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言情 > 東廠督公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三十四章 反攻羅文峪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三十四章 反攻羅文峪

秦書淮說道,“在下奉皇上之命,與李副千戶及孟家兄弟一起前往薊鎮查探戰況。我們先是在遵化城五里外,發現了黃臺吉的數萬大軍。接著在陳家溝,又發現往遵化趕去的阿濟格大軍。在下便認為,阿濟格故意繞開三屯營,勢必是要與黃臺吉合兵一處,圍攻遵化,於是想悄悄跟上去看看是否屬實。沒想到他們到了上水河,竟突然進入兩旁的林中隱藏了起來!這兩個韃子,就是在河西務抓到的。”

趙率教看看那個女真韃子,再看看秦書淮,眉頭越皺越緊。

他開始傾向於相信秦書淮說的是真的。他相信就算這個秦千戶有些來歷不明,那三個宮裡的大漢將軍總不可能同時投敵,來謊報軍情的。

現在一個極為矛盾的問題擺在了他的眼前。

如果說皇太極和阿濟格的大軍都先於自己趕到遵化,那這遵化城自己肯定是進不去了。如果進不了遵化城,便只能與韃子野戰,這無異於送死。一方面韃子軍野戰能力本就在關寧軍之上,另一方面為了快速行軍,自己這四千精銳全部輕裝簡行,別說重騎兵,就是重裝甲的步兵都沒有,就更沒法打了。

更何況這個秦千戶已經說了,阿濟格的大軍正在去往遵化城的路上埋伏自己。自己若是再按原定計劃前去,豈不是自投羅網?

事實擺在眼前,要救遵化難於登天。

但問題是軍令不可違,袁督師要自己救遵化,自己如果擅自改道,回頭要是遵化城破,朝廷怪罪下來,自己按律當斬。

兵部和朝中的那幫蠢蛋可不管自己有沒有什麼正當理由,只要自己沒有按時到達,就一定不會放過自己!

有埋伏?野戰不是建奴對手?這些理由都會成為自己怯戰、脫逃的藉口,他們不將自己大卸八塊才怪!

秦書淮見趙率教一臉的舉棋不定,也是早有預料,便說道,“趙將軍,遵化城是萬萬去不得的。不過,遵化城還是要救的。”

他的話正中趙率教的心意,趙率教沉吟了下,問道,“依千戶之見,當如何救遵化?”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秦書淮淡淡一笑,說道,“趙將軍可聽過圍魏救趙?”

趙率教眼睛微微一睜,又道,“秦千戶有何高策?”

秦書淮不假思索地說道,“建奴初入中原,雖勢如破竹,卻並非自認天下無敵。賊首黃臺吉向來老奸巨猾,他必然留好了退路,以確保一旦入塞後戰事不利,大軍有退出塞外的機會。而從目前建奴大軍所在的位置來看,趙將軍以為他們的退路會在哪裡?”

趙率教沉吟了一小會,雙目猛地一睜,射出兩道精光。

恍然大悟地說道,“建奴既然往遵化靠攏,那麼他們的後路,必然選在大安口、羅文峪兩處。這兩處是離遵化最近的長城關隘,若是他們戰事不利,要退兵出塞,肯定會選這兩處。”

秦書淮點頭道,“趙將軍明鑑。建奴賊夷兵力本就不多,他們不會沿途分兵,只會選擇重要關隘駐兵,而大安口和羅文峪作為他們退出關外的必經之地,必然有兵把守。不過從目前來看,黃臺吉的中軍、阿濟格的左翼軍都在遵化附近,而嶽託的右翼軍主力在二十八日已到了石門寨,說明大安口和羅文峪的韃子兵其實不多,主力應該是投降的漢軍。這部分漢軍戰力本就不高,而且相信底層軍士大都是被迫投降,抵抗應當不會太激烈。其中羅文峪離此地不過七八十裡地,明日上午便可到達,到時我軍以四千人圍攻,當可破之!”

秦書淮所說都是史實。在羅文峪駐兵,留出退回關外的後路,這既符合用兵常識,也符合皇太極性格,所以他相信這點歷史應該不會和有太大變化。

趙率教依舊眉頭緊鎖,看得出他對這個方案還是沒底。

秦書淮繼續道,“若是攻下羅文峪,到時我們只需放走一小股建奴去通風報信,再假裝做出要繼續攻大安口的架勢,黃臺吉很可能會認為我軍有斬斷其後路,圍殲其主力的意圖。黃臺吉是個極為謹慎之人,在不明白我軍具體佈置的情況下,極有可能被我們唬住,從而發兵回援大安口和羅文峪,保住通往塞外的退路。如此,遵化之圍自然可解!”

趙率教沉默了許久,又道,“秦千戶所言,不過是個中可能。若是建奴不回援,而選擇攻下遵化,繼續西進呢?”

事實上,秦書淮對皇太極回援大安口、羅文峪抱有極大的信心。因為後金在入關初期確實比較謹慎,並沒有太過輕視明軍,畢竟寧錦之敗猶在眼前。這點從很多史料上可以反應。比如代善和莽古爾泰就擔心入塞後敵眾我寡,被明軍斬斷後路而圍殲,所以數次勸說皇太極退兵,再比如皇太極率兩萬大軍外加兩萬廝卒仍不敢攻遵化城,因此在這種心理下,突然聽聞出塞後路被截斷,再聯想起自己入塞後一路所向披靡,是個正常人都會懷疑明軍是否設了圈套。

更重要的是,即便皇太極不擔心、不回援,代善和莽古爾泰兩大貝勒也勢必會勸說他回援。這兩人在初期是一直反對入塞的,只是歷史上的明軍實在太沒用,兩人最後才逐漸打消了疑慮,不再提反對之事。

退一萬步講,就算皇太極最終不回援,或者只回援了部分人馬,一部分仍然進攻遵化城,秦書淮的目的也達到了。

救下趙率教和這四千精兵,就是他的唯一的目的。他現在要做的,就是千方百計地把趙率教忽悠到羅文峪去。只要能吃掉羅文峪那邊的千把後金兵,有這層戰功在,再加上自己和極賞識趙率教的孫承宗一起在崇禎面前幫他說好話,趙率教必然不會死。

趙率教不發一言,表情凝重地沉思起來。

這時,孟威也說道,“趙將軍,秦千戶所言句句在理。那黃臺吉的大軍和阿濟格的大軍是我們親眼所見,將軍切勿再中了建奴的圈套,徒送了四千將士的性命啊!”

孟虎和李敬亭在一旁也連聲附和。

趙率教聽到“四千將士的性命”幾個字,眼皮子猛地一抬。這些將士很多都是他當年在前屯衛一個個收攏過來的,哪個不是跟著自己豁出命去的兄弟?這些兄弟別說自己能將他們的名字倒背如流,就是他們家裡有幾口人、幾畝地,老婆孩子叫什麼都能略知一二。

自己能從只有三十幾個家丁的戴罪之人,坐到如今的平遼將軍、左都督,不都是這些兄弟用鮮血給自己換來的?

違抗軍令,擅自變道,就算死也只死自己一個。而前往遵化,則可能會死盡所有弟兄,孰輕孰重?

他的眼神漸漸堅定,背也挺得更直了,顯然已有了決斷。

不過發話之前,他先看了眼李德成,然後問道,“李監軍意下如何?”

他無賴圓滑的一面又展現了出來。李德成是監軍,自己擅自更改軍令,若是獲得李德成的同意,那罪過可就輕了一等了。

李德成又如何不知道他的用意?自己是監軍,若是同意他更改軍令,朝廷只要怪罪下來,自己死罪難逃。

秦書淮有些擔心李德成不同意。

李德成果然冷冷地說道,“趙將軍這是要拿咱家當擋箭的大盾使呢。”

秦書淮正欲發話,卻又聽李德成悽切地一笑,笑中有無奈,更有認命。

“呵呵,咱家伺候了皇上一輩子,早把一切都給皇上了。若是能為皇上保住這四千精兵,咱家就是再把頭顱獻給皇上又何妨?”

秦書淮一怔。

趙率教亦一怔。

“趙將軍,命大軍啟程吧。軍令是咱家讓改的,是咱家監軍不力,大概齊就是這麼個情況了,呵呵,哈哈哈哈哈……”

秦書淮衝李德成重重一拜,道,“李公公大義!”

趙率教昂首挺胸,用盡渾身力氣嘶喊道,“全軍聽令,向羅文峪!進攻!”

預告:最近一天一更,攢稿,下週一天三更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