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言情 > 匈奴皇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122章 幽州變亂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22章 幽州變亂

中平四年秋末,漁陽張純、張舉聚眾造反,聯合烏桓大人丘力居,作亂幽州。幽州各郡應對不及,護烏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劉終等幽州牧守者,皆為其所殺。

幽州的抵抗能力一時間陷入空檔期,叛軍開始肆無忌憚劫掠周邊。所幸幽州西部漢軍力量稍強,牢牢守備城池,但諸郡縣也只能自守,放任叛軍縱橫。

初時,叛軍以烏桓突騎為主,人數並不算多。但隨著張純、張舉大肆拉攏豪強,收編馬匪,強拉流民,擴充人馬。雖則多為烏合之流,但也有數萬之眾。

右北平郡被烏桓人佔據,阻隔了幽州東西郡縣的聯絡,而張舉與張純則屯兵於遼西肥如縣,大掠幽州郡縣,右北平以東,諸郡縣相繼淪陷。

幽州局勢,頃刻之間陷入糜爛,對大漢來說更是雪上加霜。黃巾復起,禍亂天下,屢鎮不止。地方豪強趁勢崛起,世家做大,兼併土地,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力度越加薄弱。涼州之亂依舊如火如荼,平定之日遙遙無期,主將張溫以無功被召回朝。

這邊正深陷涼州變亂無法自拔,耗費無數錢糧兵馬,國庫為之一空。幽州訊息一傳來,朝堂諸公頓時坐蠟,多事之秋,這是所有人心中共鳴。

大將軍何進牽頭,討論了許久,方才以孟益為討賊中郎將,總領幽州剿賊事宜。孟益幾乎是孤身上任,僅帶數百家兵部曲,沒有錢糧兵馬,朝廷也無力支援,一切還得靠幽州本身。

幽州叛亂,倒是崛起了公孫瓚。原本率著支援涼州的三千幽州精騎,剛出涿郡,便逢幽州事發。

這下,幽州自顧不暇,涼州也不必去了。公孫瓚果斷領軍回援,東向追討二張叛軍。叛軍西進,雖人數眾多,但軍械簡陋不齊,訓練不足,又以步卒居多,拿公孫瓚那三千騎還真沒什麼辦法。

公孫瓚則發揮幽州精騎的優勢,不斷吊著叛軍打,積小勝為大勝,消滅不少叛軍力量,打擊其氣焰。給幽州西部諸郡更多喘息的時間,孟益到任,招募將士,積聚錢糧,快速武裝起平叛力量。公孫瓚以功升任騎都尉,領兵隨中郎將孟益征伐叛賊。

幽州的亂局自然傳到了劉淵耳朵裡,很是淡定地對細作吩咐道:“暫且嚴密監控,有何情況,隨時來報。”隨即便放下,不作他想。

幽州近在眼前,原本按照劉淵的性格,怎麼都要摻上一手的。只是如今他的重心都放在對鮮卑的整合吞併上,大軍需鎮壓草原,無心他顧,只得於彈汗山,坐觀南方局勢發展。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公孫瓚正處崛起之路上,按照歷史軌跡發展,張純等人終將覆滅。如今,形勢縱有所偏移,劉淵判斷,其也免不了兵敗之結果。至於烏桓人,則早被劉淵視為盤中餐,有朝一日,必將吞併之。

鮮卑的局勢大體已經安穩下來,雖有波折,卻無甚大礙。新劃分的牧場,讓原鮮卑部民興奮極了,劉淵的統治的牴觸心理,很快減小。寒冬將至,從南邊呼叫了一些糧食北上支援,鮮卑人口也不如以往之眾,加上本身的積累,也足夠安穩過冬。

坐鎮彈汗山,從匈奴調集了不少貴族邑落聚長,還有不少漢人士子北上,管理“新匈奴”部眾。對北征將士的功勞評定嘉獎,也一並處理,所謂“坐地分贓”,三軍將士盡開顏。當一切進入正軌,劉淵終於得閒。

對東部鮮卑的征伐也很順利,賀蘭當阜領軍東征,首戰便得勝,一路摧枯拉朽,無一合之敵。征服收降了不少部落,盡皆前往彈汗山方向,由劉淵處理。

東部鮮卑聯盟的成立很快,各個鮮卑大人聚集部眾,組建聯軍,對抗匈奴東徵軍。但面對“火力全切”的匈奴軍,卻實在有所不濟。匈奴人上下一心,劉淵又派出了不少勇將,在賀蘭當阜統領下,東部鮮卑連戰連敗,被一路向東趕去。

前方的戰報頻頻傳回,入冬之前,賀蘭當阜便可兵至烏侯秦水。來年開春,便是與東部鮮卑聯軍決戰之時。對草原人來說,寒冬是最難熬的,為保險起見,劉淵果斷命令賀蘭當阜領軍西撤一些,在給東部鮮卑壓力的同時,也方便修整與得到後方的支援。

跨過中平四年冬,春回大地,沉寂了許久的北方大地再起波瀾,草原、幽州同時陷入戰火之中。

幽州叛軍,二張雖然聯合丘力居,但各自為戰。丘力居很狡猾,沒有管張純與張舉,自帶著烏桓突騎劫掠漢郡,騎軍來去自如,漢軍不能守,一度被其越過幽州,進入冀、青二州,收穫甚大。

而漢軍的打擊重心則放在了二張這支漢人叛軍身上,尤其是在張純稱王,張舉“稱帝”後。此二人可犯了大漢忌諱,朝廷勒令幽州全力打擊此亂臣賊子,儘快平復地方。

中平五年初春,準備充分的幽州漢軍,在孟益和公孫瓚的率領之下,開拔東進,尋張純、張舉叛軍而去。

叛軍號稱十萬,卻分散各地,戰力低下。漢軍一路高歌猛進,沿途亂賊盡皆被剿滅,進駐遼西郡海陽縣。

前番與賊交戰,立功頗多,公孫瓚打出了偌大的名氣,威望大增。以三千精騎為基,擴充了不少實力。此時東進擊賊,正是其意氣風發之時,想要再建大功。

漢軍有三萬之中,孟益雖為統帥,但未立功勳,徒居高位,影響力反而不如公孫瓚,將士頗有不服者。

“大兄勇武善戰,軍心所在,朝廷就該讓大兄為主將,討伐叛逆。那孟益何德何嫩,位在大兄之上!”暗地裡,公孫越大聲道,一臉的不服。

“越弟慎言!朝廷自有考慮,我等只需盡好本職,為大漢討平叛逆,還百姓以安寧!”公孫瓚聞言止住公孫越,話說得漂亮,但其表情明顯對其言很是認同。

“大兄,探騎來報,張純、張舉將叛軍聚集於北邊的孤竹城周邊,足有六七萬人,我軍得當心呀!”

“無妨!”公孫瓚大手一揮,頗為豪氣道:“叛軍烏合之眾,就算真有十萬之眾,我漢軍兒郎又有何懼。正愁尋不著其主力,湊齊了正好,方便本將一舉破之!”

話裡話外,公孫瓚自信心爆棚,顯得有些自負,手下的精兵強將給了他這個底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