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我要去火星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六十三章 麻煩的接收過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六十三章 麻煩的接收過程

也許這世界上真的有人穿越到過去,

用中微子通訊技術裝神弄鬼,

當然相對於,那傳說中的中微子影象傳送技術,

眼前這玩意所能做到的卻極為有限,

按照地面的說法,

現在這池水只能接收到二進制訊號,

而在水池上方那即將深入水中的,檢測器正是用來檢測中微子的,

對於如此龐大的裝置,會不會達到用一盆水,一泡尿,顯示影象的程度。

王猛並沒有多少擔心,

畢竟幾十年前的第一臺電腦埃尼阿克,

其體積甚至有兩間教室那麼大,

一塊硬碟甚至重達數噸,

一個普通的記憶體單元甚至有課桌那麼大,

當時的人們怎麼也想不到,

如此龐大的裝置可以被放在桌子上,甚至可以捧到手中。

那時的人類也無法現象將到,

這幾個教室大小的計算機,能改變整個藍星的格局,

從她開始,出現了第一個程式設計師、第一個網路連結,

出現了第一個網路郵件、第一個電子遊戲、影片、直播……。

這一切的開端正是從,那臺笨重的埃尼阿克開始。

而如今看著檢測裝置慢慢的深入池水中,

在火星上第一次接收來自藍星的中微子訊號,

誰也不知道這件事情會對未來產生什麼影響。

當然此時的中微子訊號接收裝置,和當初的埃尼阿克一樣存在著很多的局限性,

甚至光從現在的實用性角度來講,遠遠不如當年的埃尼阿克。

如今只能用純水檢測中微子,

至於宇宙中其他常見的液態甲烷、液氮、等其他液體為介質時能否接收訊號,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依舊要進行不斷嘗試,

而且此時,當王猛看著探測器傳來的資料,

終於發現了中微子通訊面臨的最大的問題:那便是抗幹擾問題,

與電磁訊號的接收方式不同,

中微子訊號接收裝置的建造地點需要,慎重的選擇。

一般都需要建造在地下

而王猛有著建造槍,很容易便能造出一個,

也沒有著急的下到地下洞穴,

而是直接在露天的坑洞中建造了一個,

當中微子訊號接收器返回了資料後,他也很快知道了這樣做有什麼後果,

地面在完成藍圖的時候,

還順便傳送了一份參數列,

這參數列內的內容,便是在沒有接收到藍星中微子訊號前,

訊號接收器應該處於什麼樣的狀態,

而王猛對照這張參數列後,驚訝的發現,

上面的引數不說是一模一樣吧,那也可以說是個不相同,

此時中微子訊號接收器裡可以說是充滿了各種噪音,

藍星傳送來什麼訊號,

他根本無法聽清楚,

因此,便需要進行調整,

就如同電磁訊號的接收器需要調整角度一樣,

中微子訊號接收器,需要調整的便是足夠乾淨的方式,

而對於這樣的情況地面也給出了應對方案,

中微子是人類已經知中,穿透力最強的幾種粒子之一,

可以輕易的穿透一個星球,

用多種方式,像是網眼不同的各種漁網,將不必要的粒子過濾掉,

只留下中微子。

過濾的方式,

首先便是建造在足夠深的地下,

而後便是加裝各種隔離材料,

而出於經濟條件的限制,

在藍星上,科研人員一般選擇的都是地下,

尤其是那些廢棄的礦洞,更是省錢的選擇,

之後在用一點遮蔽材料,

便能達到理想的中微子捕獲效果。

而此時的王猛自然沒有經濟壓力,

所以相對於往地下挖千米的深度,

他更傾向於第二種方案,

在將這樣的想法告訴地面後,

過了更久地面才有了回信,

在提供了幾種遮蔽材料的方案後,

王猛便加緊了建造的過程,

與先前實驗提高靈龍一號發電效率的情況不同,

中微子訊號接收裝置的調整更為麻煩和複雜,

尤其是加裝遮蔽材料,需要不斷的實驗各種材料的遮蔽能力,

和最後得到的引數要進行細微的比對,

就這樣,王猛對中微子訊號接收裝置進行左一層右一層的包裹後,

時間慢慢的流逝,

三天後,

這火星的大坑底部,

王猛對比的地面給出的引數,終於建造出合適的遮蔽裝置。

而隨著他加裝了各種遮蔽材料,

不知不覺中一個新的建築出現在了坑底

身在建築裡的王猛還自然是沒有察覺到什麼,

可當他離開建築,

卻突然發現,自己竟然建造出了一個藍星上極為著名的建築,

“這是金字塔嗎?”

看著這個與金字塔一模一樣的建築,

他的心中出現了一種荒誕的感覺,

“倒是有傳言金字塔是外星人的訊號接收裝置?這倒是有意思了?”

當然奇怪的念頭在他的心中一閃而過後,他便不在多想,

金字塔形狀是一個極為穩固的狀態,

甚至藍星上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的猴子,在不經意間也會擺出金字塔形狀的石頭,

何況是遠古的人類,

在各種建築形狀裡,金字塔無疑是最符合人多且落後的文明。

更重要的是中微子通訊技術並非是一種超光速的通訊技術,

外星人完全沒有必要建造如此龐大的遮蔽裝置,

除非有其他粒子的性質也與中微子相同。

此時他更重要的是王猛整個中微子通訊的過程。

訊號接收裝置有了,

剩餘的便是訊號發射裝置,

相較於麻煩的訊號接收裝置,

發射裝置的建造難度,反而要小上許多,

只需考慮發射角度以及能量等級便能解決大多數問題,

但可惜的是,從地面得到的訊息來看,

這款訊號發射裝置,如今還無法將訊號傳遞到藍星,

似乎還缺少什麼從中微子訊號集束的正規化方程,

對於這種問題他自然沒有辦法提供幫助,

他可沒有能力進入量子領域計算出什麼正規化方程,

只能透過,返回得到的接收數據,

幫助地面完成最後的部分。

“該給地面訊息了!”

看著已經相差不多的接收器對比引數,

他已經準備好,接收第一次的中微子訊號了。

訊息很快傳遞回去,

在得到地面傳回的訊息後,

約定在一小時後,正式開始第一次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