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樂隊的盛夏最新章節列表 > 三百七十八章 青花瓷與汝窯,我全都要!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三百七十八章 青花瓷與汝窯,我全都要!

南方的天氣,說變就變。

一陣突如其來得大雨,打破了竟成鎮的平靜,很多來這旅遊的遊客,都在到處找文創店躲雨。

倒是這些專門賣各種工藝瓷器,可以讓遊客自己動手做陶藝的文創店,因為這場雨,來了一撥生意潮。

看著窗外“難的一遇的煙雨天”葉未央的內心卻挺崩潰的。

他選擇的主題是青花瓷,但是“天青色等煙雨”卻和青花瓷無關,甚至都違背了燒窯的守則,下雨天是不開窯的。

更重要的是,這句詞還是整首《青花瓷》的核心歌詞,記憶點。

顯然是無法去做刪改的,一旦刪改了,那這首歌的靈魂也就沒了。

葉未央也不覺得自己的作詞水平能超過方文山,將這句詞改的更好。

那就麻煩了啊。

如果他唱青花瓷,歌詞卻和瓷器的工藝背道而馳,會不會被認定錯誤,然後降低印象分啊?

葉未央站在雨下的屋簷,開始庸人自擾了起來。

糾結了片刻之後,咬咬牙,葉未央決定還是繼續用這套詞!

不談別的,就談《青花瓷》歌詞的唯美性,那絕對是沒話說的。

多少痴情絕戀,等不到的苦相思,無法如願的愛情,都能夠被“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所概括。

這樣的歌詞,不能因為和現實相悖,就棄之不用了。

還是那句話,藝術脫胎於現實,但是高於現實。

難道方文山本人不知道“天青色”和“青花瓷”沒有關係?

葉未央不信。

就連他,稍微瞭解一下情況,看一下青花瓷和汝窯的圖片,都能分清楚哪個是天青色。

稍微問一問,就知道雨天不能開窯,溼度太高,控制不好窯內的溫度。

方文山作為專業的作詞人,在寫一首和青花瓷有關係的歌曲時,不可能一點相關資料都不查,犯這種低階的錯誤。

但是人家依舊選擇使用這句歌詞,這就說明方文山還是捨不得這句偶得靈感得到的佳詞。

事實也證明,這句詞確實足夠驚豔聽眾,成為了一句經久不衰的經典。

而且《青花瓷》歌裡大多寫的是感情,基本寫的是青花瓷,就算偶爾幾句是汝窯瓷,好像也無傷大雅。

葉未央相信,只要他在第二次公演的舞臺上唱出這首歌,絕對會獲得滿堂喝彩,這些細枝末節的東西,在這首優秀音樂的光芒之下,根本不會有人去在意的。

事實其實也確實如此。

當年方文山曾經接受過採訪,被問起了這句歌詞的違和感。

當時方文山是這麼回答的。

他其實在寫完這首歌之後,是有考慮用《汝窯》作為歌名,而不是《青花瓷》的,因為這首歌同時寫到了汝窯和青花瓷。

但是在考慮了許久之後,他還是沒有選擇《汝窯》這個歌名。

雖然因為戰亂的關係,與釉料配方跟燒製過程會窯變等因素,全世界現所傳世的汝窯珍品只有70餘件,堪稱國之瑰寶,彌足珍貴。

用《汝窯》作為歌名,確實能夠讓歌曲有一種舉世無雙的珍稀度帶來的震撼感。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但問題又來了,因為純正上品的汝窯,只有一種顏色,就是“天青色”,完全沒有任何花俏的紋飾,而且造型簡單素雅,猶如現今極簡主義大師的作品。

但是汝窯特有的這種樸素的內涵,與經久耐看的質感,卻不足以形容詭譎多變,愛恨兼具的愛情。

《青花瓷》這首歌的主題卻又是借物喻人,借瓷器來形容愛情的。

所以最終他還是放棄用汝窯當歌名。

除了因為它的特性不適用於纏綿誹側的愛情外,汝窯的名字也稍嫌不夠悽美。

幾經轉折,最終歌名才確定用初燒於唐代至今已綿延一千多年為華夏最具代表性的外銷藝術品之一的“青花瓷。”

所以其實《青花瓷》這首歌雖然歌名叫做“青花瓷”,但是其實寫的是“青花瓷”以及“汝窯”兩種瓷器!

葉未央之前其實並不瞭解這些。

但是經過了管煊老師的指點之後,他算是弄明白了這首歌的主題到底是啥情況了。

不過即便如此,葉未央還是決定繼續沿用《青花瓷》,他也不打算在歌詞上做任何改動。

真要改,只會弄巧成拙而已。

歌詞的本質是表達一種意境,讓我們欣賞,這個才是根本,做到這點就是好詞、好詩、好文章。糾結於語法、錯別字,格式,那就是捨本逐末了。

相信以《青花瓷》這首歌的優秀,足以遮掩這一點點瑕疵。

接下來的幾天裡,葉未央跟著管煊老師,開始全程參與進了一窯青花瓷的製作之中。

從製作青花瓷的第一步淘煉胎土開始,親自動手嘗試著製作出一個青花瓷作品。

不過他第一次做,自然是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淘煉胎土和制胚還好一些,無非就是“玩泥巴”,他倒是上手挺快的。

但是從繪畫開始,葉未央就漏了怯了。

他哪裡會什麼繪畫啊,還是用毛筆來繪,一個好好的器胚上,被他畫的就像是小雞啄米一樣。

好好的一朵花,硬是畫的和個雞爪一樣,根本看不出唯美感。

但是葉未央自己還是挺滿意的,畢竟這是自己親手做的,正所謂自己動手,收穫感滿滿嘛。

混水、罩釉、燒窯、一樣樣工序做過來,葉未央也確實感受到了青花瓷製作之難。

特別是燒窯的時候,老師傅從來不靠什麼溫度計的,窯內的溫度控制全憑一個感覺!

眾所周知,燒窯的時候溫度把控的好不好,直接決定了瓷器最終的成色,哪怕是幾度的差別,都會導致最終的成品達不到最完美的呈現效果。

但是在管煊老師的手上,火焰就像是一個乖巧的小貓咪一樣,管煊老師要幾度,就能控制在幾度,一點不多,一點不少。

最終,葉未央那個“青花雞爪紋折沿盤”用了共計兩天的時間,就完美製作出來了。

除了盤子有點歪,上面的青花圖案有些醜之外,其他方面還是非常讓葉未央滿意的。

而在等待青花瓷燒製成功的間隙中,葉未央也將《青花瓷》這首歌的詞曲譜,一點一點的扒了出來。

不過,在他與管煊老師的不斷交流與扒譜的過程中,他萌生出了一個新的想法。

並且,在抵達景德鎮的第五天,葉未央拿出手機,給上場公演的合作伙伴,新認識的朋友,崑曲藝術家廖頡,打了一通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