”,就有十二條龍,被繡在一個圓形的中間,俗稱“團龍”。

十二條龍因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位於袞服前胸和後背的龍,是正身的龍,也就是面向外的龍,被稱為“正龍”或者是“坐龍”;側身的龍叫做“行龍”,行龍也按照朝向上下的不同分為升龍和降龍。

萬曆皇帝龍袍上龍的數目比起明世宗嘉靖七年創制的“燕弁服”上的就不能算多了,由弁帽、袍服、玉帶、襪子和絲履構成的“燕弁服”上的龍紋呈九九之數:前身一個盤龍團紋,後身兩個盤龍方紋,領子和袖子上的龍紋加在一起是45條,衣襟上的龍紋是36條,一共81條。

另外,在腰間的玉帶上還裝飾著九件刻有龍紋的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