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三國模擬器:這個馬謖太穩健了最新章節列表 > 231 司馬懿:年輕人不講武德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231 司馬懿:年輕人不講武德

“傳我將令,令司馬師率三萬人馬從東面魚尾臺發起羊攻;司馬昭至陣前督戰,繼續進攻,直到登上五丈原,攻破蜀軍大營!”

位於戰場之外的司馬懿連聲發號,命令魏軍保持連綿不斷的高壓攻擊態勢,甚至把兩個兒子都給派了出去。

司馬懿很清楚,即使押上一切,戰局也並非如他想象中那麼容易。這支蜀軍除了作風頑強,還有連弩和未知的底牌。

前次在長安城外,三萬蜀軍輕鬆全殲四萬五魏軍的一幕,他不會忘記。

倘若蜀軍在將敗未敗之時,忽然祭出一些魏國沒見過的武器或手段,那麼魏軍此戰絕對討不了好。到那時,即使優勢一方與劣勢一方的位置不會互換,雙方的戰力對比也必將大大拉近。

但顧慮再多,司馬懿也不得不破釜沉舟打這一仗。

不單單是氣氛烘托到了這裡,不打不行。

他必須要摸清楚馬謖的所有底牌。

如此,才能通盤考慮接下來的計劃,這個計劃包含了國家、家族、還有子孫後代。

……

五丈原上,魏、蜀兩軍正在激烈絞殺。

魏軍正在破釜沉舟式的進攻,蜀軍則在捨生忘死般的防守。

這是馬謖之前一直不曾嘗試過的戰爭方式,也是司馬懿之前一直極力避免的戰爭方式。

現在,兩個人不約而同選擇了這個“一將成名萬骨枯”的決戰方式。

隨著戰鬥的進行,司馬懿不得不承認,他低估了蜀軍在正面戰場上的戰鬥力。準確來說,是低估了馬謖麾下士兵在正面戰場上的戰鬥力。

倘若今天駐守五丈原的主將是諸葛亮,司馬懿斷然不會發起全面攻擊,他不想讓自己的士兵全部死在八陣圖之下。

沒錯,若是諸葛亮統兵,其斷然不會採取馬謖這種“愚蠢”的打法,把最大的利器之一――諸葛連弩,在初次交手中就打光。諸葛亮一定會採取兵與陣法結合、連弩與兵器結合、長短並用,最大程度發揮軍陣威力的方式來對敵。

這樣的打法,可以讓蜀軍在即使面臨三倍以上敵人的時候,也能立於不敗之地。

當然,也不可能取勝。

諸葛亮又不是神,逆不了天。

然而馬謖並沒有這麼做,或許是他根本不會用八陣圖的關係,或許是出於其他什麼原因,很輕易的就把連弩鐵箭打得七七八八。

多年統兵的經驗告訴司馬懿,馬謖這樣的打法是難以持久的。

司馬懿很想知道,馬謖的依仗到底是什麼?

他為什麼可以連戰連勝?

這不合理!

雙方的兵種相同,都是步兵,戰鬥力應該也相差不大。

可魏軍足足有十五萬,是蜀軍兵力的三倍。即使除去部分駐守在蕭關、陳倉的兵馬,魏軍仍然有十四萬之多。

十四萬對五萬,怎麼可能輸呢?

很快,一個時辰過去。

魏軍士兵付出了極大的傷亡,五丈原西面的緩坡上幾乎躺滿了屍體。

然而司馬懿卻驚奇的發現,魏軍仍然沒有攻破第五道防線,也就是蜀軍最後一道防線。

即使魏軍輪換了一批精力充沛的士兵繼續進攻,甚至已經激發了部隊的戰鬥極限……仍然距離攻破第五道防線很遙遠。

這時,一名士兵匆匆跑來,拱手稟道:“大將軍,第五道防線前有一個寬三丈、深五丈的長條形甕坑,從北至南貫穿整個坡頂,上面覆以稻草掩之,我軍不查……一上去坡頂,就紛紛掉入甕坑,眼下傷亡慘重,不得透過…”

“甕坑?”

司馬懿一向沉著冷靜的臉上終於有了變化。

馬謖會在前四道平平無奇的防線後面隱藏這麼一個大坑,是他不曾料到的。

就連晝夜在秦嶺上監視的斥候,都沒發現這條巨大的甕溝是何時挖掘的。

九天,蜀軍也只不過在五丈原駐紮了九天而已,居然就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挖出了一條長達五六裡的深溝。

難道說,馬謖在九天之前,就已經料到了魏軍會於今日發動全面進攻?

既然馬謖在西線都準備如此充分,那麼東線……

嘶!

司馬懿連忙問道:“東面戰況如何?”

“司馬師將軍嘗試了數個地方,均無法偷上五丈原,上面每一處都有蜀兵把守。”

又敗了啊……司馬懿暗歎一聲,抬眼看到氣喘吁吁退回來的司馬昭。

司馬昭不等一口氣喘勻,就急急道:“父親,退兵吧!”

司馬懿舉目眺望五丈原上,發現士兵們已經全部退到了第三道防線處,每個人的臉上都瀰漫著沮喪之色,士氣肉眼可見的低迷。

當他們鼓起所有勇氣殺到第五道防線,本以為即將迎來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卻看到一個猶如血盆大口般的深坑正在等待著他們。

那種沮喪感,就好像新婚之夜,新郎脫了衣衫,忽然發現嬌滴滴的新娘帶著一把“V”型狼牙鎖……

要多崩潰就有多崩潰。

敗局已是不可逆轉。

“父親,快退兵吧!”司馬昭又喊了一聲。

司馬懿目光一瞬間的有些飄渺不定,喃喃自語道:“敗了,我軍居然又敗了……”

“馬謖明裡先是擺出一副軍心渙散的姿態,而後擺出一副決戰姿態,卻自始至終都在算計我軍……”

“狡詐豎子,不講武德啊!”

“父親!退兵吧!”司馬昭這一聲呼喊總算讓司馬懿回過神來,恢復了三軍主帥應有的睿智。他略顯消沉的擺了擺手,“鳴金收兵。”

……

五丈原上。

馬謖登高而望,看到一隊隊魏軍卷旗倒戈,如潮水退卻般下了西面緩坡。

“此戰我軍有驚無險獲勝,司馬懿吃了個這麼大的暗虧,下一步會怎麼做呢?”

“江東孫權等了這麼久,還不出手偷襲蜀漢?他又在等待什麼呢?”

馬謖望著遠方怔怔出神,心思暫時脫離了眼前這個結果已定的戰場,將自己置身於上帝視角,通盤考慮起天下大勢。

……

建興九年九月底,五丈原一戰的結果傳到隴右、漢中、成都,以及整個天下。

司馬懿十五萬大軍與馬謖激戰兩場,折損近三萬士兵,退兵十里下寨。

蜀軍傷亡僅有數千。

三國朝野震動,天下震動。

上一次有人打出如此出色戰績震驚天下時,還是上一次……

關羽水淹七軍的時候。

這種純粹的正面硬剛式以弱勝強,帶給人的震撼是無以倫比的。

所有非蜀國之士,心裡都不由地冒出一個念頭:

這個馬謖太穩健了。

司馬懿十五萬大軍都沒能弄死他。

尤其是魏、吳兩國有識之士,均不約而同地認為:蜀國有諸葛亮這種絕世相才,再輔以馬謖這種勐將,豈不就是相當於擁有了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諸葛亮相當於蕭何加張良的合成加強體,馬謖相當於韓信的弱化版。

蜀國必須要制裁一下了,否則其崛起之勢將難以阻擋。

恰巧,在孫權逐漸堅定制裁蜀國想法的時候,魏國使者終於來了……

……

十月初的清晨,馬謖從溫暖被窩裡愜意醒來,伸了伸懶腰,心裡無比寧靜。

自從前些天從司馬懿強攻五丈原失敗以後,魏軍就退兵十里下寨,徹底放棄了近距離包圍五丈原的做法。

這幾乎已經相當於表明了態度,如果馬謖願意,隨時可以帶著蜀軍離開,司馬懿絕對不會阻攔。

這種來自敵方主帥的認可和尊重,讓馬謖有一剎那的飄飄然,更深刻地體驗到了“將軍的尊嚴是靠拳頭打出來的”深意。

但很快就恢復了正常。

其實馬謖並沒有因為僥倖勝了司馬懿兩陣就得意忘形,這兩次鬥智鬥勇的戰爭,本來也是在一個不公平的環境下展開的。

異地相處,角色互換,他不一定會比司馬懿做得更好,司馬懿不一定會比他做的差。

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在這個時代依然是很難撼動的優勢。這兩仗能贏,八成功勞要歸於五丈原易守難攻的地形。

這麼是他第一次放開架勢,試圖真刀真槍和司馬懿這種頂級將領正面碰撞,雖然最終還是靠著挖坑給對方跳贏下了戰爭,些微有那麼一丟丟勝之不武,但不管怎麼說,贏了就是贏了。

這個戰績,可以吹噓一輩子的同時,也給他帶來了更多難以覺察的危機。

對於這一點,馬謖始終有著清醒的認知。

但現在還不是考慮這個的時候。

戰爭還遠未結束。

進軍關中的三個目的,至此已經達到了兩個,即迫使司馬懿回軍、配合諸葛亮全佔隴右;與司馬懿正面較量。

接下來,就是實現第三個目的――當好關中釘子戶的時候。

當然,馬謖也知道,這很困難。

阻力不止來自於魏國,來自於司馬懿,還會來自於諸葛亮、來自於後主劉禪,甚至還會來自於東吳。

在三國人士的理解裡,戰爭是間歇性的,是有收有放的。一場戰爭結束後,那就要撤回所有兵馬,休兵養民,接著籌備下一場戰爭。

而不是一直在敵人面前晃悠,使戰爭常態化。

不出意外的,馬謖很快就接到了諸葛亮的撤軍命令。

馬謖懷著極其複雜矛盾的心情,率軍下了五丈原,踏上了回漢中的路。

一路上,他不斷的思索著接下來即將面對的局面,不斷地將自己代入到司馬懿和孫權的立場——假如自己是他們,又會以何種手段對付一個如此能打的敵方將領?

結盟?刺殺?離間?

似乎都有可能!

所以,從現在開始,就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了。

他所面對的局勢從這一刻起,已經從明打明的鬥智鬥勇,轉為了看不見刀光劍影的詭計暗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