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言情 > 崛起軍工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一十一章 航空發動機的發展戰略(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一十一章 航空發動機的發展戰略(上)

總後首長並沒覺得有什麼不妥,反到是認定自己撿到寶了,RD—9發動機,克裡莫夫設計局最新的尖端產品,被稱為蘇聯自主研製的首款軸流式噴氣發動機,其效能可以壓倒幾乎所有西方現役的航空發動機。

就這麼個可遇不可求寶貝,總後首長恨不得一口將其吞下,什麼消化良不良的,反正吞進肚子裡去,還能翻天不成?是以他對柏毅的說法很不在意,是以說話的時候將“最先進”三個字會的很重,臨了的一個反問更是意味深長。

那意思已經很明白,東西可是最好的,你小子還想搞什麼么蛾子?沒門!

柏毅倒不是想搞什麼么蛾子,別人不清楚,但他卻非常明白,別看RD—9發動機籍籍無名,但其改進的RD—9B型發動機卻是家喻戶曉,因為它所配屬的戰鬥機正是大名鼎鼎的米格—19,其中國仿製型,就是後世軍迷口中的“六爺”——殲—6!

而如今米格—19還只是圖紙上的線條,蘇聯你就把配屬發動機的基礎型號提供給中國,說真的,連柏毅都有些震驚蘇聯人的慷慨,要知道歷史上中國獲得RD—9B的圈套資料是在1958年,並於當年投入仿製工作。

而如今,透過柏毅等人的一番努力,這種未來支撐中國半邊天空的動力之源,提早了七年便來到了中國,無論從哪方面來講,都是一件慶幸的事,事實上柏毅也是如此。

然而當他看完所有關於RD—9發動機的轉讓條款後,卻不禁皺起了眉頭,裡面的圖紙和工藝的確很詳細,但卻沒有製造廠的配套建設,研究所的組建事宜,更沒有人員的教育培訓。

發動機的研發與製造最核心的恰恰的是後者,如果不能在製造環節上取得工藝上的突破,不能在研究環節上得到更高效的材料,不能擁有大批技術成熟的工人隊伍,就算航空發動機的圖紙畫出了驚世駭俗的氣魄,那也只是個虛頭巴腦的東西,根本就不是能夠上天的航空發動機。

很顯然,這是蘇聯給中國挖的大坑,跟他給的那些所謂的日記一樣,用一種高不可攀的前沿技術,束縛住對方的手腳,可問題是蘇聯是個成熟的工業國,內部的軍工生產體系早已有了成熟的運行機制。

貧鈾裝甲能夠讓莫洛佐夫深陷其中,可不要忘了烏拉爾山的卡爾採夫還在為他的T—72而努力;米格設計局的格列奇科儘管對高空高速戰機念念不忘,但也要清楚正在蟄伏的蘇霍伊自始至終為自己的輝煌默默填寫著崛起的註腳!

總而言之,蘇聯因為他的成熟,以及在軍工體制內建立起來的初步競爭關係,令得蘇聯在軍工技術領域擁有無與倫比的自我糾正能力,儘管現在還看不出柏毅提供給他們的日記有何不妥,但三、五年之後,必然能察覺到其中的端倪。

然而在工業方面剛剛起步的中國卻遠沒有這份能力,蘇聯能夠在同一時間研發四個不同型號的航空發動機,中國舉全國之力也不過勉強完成一個型號,如此之下,在得到一個先進型號圖紙和樣品後必然會一頭扎進去,旋即矇眼狂奔,或許在短期內能夠取得不小的進展,可從宏觀角度,卻很容易走入一天難以迴轉的彎路。

正因為如此,柏毅並不反對引進RD—9發動機,但他必須提醒總後首長,航空發動機的發展所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需要清晰明了的發展戰略,於是柏毅很誠懇的點點頭:“RD—9發動機是個好東西,軸流式,單軸,帶加力燃燒室,可以說都是當今航空發動機領域的前沿。

如果能啃下這些東西,我相信咱們國家在航空發動機領域必然能積累下眾多寶貴的經驗,可關鍵是怎麼啃?”

“當然是一口一口的啃!”總後首長毫不猶豫的脫口而出:“我知道RD—9發動機對咱們國家來說,在技術上的確高了些,也清楚蘇聯人給這麼高的東西,是有著看笑話的心思!但我相信,咱們國內的專家們絕不會讓他們看笑話,一年不行,咱們就是五年,五年不行那就十年,既然咱們能堅持八年抗戰,難道為了個航空發動機就不能悶頭熬出來?我就真不信,沒有下苦功夫弄不出來的東西!”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總後首長一番話說得可謂是擲地有聲,說真的,如果柏毅不是清楚中國在航空發動機方面的走得那些彎路,真的會每個毛孔張開,熱血沸騰的不要不要的,可事實上卻是,從最基本的渦噴5,到一路仿製的渦噴6、渦噴7、渦噴13……

中國最初的航空發動機道路走的時候是蘇聯一對一的單一型號發展之路,即單獨的機型配屬單獨的航空發動機,儘管培養的一大批航空發動機的研發隊伍,但也造成了資源消耗巨大,發展思路不明,毫無繼承發展可言。

這些不利的因素在渦扇6發動機研製當中集中的暴露出來,以至於整個過程在保守與追新之間反反覆覆,加之整體戰略不明,導致一路磕磕絆絆,最終在配套機型下馬之後,也就不了了之,黯然下馬。

直至90年代,中國也沒有逃離戰略不明的桎梏,儘管當時已經上馬“崑崙”渦扇發動機專案,但依然是對英國“斯貝”渦扇發動機的仿製專案,而且還是為“飛豹”配套的一機一型的結果,即便如此其命運還是一波三折。

至於為殲—10配套的自主發現型,卻因為種種原因無奈下馬,最後不得已只能轉向購買俄羅斯的AL—31F渦扇發動機,直到21世紀10年代,中國才在無數次的經驗教訓中摸索出一套航空發動機的發展戰略,而後才丟掉仿製的柺棍,真正的具備獨立自主的研發能力。

正因為知道中國這一路磕磕絆絆的發展歷程,柏毅沒有被總後首長的一番鏗鏘有力的話語搞得激昂澎湃,反而是皺了皺眉頭,輕聲的問了句:“那……下個型號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