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喜劇大爆炸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十二章:經典的味道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十二章:經典的味道

國內票房多少,對於已經大賺一億的開心而言,是真的不太在乎。他花費在宣傳、監控盜版上的錢,就已經遠超電影的投資費用了,不算北影廠的宣發費用,光“山與海”自己的投入都快超過三百萬了。這可是要拍五部《中央車站》的巨資啊。

每一天都像是一臺裝甲車在全副武裝的備戰,燒的不是油而是錢。

全國不知多少雙眼睛注視著“山與海”這家新公司展開的這場防盜版之戰呢,這個時候絕不能出岔子。所以他連新到的羅克敵、約瑟爾都沒顧上,整天各個城市打飛的。

果不其然,上映第四天,週日票房止了上漲的趨勢,只收了約00萬出頭。儘管如此,《中央車站》的這場盜版攻防戰,在上映首周票房累積大約1080萬……突破天際了。

這訊息一報到出來,華誼、新畫面等全都在吞口水。

隨之而來就是琢磨、分析、研究。看看山與海是怎麼運作的,他們是怎麼搞宣發、防盜版的。將開心的那一套研究的七七八八,才算了然。

山與海搞宣傳,如今絕對是國內NO.1。

無論利用首映宣傳,還是大肆爆料電影花絮、歐美得獎影片、照片,一直都非常主動。主動送宣發稿,不時往報社、媒體、電視臺扔錢,要求做個採訪報道,主要幾家上星電視臺上經常可以看到開心的影子。

也許這看似很傻瓜的大款行為,收穫不大還養肥了那幫媒體的胃口,可眼下的結交都是未來發展的底氣啊,開心撒錢撒的心安理得。

其實所有人都忽略了一個地方的宣傳——網路。

1998年——中國科技名詞審定委員會公佈了第二批56個資訊科技名詞,其中“網際網路的使用者”的中文名稱被確定為“網民”。“網民”一詞正式誕生。

雖然此時的網民人數不足一千萬,卻是中國第一批網民。時下能用得起電腦的都有一定的經濟實力,而且素質普遍較高。張超陽、丁雷等人被譽為九八年的十大網民。前者讓人們認識到什麼是入口網站,網際網路怎麼融資上市,後者憑藉一個十五人的團隊,創造了個人主頁、全中文電子郵件服務、域名和易數統計等一系列免費服務,讓網易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網站。

但是這些鼎鼎大名的入口網站,卻都成了“山與海”宣傳電影的新工具。那首頁詳盡的娛樂資訊,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第一批那不足千萬的網民使用者。具體多少網民因此去看電影尚不得而知,但只要哪怕百分之一的網民去看了,都是巨大的勝利。

不過對於習慣了上一世快捷的網路生活的開心而言,依然覺得“荒涼”。

沒有遊戲、沒有小說、沒有智能手機,甚至沒有摳摳……哪怕騰訊現在也出來,依然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他也不一定用的習慣初生的版本。這種荒涼的網路生活,也讓他認識到了什麼,“為什麼總是等待呢!”

……

在爭議與好評之中,《中央車站》首周斬獲了破千萬的票房,破了國產電影的日票房記錄和首周票房紀錄。而日票房三百萬這一標準毫無疑問是國產電影賣座大片的象徵。

自週四上映至週日,雖然少了前三天的上映時間,不過四天的時間製作成本不過六十萬的《中央車站》便在國內斬獲了1080萬元的票房,開心交出來的成績可謂吸引了全國的目光。

安樂的江之強見到國內大賣,心裡也癢癢的,開始了在香港等地的上映。

97迴歸之前,整個香港現在普遍處於一種病態中。因為對內地的不同制度跟港督政府及西方社會幾十年來的敵意宣傳,現在香港普遍陷於迴歸之前的焦躁與不安中。對於內地跟迴歸的不信任覆蓋到了整個香港的各個階層,電影圈裡也不能例外。97迴歸之後,發現生活一如既往,可依然充滿了不確定性,不知該如何共處。尤其是那些以前罵過內地的,心情更為忐忑,現在的確沒找你麻煩,難保不會秋後算賬啊。

此時的港人,心情還沒能安定下來,自然也不是後世一副高高在上看輕內地人心態。

也是這種矛盾的心情,在張國榮擔任柏林電影節評委的這一年,產出了一部斬獲金熊獎的內地作品,這部作品要在香港上映了,港媒對於這位內地來客都還算客氣,時有正面報道。

兼且有安樂宣發,知道的人還不少。

但港人骨子裡對於內地的酸腐藝術片香港影視圈是素來瞧不起的,港臺地區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最後保留地,受到比之內地更加濃重的儒家文化影響。之前內地的幾位導演靠著幾部反應舊時代的電影在國際社會拿獎,香港這邊的反應比內地還大,立刻就有媒體嘲諷,說內地電影人只會向洋人屈膝鞠躬,靠著給華人抹黑、向洋人獻媚拿獎。

所以,他們想當然的認為,身為內地人的開心拿獎多半也逃不過這個套路,並不驚奇。

不過,不管出於什麼考慮,香港仍有不少的影評人在關注這部電影。

至少評委之一的張國容,就曾公開表達過對這部電影的喜歡:“它是柏林電影節最耀眼的電影之一,一場完美的陽光之旅,感動會在不經意間來臨。錯過它,你也許會後悔。”

不僅是他,香港電影的繁榮,也鑄就了一批專業影評人。

不同於沒有底線的八卦記者,這批職業影評人多數都還是比較公正。儘管如今港片沒落,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依然都能秉持著公正的態度,對這部電影進行點評。《電影雙週刊》的社長兼總編的陳伯生,就是這麼一個。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陳伯生自己買票在安樂的影院看過一場之後,他走出電影院的那一刻,雙眼有些溼潤,心潮起伏難平。連夜趕回雜誌社,將自己關在辦公室裡,點亮了檯燈的桌子上,一份稿紙板正的攤在他的面前,鋼筆也吸足了墨水,就等他動筆了。

眉頭鬱結成了一塊,卻遲遲沒有落下第一個字。

他能這麼多年一直主持操辦香港電影金像獎,得到全港電影人的尊重,並非因為他是《電影雙週刊》的社長地位有多麼遵從,不可能。他清楚知道,這種尊重,更多的還是來自於他一直秉持著公正態度。但今天卻有難以下筆之感,不是因為電影太爛。恰恰相反,他太喜歡這部電影了,總覺得能觸動一個香港人的內心。看到了太多東西,腦袋裡有太多的想法要寫,才遲遲無法決定。

依然是文藝片,卻文藝的夠徹底,也跳出了內地一貫的“抹黑自己”的文藝憤青形態。

雖然主角並不見得多美,可祖國大好河山在鏡頭中無疑美得出奇。

《根之所在,希望之所在。這是一場拯救之旅,可到底誰拯救了誰?》

陳伯生寫下了影評的標題,思路逐漸清晰起來,開始奮筆疾書。他由這部電影中小孩子尋家開始,女人也在幫助小孩的同時,尋找到了生活的動力和美好的未來。

“我很榮幸在第一天放映就去看了電影。很難想象,不足六十萬人民幣的成本,竟然拍出了這樣一部誠意十足的作品。聽說它光賣海外版權,就已經獲利近兩百倍……也許我不該用金錢去衡量它,因為它完全值得這個數。”

書寫了這麼一段開頭之後,陳伯生全身心的投入評價中。

“導演兼編劇都是一個叫開心的小夥子,起初聽說他是個年僅二十歲的小夥子,還從南加大導演系畢業,我是不信的。二十歲時,我還在賣咖哩魚丸。但他拍攝的第一部作品,就拿下美國聖丹斯電影節三項大獎,柏林國際電影節包括最佳女主角和金熊獎在內的兩項大獎……這也是促使我走進電影院的原因。”

“我所選的,是安樂的百老匯影院,上座率並不高,上映之初,觀眾也滿不在乎、聊天不止。他們已經習慣了看英語片,卻並不習慣看國語片,這是港片的悲哀。但從電影開始第一個鏡頭起,我的眼睛包括那些觀眾的眼睛,就幾乎沒有離開過。”

“——我發現自己落入了俗套,企圖用獲獎證明此片的成就。然而獲獎並不能說明什麼,一定要看過才知道到底好在哪裡。我想讓你知道的是,這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

“說它難得,一是這是一部區別過往華語文藝片的電影,他氣質獨特;二是極少有機會看到這麼有思想的電影。這部電影《中央車站》被世界各地的影評人譽為‘全世界最好看的電影’之一,人們對於這部影片的評語是:《中央車站》的不平凡處在於,它是這樣一部片子:當它觸及到你的內心的時候,它在與你的大腦對話。”

“一個已被無數次演繹的情節,一個現代的千里尋父記,一個關於尋找與迷失的故事,在《中央車站》裡都有了不少的含義。一個在車站裡代人寫信的老女人,一個剛死去母親的9歲孩子,因為信聯絡在一起,因為誤解而相識,因為愛而離別。小孩是要尋找家園,那是他唯一的希望之地、根之所在。另一個是迷茫無助、厭世浮躁,卻擁有最真的內心。我忽然發現,這何嘗不是大陸和香港的寫照……當然,導演肯定沒有這種想法,這是單純的尋找,並不涉及政治。”

“我不能劇透,這需要你親自去電影尋找。萊斯利曾經說過,這是‘一場完美的陽光之旅,感動會在不經意間來臨’——正是如此。”

“感謝開心,名字非常好記的年輕人,謝謝你為華語電影帶來一部必將流芳百世的經典影片!”(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