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三國之霸業徐州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三十四章 開啟大工業時代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三十四章 開啟大工業時代

魯肅派遣的使者在徐州呆了三日,經過三日的商討,雙方對稅收達成了共識。然後使者獻上了十八般兵器一套和火炮一枚作為禮物,順便推廣一下自己的產品。眾將皆來實驗徐州使者送來的兵器,一個個皆讚不絕口,曹操一高興之下便一次性訂購了數千把長槍,又訂購了佩劍等冷兵器加起來近七千餘件。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絕對是徐州的第一筆大訂單!

一次性定了這麼多,徐州商行又減免了他們許多費用。雖然第一次很便宜的就賣給了曹操,但是這一單生意卻足以養活了鉅野冷兵器製造廠。甚至近萬件兵器,鉅野冷兵器製造出一個工廠還趕製不出來,冷兵器製造廠不得不在昌邑城又開設了一家分廠,兩個城市用來支付兗州的訂單。

曹操購買這些兵器,不是用來裝備他的士兵,而是將這些兵器全部裝備到偏將以上軍銜者。雖然曹操想購買更多的這種鋒利的兵器,但是目前兗州久經戰亂,國庫空虛,根本沒有足夠的錢,只能買這麼多先用著。

八月份,當使者從兗州返回時,便從兗州帶來了好消息。由於曹操等人的喜愛,徐州的兵器很快在許昌傳播開來,那些世家大族有的是錢,一個個皆紛紛欲購買價格低廉的能夠吹毛斷發的寶劍。

於是經過近半個月的商討,魯肅決定率先在兗州成立八家徐州商行。在有些比較大的郡設定兩三所商行,普通的小郡則設定一所商行。

而且這些商行經營的好的話,還可以繼續往下屬的縣城去開設下屬商行。這樣徐州商行便可以慢慢遍佈到兗州的每一個縣城,去狠狠掙兗州的錢。

使者出使完兗州,聽聞曹操裝備了新式兵器,在淮南稱帝的土豪袁術便又來購買近萬餘件兵器,近千張大弓和近百枚火炮來武裝自己。淮南又是一筆大的訂單,而供應淮南的則是彭城國與下邳國。

這兩個郡的生產能力還要往北照顧北方的青州,因此只能讓廣陵和蘇州府從長江之上將生產的兵器送往淮南。

使者出使青州,袁譚是陶應的粉絲,見到陶應又發明出來好東西了,怎肯放過?於是袁譚更是定製了近三千餘件兵器。徐州跟青州不接壤,陶應只好讓人從海上運輸到青島郡,然後從青島郡運輸到青州去。

這無疑不大大的增加了成本,但是自己現在最大的威脅是呂布,劉曄的建議便是不在呂布的地盤上設定商行,讓呂布購買不到精良裝備,到時候打仗起來,讓他哭死。

原本魯肅還準備繼續南下,將兵器推廣到會稽郡和丹陽孫策那裡去,但是這麼多的訂單,兵器製造廠的工人根本趕製不出來,最後魯肅只好作罷。

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為了能夠儘早打製出兵器來,冷兵器製造總公司不得不全徐州的招募工匠。會鑄劍的師傅本來就不多,而且這手藝都是師徒相傳,不傳外人。於是孫邵不得不花大價錢請他們當老師然後許諾給他們解決編制問題,然後讓他們帶徒弟一起打造兵器。

隨著工廠的設立,陶應仿照後世的國有企業制度,給每個在工廠上班的職工入編制,這樣以後發給他們工資,等他們老了之後給他們退休金。

這個制度吸引了很多窮人,而且一旦被招工選中之後,還有福利住房。不過福利住房是留給那些技術好的評級比較高的老師傅的,其他的工人只能住職工宿舍。在這個時代裡,什麼都缺,還好最不缺的就是人。

在彭城一代,由於戰亂無家可歸的人特別多,於是當冷兵器工廠開始招工時,不到一週時間便招了近七千餘人。

這是個龐大的數字,彭城的規劃可是要成為超級大都市的,因此不可能會留這麼多人在這裡,因此以後拆遷要非很多金銀。於是陶應便將冷兵器製造工廠遷移到了彭城旁邊的蕭縣,反正蕭縣離彭城又特別的近,而且水路、陸路都特別的方便。

招夠了工人,廠房還未修建。於是陶應便又讓工人親自去砍伐木頭去修建,陶應在靠近運河兩邊的地方給冷兵器製造廠彭城分廠選定了地址,工人們便開始修建起廠房來。隨著時間的一點點推移,昌邑、鉅野、下邳、郯城、廣陵、江都、蘇州工廠皆陸續建立了起來。

每一個工廠需要招收工人近五六千人,很大的滿足了很多城裡的就業問題。隨著冷兵器製造廠的開工建設,很快火器製造廠也選定了地址開始建設起來。這兩個廠,火器製造廠需要的工人稍微少了很多,因為他們訂單比較少。

袁術第一個定製了自己的火炮,別人還不知道這種火炮的威力,而且火炮又昂貴無比,所以賣的很少。

但是為了能夠在未來別人需要時不缺貨,陶應還是讓人趕製起來。徐州很快成為鋼鐵之都,兩個工廠的工人在一座城市就能達近萬人。在整個徐州更是近十萬之眾,這是一張巨大的嘴巴,工人需要工資,但是徐州此時還未能有如此之多的錢來支付給他們,這下可急壞了陶應。

陶應召集各部門開會,最後張昭獻策可以用糧食支付,正好今年的糧食足夠支付他們的薪水。但是隨著農業廠的修建,化肥、鐵犁等各種農具的打製又得需要很多工匠。需要工匠就得給薪水,薪水從哪裡出?

東西暫時沒賣出去,就沒錢發薪水,只能拆東牆補西牆。而且一切都支付完畢之後,連打仗的軍糧都所剩無幾了。

創業最艱難的時期,為了能夠挺過這斷時期,劉曄又建議開設軍墾集團。現在三年時間,徐州基本沒有戰事,徐州也不想發動對任何人的攻打行為。但是徐州養著近十萬多的軍馬,他們很多都駐紮在邊界上。

眾所周知,邊界之地,很多都是良田萬畝,但是由於戰亂經常發生,因此少有百姓前去耕種。那徐州既然在那裡駐紮了兵馬,為什麼就不讓閒著的士兵去開墾土地種植糧食呢?而且還有徐州生產的化肥和農具的供應,讓糧食的產量會比其他地方高處兩倍。

劉曄的建議被陶應採納後,陶應便讓軍部成立的新的邊疆軍墾集團,駐紮在邊疆的部隊必須開墾良田種地,其所得糧草,上交一部分給徐州國庫,其他的留作其為軍糧。(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