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言情 > 東廠督公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百十一章 絕不妥協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百十一章 絕不妥協

新政,成了這一年帝國的頭等大事。

為了能順利推行新政,崇禎展示出了一個君主的鐵腕和高瞻遠矚。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組建內閣。

崇禎四年二月十五,孫承宗被崇禎委以內閣首輔重任,同時又提拔洪承疇、盧象升為內閣成員(原職暫且留任),這麼一來,內閣實際上形成了以孫承宗、秦書淮、洪承疇、盧象升為主的四核時代。

此時的崇禎,早已與四年前登基時的崇禎不可同日而語。那時他想組閣,只能在東林黨提供的名單裡圈人,甚至因為擺不平各方利益,逼得他不得不用“抓鬮”的形式組閣。

現在,朝野內外再無一人敢對他組織的內閣說三道四,無論是誰,只要有真才實幹,他想用就用。

四人內閣剛剛組建完畢,崇禎四年二月二十,崇禎頒佈敕令開啟京察。

本屆京察以武英殿大學士秦書淮為主持,吏部尚書周應秋、督察院左督御史王炳彰為副主持,吏部侍郎、文選司、考功司郎中等人輔佐。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在明朝,尤其是明朝的中後期,每屆京察都是一次權力的大洗牌。無論是閹黨、東林黨、齊黨、浙黨還是哪派,每逢京察勢必要極盡所能地去排除異己。

所以《明史》有云:門戶之禍起於京察。

往年,京察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爭鬥,是秋後算賬的時刻,任何得罪過掌控本次京察的派系的官員,都將遭到殘酷的政治報復。報復的結果,是輕則罷官,重則下獄、發配甚至被滿門抄斬。

而這次,天下官員生殺予奪的大權都到了秦書淮手裡。

當然,也在崇禎手裡,因為他們兩人的目標是一致的。

那就是用殘酷的京察,為新政的推行開道。

崇禎四年三月十五,在崇禎的強力支援下,孫承宗殫精竭慮的謀劃下,以及秦書淮會同洪承疇、李定國、盧象升等大才經過一個多月反覆討論、修改、整理後,總計有十八條、一百七十九則的《敕令整頓吏、賦、田三治新政》終於完稿,並獲得了內閣透過。

次日,早已迫不及待的崇禎在太和殿正式下旨,在全國推行新政!

而全權負責主持新政的欽差大臣,同樣是秦書淮。

讓秦書淮集京察大權與新政主持大權於一身,這個用意就再明顯不過了。

新政很快傳遍全國,朝野無不震驚。

舉國轟動!

其震撼之勢不亞於山崩海嘯、地裂雷鳴。

在鄉村田間,無數農民聽到這個訊息後,無不驚得目瞪口呆,根本不敢相信。

甚至在縣衙門口貼出公告,鄉中裡正正兒八經地挨家挨戶通知之後,還是有大批人不相信!

免三年農賦,連遼餉、剿餉也全部都免了,而且皇上還下令任何官員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向農民徵任何稅賦?

這不可能!

沒有農賦,朝廷百官吃什麼?

軍隊吃什麼?

皇上吃什麼?

這一定不可能!

還有,什麼叫無田者登記造冊,然後等待分期購田?

據裡正說,好像是要讓富戶把家裡的地拿出來賣給咱們這些赤腳莊稼漢,賣地的銀子還可以分二十年付?而且萬一咱們出了天災人禍還不起,朝廷還可以幫咱們代還?

真有這麼好的事兒?

一年只要交區區三錢多銀子,交夠20年一畝地就歸咱了?

乖乖,原先咱們給東家種田,每年交的租子都不止這個數,現在租子減了一大半,而且回頭他還得把地送給咱?

這、這怎麼可能?

肯定是哪裡搞錯了!肯定是!

天底下沒有這麼好的事兒!

再說了,咱們種地哪有不交賦的?皇上輕賦咱們要謝皇上仁慈,但是皇上免賦,一免還是三年,那就不對了!

要都不交賦,我大明還有啥錢養軍隊?沒錢養軍隊,那吃人的韃子,兇人的流寇還不又到處都是了?

還有,咱們給東家種田,東家要是能少收點租子,那是東家仁慈,咱們都念著好。可哪有說種了人家的田,回頭還帶霸佔人家祖業的?

將心比心,換成咱是東家也不願意啊!

況且都是鄉裡鄉親的,將來見著東家怎麼打招呼啊?

就不是那個事兒!

所以這肯定是假的,是裡正那老頭胡說八道呢!

除了農民,各地的地主豪強也震驚了。

多餘五百畝的土地,每畝要交一兩銀子的“額外稅”?

朝廷這不是明擺著要搶咱們的地?

天下官員也震驚了。

俸祿提升到原先的三倍?皇恩浩蕩,皇恩浩蕩啊!這下終於可以不用為錢發愁了,終於可以體體面面當個官了。

等下,那什麼又叫三權分立?

說的是縣太爺好像不管斷案了?這算什麼說道啊?縣太爺不管斷案那還叫縣太爺?

全國的商人們也震驚了。

啥叫稅契,那玩意不是買賣房子時才有的嗎?怎麼賣個鹽甚至賣個包子都得有了?

和預料的一樣,全國亂成一片!

新政當中,有太多東西是百姓乃至官員所不理解的東西。

秦書淮緊急培訓了幾百個新政宣講官,經過半個月的全封閉高強度培訓後,派向全國各地進行宣講。

就這麼一直到了五月初,足足花了兩個多月時間,才讓長江以北的大部分百姓弄明白新政到底是怎麼回事。

好容易把事情說通了,但是麻煩又來了。

好些個佃農、赤農、自由農戶,找到鄉紳裡正寫了“陳情書”送到衙門,“陳情書”上先是把崇禎狠狠地誇了一遍,說他是千古不出之第一大仁君聖主,百姓們對皇上的“仁政”之舉感恩涕零,但最後又委婉地表示,皇上減賦他們歡迎,但是身為大明子民,他們不能不交賦,否則朝廷沒錢沒糧,大明憑何而安?軍隊憑何而守天下?

洋洋灑灑寫了一大堆,那叫一個義正言辭,慷慨激昂,然後下邊還按了密密麻麻的一堆手印

幾經周折後,“陳情書”交到秦書淮手裡,氣得秦書淮哭笑不得。

怎麼個意思?不收你稅你還不樂意了?

然而,這就是這個時代的可愛之處。

這個時代,做人憑良心!

後世常說人心不古,那麼“古”時的人心是什麼樣子的?

秦書淮認為,大概就是這樣,凡事憑良心!

朝廷這些年為了保國安民,殫精竭慮,安國公等一大批“好官”帶著無數將士血灑疆場,他們看到了。

眼下天下初定,朝廷為再啟盛世,讓大家夥兒過上好日子,不斷減賦,他們看到了。

所以,他們也想讓朝廷好過些!

他們覺得,讓朝廷好過的方式,就是交稅——只要別像以前那麼沉重,適當的稅他們認!

可這特麼也太實誠了!

如果連農民都對這個新政有“異議”,那還讓秦書淮還怎麼搞?

說真的,秦書淮聽了想打人。

果然,這個勢頭一起來,大批官僚趁機上書,直言新政的種種弊端。

矛頭自然不會指向給他們加薪的事,而是指向分權,以及向大地主收“額外稅”的事。

崇禎和秦書淮在這個關鍵時候也不會手軟。

第一個月,崇禎收到一百二十三個大小官員的聯名奏疏,妄議新政之弊。

他立馬把奏疏全部轉給秦書淮,要秦書淮酌情辦理。

秦書淮二話不說,馬上在這些官員的京察考核上寫上大大的“浮躁”兩個字。

明代京察時,對官員的考核評語是很講究的。一般而言,被發現任上有過錯但不大的,會被評上“不謹”兩個字。得到這兩字評語的,對不起,你可以辭官回家了。

但,這還是輕的。

最嚴重的就是“浮躁”二字。

得到這兩個字評語的,你連辭官的機會都沒有,而是立即就地摘去烏紗帽,並由錦衣衛押往京城三司會審。

結局很明顯——不但丟官,還得脫掉一層皮!

按程序,評語下定之後立即發內閣審議。內閣首輔孫承宗自然對此無異議,隨即透過。

之後就是錦衣衛的事了。

錦衣衛的效率很高,二話不說就從各地拿了這些官員,押送京城。

秦書淮替崇禎表明了新政勢在必行,絕不妥協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