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三國之霸業徐州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一十七章 彭城改革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一十七章 彭城改革

PS:看《三國之霸業徐州》背後的獨家故事,聽你們對小說的更多建議,關注起點中文網公眾號(微信新增朋友-新增公眾號-輸入qdread即可),悄悄告訴我吧!

六月末的陶陵鎮外面蟬鳴聲此起彼伏,而陶應屋內吵聲也是如此。一讓訴說彭城這些日子裡遇到的難題,每個人似乎都有很多的話要說,陶應讓他們一個個來說,張昭作為彭城相率先起來發言了。

“主公,如今彭城只修建了三面圍牆,縱然是城高十丈,一面漏風亦難逃被攻破的命運。為今之計,只能先調遣守軍來修築城牆,城牆修建好之後,彭城空蕩蕩的,大街商鋪林立,卻無商人,彭城無稅收亦難維持各個學堂的經費。”

歸根結底還是沒錢,張昭發表完意見之後,陶應想了想這的確是個問題。自己想讓窮人的孩子也有書念,但是這龐大的支出,的確讓積貧積弱的徐州彭城難以承擔。但是如果不趕緊普及自己的新式學堂,那彭城就會發展很慢,在這樣一個紛亂的朝代裡,如果自己起步來,那只會被曹操打的四處逃竄!

陶應想了許久,望向其他謀士,很多縣令也正用苛求的眼光盯著他呢!幾乎彭城下屬的每個縣都會有那麼一兩所學堂,蕭縣跟彭城最為悽慘,彭城有學堂不下於五所,作為離彭城最近的蕭縣也跟著倒黴了,因為蕭縣本來只有兩所學堂,但是陶應將陶謙葬在蕭縣陶陵鎮之後,更是在陶陵鎮講學。

現在陶陵鎮作為軍事基地和科技基地,下轄著陶陵軍工學堂、陶陵機械學堂等等為首的學堂不下於四五個,而蕭縣似乎又沒有這麼大的能力來維持他們的開銷了。

怎樣解決錢財的問題困擾著陶應,陶應閉上眼睛仔細回想著歷史上的改革,回想著資本主義國家為啥免費的上學的原因,突然想到歸根到底還是工業不夠發達,沒有足夠的錢財來支撐自己龐大的野心。

為了解決這個棘手的難題,陶應跟謀士們商討了整整一天時間,最後還是陶應大膽的提出來校辦企業促進其自身發展的方法。老師和學生都是神聖的,他們的專職都是教與學,似乎每個朝代都是如此,但是陶應偏偏提出了校辦企業的策略。

教育系統率先打響了彭城改革的第一槍,為了細分學校,陶應首先將學校分為兩種性質。第一種就是軍隊所屬的學堂,稱為軍事學堂。彭城一共有軍事學堂七所,包括在陶陵鎮修建的陶陵測繪學堂,陶陵軍工學堂以及陶陵情報學堂。其他的分佈在彭城、廣陵一代,彭城有徐州軍事學堂,廣陵有廣陵造艦學堂、廣陵海事學堂。

以及即將在山陽郡建造的鉅野船舶水師學堂,這六個學堂為軍事學堂。統一改革之後,軍事學堂將與其他分開,將軍事學堂的管轄權交予最高統帥,當然也就是陶應自己。而其他的學堂,例如彭城的商貿學堂、陶陵學堂、破曹學堂等等皆劃分到政務院去,由政務院分管。

除了這兩類學堂,還有一類,例如農學堂以及農業技術研究院,這涉農的學堂,則劃分到農務院去管,農務院最高掌權者就是陳登。他管著彭城、下邳、廣陵的農業。

除了農務院和政務院外,那些分屬工業類的學堂,例如造紙學堂、機械學堂、礦業學堂以及陶瓷學堂則分到了工業院去管理,工業院最高統帥便是嚴畯。

將學校系統重新劃分之後,就涉及到了如何盈利掙錢以供發展的問題,陶應便在每個學堂的周圍分給他們幾十畝地,這些土地不是用來種麥子的,而是用來建設工廠的。就例如造紙學堂,現在紙張還未在大漢王朝普及,僅僅在廣陵、東海等等以徐州為主的地方漸漸普及著。

而紙張的盈利更是讓人咂舌,僅僅徐州一州每年消耗的紙張就達數十噸,如果將這些市場再銷往旁邊的兗州等地呢?更何況陶應已經全面進軍紙業,他不僅生產書寫用紙,更是連廁紙都一併生產了,就不信大家不擦屁股,特別是講究的世家大族,這個更是受歡迎。

徐州最掙錢的莫過於造紙學堂了,造紙學堂也要出資維持非盈利的律法學堂,就連律法學堂也有掙錢的辦法。很多民事糾紛,商業糾紛,他們都需要法律的援助,於是陶應便成立了專業的律師。

因為彭城法律很是完善,因此有各種方面的專職律師,百姓或者商人需要打官司便可以去律法學堂去請人來寫狀紙,然後跟後世法庭一樣去辯論。當然,對於窮人,陶應同樣開通了法律援助,這個社會需要錢但是也不能亂了。

甚至以陶應的想法,如果開設了法庭,律法普及之後,到時候開庭的時候甚至都可以收門票。因為人總是好奇的,這是旅遊業的一大收入。這些新奇的東西,別說徐州百姓了,就連其他州郡的百姓估計也會跑來瞧新鮮。

於是律法學堂的經費也能自我解決,除了快速生錢崛起的造紙學堂,農業學堂和農業技術研究院堪稱與之並列的土豪學堂。陶應將科學種田的方法傳授給他們,編寫了農業科學教本,然後將自己印象中的各種耕種工具全部畫在紙張上,讓農業技術研究院去進行研究。

農學堂負責普及知識,農業技術研究院負責研究,然後陶應又在每一個縣為農學堂和農研院批下不下於三個企業用地。這些企業用地便交予他們生產化肥,然後不停的生產再賣出去。

除了這些暴力行業,機械學堂也能慢慢起來,因為新式農具的發明,這需要大量生產,於是機械學堂便承擔這種生產的責任,師生都要加入生產研究一線,並不停的改進。另外機械學堂還要承接未來鐵路、各種大型機械的開發與研製,所以陶應已經為他們選好機械學堂企業用地。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現在沒有盈利的學堂便只剩下綜合學堂和鐵路學堂了,好在鐵路學堂現在人特別少,他們還在鑽研陶應寫的火車的構造以及鐵路建設的方法。礦業學堂同樣很少掙錢,但是他們已經被派往蕭縣和相縣一代去尋找煤礦,只要找到煤礦,進行挖掘後,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到時候大工廠時代來臨,礦業部門便會獲得最大的利益。

而綜合學堂,為了填補他們,陶應便決定讓學堂實行半日上學制度,上午時間上學,下午時候便是手工勞動課。俗話說不參加到一線生活上去,怎能體會到生活的疾苦呢?於是陶應便讓他們參與建設城牆,參與銷售紙張與農家以及打造弓弩等等。(天上掉餡餅的好活動,炫酷手機等你拿!關注起~點/中文網公眾號(微信新增朋友-新增公眾號-輸入qdread即可),馬上參加!人人有獎,現在立刻關注qdread微信公眾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