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餘楚最新章節列表 > 第221章 故事開頭和結尾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21章 故事開頭和結尾

葉如晦在山林中走了快半旬時光,期間幾乎什麼山中野味都吃過了,甚至差點連一頭不慎路過的黑熊都差點成了葉如晦的盤中餐,要不是這頭從小在山林中長大的畜生天生對危險有股極其敏銳的感觸,說不得也逃不過葉如晦的毒手,不過這也是因為葉如晦才打殺了一頭山中野豬,實在沒精力再對付這頭黑熊的緣故。

這一路行來,葉如晦倒是走得肆意灑脫,路途之中遇到曾遇到一處瀑布,水勢駭然,尋常人若是不慎滾落其中,不說其他,光是這瀑布,便可讓他五臟六腑都移個位置,倒是葉如晦微微駐足之後,便意氣風發的一頭扎進這瀑布中,任憑這瀑布打磨體魄,為此,葉如晦在此駐足五日有餘。背後鐵劍不知被這水勢洶湧的瀑布衝向了何處,這讓決定繼續上路的葉如晦一陣無奈。

從瀑布處離開之後,隨意在山中找了跟堅硬木頭做了柄簡易木劍的葉如晦再之後去尋野味,便不再用氣機,而是光是用劍式對敵,初時還有幾分困難,到後來便駕輕就熟,倒也在無意中讓他大受裨益。

一路走一路吃的葉如晦終於在某天黃昏,乘著夕陽未落的時候走出了山林,從山中走出的葉如晦到的第一處地方,便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小山村,村子不大,農家房屋大多是倚著一條從村頭穿過村尾的小溪流而建,正是黃昏時刻,葉如晦一眼望去,盡是家家戶戶的炊煙裊裊,水田裡幾乎也沒有什麼水,只有一處又一處金黃的稻草,偶爾有幾個扛著農具趕回家吃飯的漢子,三五成群,倒也看起來極為融洽。這讓葉如晦想起了前賢那句流傳甚廣的詩句——小橋流水人家,正好與此情此景相得益彰。葉如晦未負刀劍,又是一身讀書人打扮,在經過村子時,眾多見到葉如晦的農婦都是微微一笑,甚至有些年輕姑娘甚至端了清水給葉如晦喝,推脫不過喝了兩碗的葉如晦終於覺得腹內實在發脹,然後便加快腳步,不敢再停留一刻。只不過快要走到村頭的時候,葉如晦在道路中間無意見到了一大一小兩道人影。

儒生打扮的老人一手牽著一個看樣子不過七八歲的的孩子,一手拿著一本泛黃的書籍。走在這農家道路上,那個老人轉頭看向牽著的那個孩子問道:“樹人,今天為師給你講的那篇蒙學文章可有聽懂?”

那孩子歪著頭回道:“先生,其實沒有聽懂呀。”

老人溫和一笑,倒也不去責怪這個孩子,只是摸了摸他的頭,輕聲說道:“那倒是不打緊,只要認真聽了課,便是不打緊的。”

那孩子吐了吐舌頭,笑嘻嘻的說道:“先生,今天上課的時候,其實窗外有好幾只鳥飛過,我都看見了。”

才讓那孩子好好聽講的老人無奈一笑,也倒是沒有惱怒,只是輕輕拍了拍這孩子腦袋,溫和道:“那以後得好好聽講了。”

葉如晦站在遠處,看著這一大一小,忽然頗有些感觸,那個幾乎算是半輩子都偏安一隅的老人平生講過很多道理,有很多講出來的,也有很多是沒有講出來的,那種無聲的道理遠遠比能用文字表達的道理要有用得多。

看著這一老一小就著夕陽遠去,葉如晦腦海中浮現出一件趣事,那是才十二歲的時候,他和先生在那顆梨樹下由一群螞蟻而說起的話題。一點一滴,歷歷在目。

十二歲的葉如晦趴在石桌上,看著這群螞蟻扛著一隻蛐蛐屍體緩慢而行,看著屈陵慢騰騰的走過,歪著頭問道。

“先生,你說你這群螞蟻怎麼能夠知道這之中有誰偷懶,誰沒偷懶呢,前兩天我看城東李大叔家搬家的時候,他那幾個兒子,就有出工不出力的。”

“那如晦你覺得該怎樣判斷是哪只螞蟻偷懶了,哪只螞蟻沒有偷懶。為師活了這麼些年,倒是沒有辦法判別。”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先生,可是我也沒有辦法判斷。”

“嗯,那如晦你為何非要知道這螞蟻之中有哪只是偷懶的,需知這世間很多事情都是沒有定論的,遠遠不止這螞蟻一件,就算有定論的事情,若是沒有人想知道,那又如何?就拿為師知道的來說,神龍年間那位倪大人明明一生清明,滿朝皆知,可最後還不是被刺死了,血濺午門,至今史書上倪大人還是被以奸臣二字一言而定。”

“那先生,怎麼會這樣,難道這個倪大人不是好人麼,可先生既然說這倪大人一生清明又為什麼會被這樣對待?”

“說不清。”

“這些陳年舊事怎麼能夠說得清,就算我說清了又有哪一個想聽,這天下終究只是一個人的天下,不是這天下百姓的天下。況且這死的倪大人還少了?歷朝歷代哪裡不死幾個倪大人,為此,有誰願意把身家性命賭上去看清這件事。倒是我若是生在神龍年間,至少也得寫兩篇祭文給倪大人,不過也只是僅此而已。”

“先生,那要是你是倪大人,又該怎麼辦?”

“那當然是希望自己不用死,只是如果一定要死,那自然是希望天下人都好好去看看這件事,那樣自然死的就不算虧,也不算白死了。”

“先生倒是怕死得緊,一點也不像那個倪大人。”

“哈哈,天底下哪有不怕死的,只是有些人覺得為有些事情死值得,才肯慷慨赴死罷了。為師到不覺得有什麼事能讓為師慷慨赴死,那為師自然就是怕死的。”

“那先生就出不了名了,史書裡就沒先生名字了。”

“呵呵,史書而已,史書而已。”

那一次兩師徒的對話以這樣而結尾,只不過還有很多話那個做先生的興許是覺得說出來葉如晦也未必懂,所以才沒有說出口,這個做學生的也是因為年幼,所以也沒有追問,也只是在那一刻起才懂了不怕死的含義。

當然,這一切都只能存在於葉如晦的腦海裡而已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