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穿到古代當名士最新章節列表 > 220、請假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220、請假

這就是汽油的味道……

多麼好聞。

和他前世天天聞到的味道一樣銷魂,瞬間令人憶起過去那些出門就能開車, 上了馬路就堵得走不動的日子。

他仍舊遵循著扇聞的守則, 深深吸了幾口充滿熟悉的化工汙染的美妙氣味, 也給桓凌扇了點兒聞聞, 特別自豪地說:“怎麼樣, 好聞不?我小時候可愛聞排氣管後面的汽油味兒了, 這就是大馬力電機的味道、大工業的味道……別聞多了,有毒。”

桓凌也是習慣性地他給什麼就聞什麼, 聽到“有毒”二字, 才想起這些石油產品都是有毒的, 苦笑一聲, 無奈地說道:“你明知道有毒, 方才怎麼還聞了這麼久?”

不過他看教材裡也沒寫聞到汽油後有什麼疾患, 宋時能將瓶子遞到他眼前, 自然也是毒性不大。

他還是教訓了宋時兩句,盯著他把汽油倒進玻璃瓶裡存放, 自己又埋頭盯著下一步煤油的分餾。

煤油的味道有點甜, 有點膩, 不如汽油那麼讓人上癮。宋時不愛聞這味道,直接倒進玻璃瓶裡,旋上磨砂玻璃蓋,摸著下巴說:“回頭叫玻璃廠做個煤油燈,這燈可比一般油燈亮,咱們家掛上幾個, 晚上照明可比一般蠟燭強多了。”

就是容易有煤煙,不過不要緊,勤換桌布就是了。

反正平常家裡照明用的也是油燈、蠟燭,點起來煙熏火燎,過一陣子照樣是得換一回紙的,用煤油燈也添不了多少麻煩。

燒瓶裡還剩下許多濃稠的黑色液體,若再加熱到四百度以上,還能再萃取出柴油。不過高二化學《石油的分餾》實驗流程裡就只加工到煤油,他們也怕後面再加熱控制不好溫度,石油暴沸,看看溫度計已到頂,索性就在這一步結束了實驗。

剩下的瀝青先存起來,回頭製出更耐高溫的雙金屬溫度計再做深加工。

這是高二化學的一小步,卻是漢中府工業騰飛的一大步。

宋時晃眼間彷彿見到了一座現代化城市在眼前拔地而起,閉上眼再睜開,眼前還是古色古香的傳統樑柱結構磚木房屋,屋裡點的是紅油燭,連煤氣燈都還沒用上。

先定一個小目標——讓周王府和他們漢中府衙門都能用上煤油燈,然後試著提取出杜仲膠吧。

就算不能成功將它做成軟質橡膠,能把它當成塑膠,用來絕緣、防水也是好的。

對了,這膠能做鞋底嗎?

=============

過了十月,新糧已轉運入京,聖壽節的賀禮也隨船附了上去,這一年的大事便都算了結了。府裡湊得齊糧食、稅銀,還能補補前幾任的積欠;下頭各縣不說處處豐收,至少也都有大戶包得起稅,官面上的成績都頗過得去,可以不必擔心考績不合格。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百姓們繳了糧稅、賣了餘糧,有富裕的糧食便把來釀酒;秋下新收的菜蔬或漬酸菜、或醃醬菜、或切了曬成菜幹;廚下養的雞鴨下了蛋,也不用都攢著跟貨郎換針頭線腦,也捨得自家吃幾個;春日捉的小豬也有百十斤了,再養兩個月,恰可殺豬過年……

這一年漢中府官民百姓最好的日子到了。

學生除外。

略陽縣令及屬官除外。

糧食運轉大計完成之後,宋知府就在南鄭(示範)縣內推廣了全民掃盲班。在城外各裡、各鄉、城中各街、各坊請童生講課,每月支給二升米的報酬,一人發下《新編漢中農事蒙學》一套,黑板一塊、白色、彩色粉筆各一,給本鄉里不識字的成年人開蒙。

各處里長、鄉約按本街本裡人數,各領一張草紙印的生字表、九九乘法表,每天安排半個時辰的識字課程,兼學基本的加減乘除,爭取儘快降低文盲率。

每天教半個時辰書,就能換來一般廩生該得的米糧,對於一些久試不第、以教書為生的貧寒蒙生來已算不少了。也有些讀書人不缺錢糧,只為求一份宋三元親手編的《農事蒙書》,便寧可犧牲讀書備考的工夫,接下掃盲班的差使。

這些掃盲班的新學生享不得高床暖枕,睡到日上三竿的好日子;不第的蒙童、童生們每日也多了件事做,少了與朋友作文會、賞秋景的工夫。

他們的日子過得忙累,在他們之上的生員們也不得清閒。

桓老師如今既已研究到了高二化學,自己做石油分餾實驗之餘,也開始帶著學生們做此類實驗。

石油分離出直餾汽油,汽油經三十度以上低溫分餾,再深加工出石油醚……

從研究生班到職業班,年長沉穩的學生都帶了一遍,一面教授這些實驗,一面略微傳授化學知識。但不像課本上一樣從元素、化學鍵之類難以驗證的知識教起,暫時也不提元素週期表,只從初中化學實驗做起,慢慢展示給學生們不同元素的性質。

他以一己之力挑起了家裡的教學大業,宋時抽出身來,寫信給略陽縣,教他安排在秦嶺山腳處多栽杜仲。

杜仲本就是漢中特產,但他們南鄭縣已經被他規化為工農業示範縣城了,土地優先建工廠、開農田,沒地方種這些藥材。而且略陽正是杜仲原產之地,秦嶺山間更適合大面積栽種杜仲。

之前因有大量流民到漢中伐木墾荒之故,略陽一帶山林日疏,杜仲這樣的藥材都被採伐了許多。如今有許多流民都在略陽縣自己興建的鐵廠、石灰廠、磷礦加工廠等地做工,也該是退耕還林,建起略陽縣杜仲基地的時候了。

雖說杜仲幼苗也能取膠,不過還是多長上幾年才能多取些膠。明年植樹節種下半山杜仲苗,等將來他們研究出在工廠裡分餾石油的全套技術,不管在哪兒建起石油化工廠,立刻就能取膠萃膠了。

萃取出的杜仲膠雖然不夠柔軟,做不成橡膠鞋底,但質地類似塑膠,可以代替樹脂材料做成牙刷、杯盤、文具、防水盒之類小件日常器物。

只是有一個缺點,就是不耐高溫,加熱到六十度以上就會軟化變形,不像塑膠一樣能盛熱水熱食。除非硫化之後性質變得跟普通橡膠一樣好用,他一時也想不到不知該拿它做什麼好。

可若連他都說不出其好處,又怎能讓略陽縣死心塌地覺得煉杜仲膠有前途,願意給他栽杜仲樹,而非開山種田。

他仔細思忖了一陣,忽然想起杜仲膠這加熱變軟的特性實非缺險——它既可防水,又能在高溫下隨意變形,不正適合做成水管嗎?

如今田間灌溉還是粗獷的溝渠灌溉為主,這杜仲膠可以製成水管,用滴灌、噴灌的方式澆水。若要更改澆灌方向、位置,都不用接閥門和新水管,只消加熱舊管,稍稍擰動角度不就成了?

也不必考慮成本高低,只要先引進這種灌溉概念,將來石化工業做起來,還愁沒有便宜的塑料管可用?

他立刻給略陽縣寫信,派人問略陽知縣能否退耕還林,在山間建藥材基地,明年先種起一片杜仲林。

除了杜仲,秦巴山區一帶的水土也適合栽種其他許多種藥材,若能套種些黨參、天麻、黃精之類本地特產的良藥,又能給略陽縣官民添一份收入。

他如今才正在摸索杜仲膠萃取技術,水管尚未做出來,就先不在書信中提起,只問略陽知縣肯不肯改種藥材,自己這裡有用得到杜仲的地方。

信送到略陽,很快便有回應。略陽縣一絲折扣沒打地答應了多栽杜仲之事,並十分緊張地在回信末尾附上了一句自己的猜測:“可是大人得親友傳信,聞知朝廷欲加杜仲、天麻之貢?”

現在還不是,不過再過些年杜仲膠肯定要成為貢品,進貢量定是要加大的。且先把樹種上,以備日後供應原料吧。他輕輕搖頭,提筆回覆,安慰了略陽縣幾句:“朝廷尚未加藥材之貢,只是本官欲用其幹葉、籽、皮煉膠,以供農事之用,不挑剔品相。”

作者有話要說:  這幾天感冒了,今天有點加重,先休息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