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飄動的導遊旗最新章節列表 > (十七) 稍麥傳說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十七) 稍麥傳說

講到這裡,並沒有結束,一幅畫,幾段故事,嚴肅之中總要帶些調侃才有味道,正統背後總要帶些民俗才顯得飽滿,有些東西還是要特別提一下,才算是完整。

月明樓圖或圈可點、可宣可揚的地方實在很多,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和品味,都會找到與眾不同的價值體現。但通常導遊講過畫中承載的故事之後,總會稍帶著講一段關於青城傳統美食的淵源,這美食就是青城人們每天必不可少的一種早點(亦或是全天正餐)也是********知名風味小吃的老大哥——稍麥。

據傳說,安三泰並不是呼市本地人,他祖籍天津,在歸化城落腳以後,最初是搞買天津狗不理包子發的家。當時小劉三即是安三泰的親戚,又是他店裡的小夥計,每天負責買包子,打個雜。由於每天總能有一些剩下的面、肉之類的半成品要劉三來打掃,扔了怪可惜,有心的劉三就利用剩下的時間,專心研究琢磨怎麼將這些廢棄物利用起來,賺點錢。由於做包子調餡這道工序是不外傳的,所以小劉三只能自己嘗試著研究做餡兒的辦法。內蒙地區吃羊肉是一大特色,小劉三在這方面動了不少腦筋,研究來研究去,終於研究出一套以羊肉為主料、大蔥、鮮姜為輔料的調餡方法。於是他自己嘗試地製作成功後,就想著借賣狗不理包子的時候,偷偷地也賣上自己做的包子。但是,每天買包子的人多,賣包子的量大,劉三還是沒有充足的時間來準備自己品牌的包子,為了能提高效率,他在皮兒上動了腦筋,減化了繁瑣的程式,把皮兒擀得花邊而簿,包時一隻手託皮兒,一隻手舀餡,五指一合攏,一隻即包得,上籠一蒸,個把分鐘即熟。這樣,上鍋蒸上十籠,裡面就能有劉三的二三籠,出鍋一賣,各不影響。一來二去,反而劉三的包子更受歡迎。人們一傳十,十傳百,名聲就慢慢起來了。安三泰也早就知道小劉三在偷著搞自己的品牌,一直沒怎麼在乎,也就默許了。誰知道,後來劉三自己品牌的包子比他的賣得還好,這才發現小劉三的厲害之處。人們吃得多了,有好奇的人問劉三這包子叫什麼名字。劉三自己也沒想著要給品牌命名,當被問起的時候,他想這包子是自己做好了,跟著捎帶腳買的,乾脆就叫“捎賣”吧,於是小劉三自主品牌的包子有了新名字,傳來傳去就演變成現在的“稍麥”了。當然內蒙中、西部地區這種美食到處可見。有的地方還有別名叫“稍美”,但叫法都一樣,至於“麥”和“美”有什麼區別,可能只是方言叫法上的差別吧,陸川也從沒考證過。

再如今,稍麥已經是青城老百姓中三大早點首屈一指的選擇。稍麥、羊雜碎、焙子是土生土長呼市人最喜歡的三大早點。這三樣都是陸川的最愛。講到稍麥,就不得不提一下呼市稍麥老字號——慶春園。稻香春的稍麥是全市最有名的,也是最貴,此外還有其他知名的老字號,比如清晨源、???,等等。陸川不是都吃過,唯有對慶春園有著一種特別的情節。

最早的慶春園就坐落於大召寺前百餘米的明清一條街上,那還是一座木製結構的老式建築,二樓的地板都是木頭的,走上去噔噔作響。喜歡它,是因為那座古老的飯館裡記載著許多快樂、美好的兒時記憶。就像老舍先生筆下的《茶館》一樣,一年四季中老字號的稍麥館也透得出濃重的生活氣息,舊城人的生活節奏要比新城人的慢,特別是舊城居住的老人多,人口密度也大,大家多數是相鄰居數十年的老鄰居,街裡街坊的都相識相知,大家都喜歡藉著早上吃稍麥的時光坐在一起交朋會友,談天說地,很多老人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能聊很多陳年待事或當下新聞。因此,要想瞭解和認識青城百姓的生活,每天早上去吃稍麥就是最好的選擇。

剛才講到,呼市三大早點排第一名的就是稍麥,其次是羊雜碎和焙子。其中羊雜碎和焙子同樣深受人們喜愛,特別是那些嘴饞,又趕著要上班賺錢的人來說,能喝碗雜碎真就是美的享受。每天早上,只要飯館門口支上一口燻黑的大鍋,就是一個無聲的好招牌,想吃雜碎的食客只要看見這口鍋就直奔而去,再不另擇他處。而雜碎做得好的飯館,基本老客、回頭客常年不斷,從早起撈出第一碗開始,直到鍋底清空,中間無暇休息是很正常的事情。焙子不夠了,還得催著讓人送,坐位不夠了就趕緊在空地兒加桌加椅。幾乎一大鍋雜碎就會在當天早上全部賣光,很少有留到中午的。但羊雜碎應該算是本土的一種早點快餐,好比西安的羊肉泡饃、蘭州拉麵、山西的刀削麵。一大鍋熱乎乎的雜碎漂著鮮豔的紅油,表面還浮露著沙布縫成的調料包,這者是店家早起幾個小時煮好的,放在小土爐上小火漫煮著。有客來了,往裡一招呼,這邊一碗熱騰騰的雜碎已然端上,按照個人喜好不同,辣的,微辣的、清湯的隨意調整,主要就是控制紅油的多與少,出鍋後一定要加上鮮嫩的碎香菜,臨吃還要點上些許的醋,再用筷子輕微的拌一拌。羊雜碎和焙子似乎是天生的一對,缺了其中哪一樣都不算是地道的呼市早餐。來一隻剛出爐的熱焙子,揪上一小塊往紅油湯裡一泡,喝口湯、吃口泡過的焙子,再夾上一筷子肚絲,再就上一口新沏的磚茶… …雜碎吃完了,湯也喝了一半了,招呼老闆再給加點湯,就著湯再把剩下的焙子吃完,最後再倒完白開水把碗裡的餘湯一涮,整個過程簡直就是一種美的體驗,而且會讓每一個愛吃羊雜碎的人,樂此不疲。

可與之相比,稍麥卻不算是快餐。吃稍麥要有一種願意等、樂於等的幽閒心態,一邊喝茶一邊抽菸,一邊聊天一邊等著。不是吃稍麥一定要等很久。最主要是因為稍麥是必須現吃現包,現包現蒸才行,稍麥又不像包子,可以提前包好上鍋,熟了以後即使暫時不出鍋,也可以存放一段時間。稍麥只要蒸好就必須出鍋,出鍋就必須趁馬上吃,不能等涼了,一涼肉裡的羊油就會凝固,簿弱皮子就會粘連,那時即沒口味也沒外相。所以,吃稍麥就要先告訴老闆要幾量幾量,或者要幾個幾個,呼市的稍麥一量是八個,每一個都大小均等,餡量相同,全搞包餡師傅一隻一隻的手工包成,這就是功夫所在。一般情況下,一個成年男人,吃上三四量就已經是足飽了,老年人、女人、孩子,多的要上二三量,少的要的十幾個,或者蒸熟的,或者是煎熟的。稍麥油大,吃多了會膩,因此,為了中合這種油膩的口感,必少不了一種飲料——磚茶,而且必須是磚茶,其他的茶是解不了稍麥的膩感的。一隻鐵茶壺,一大把磚茶,倒一壺開水,取一隻茶杯,倒些許鹹鹽,衝到一杯濃茶,一邊品著茶,一邊幽閒地等著稍麥。不一會,三量稍麥裝在籠屜裡冒著熱騰騰的蒸氣端了上來。取一隻吃碟,倒一股香醋,拔一筷子炸辣椒麵兒,夾一隻稍麥,在碟裡滾上一滾,沾了醋和辣椒,送到嘴邊吹一吹熱氣,小咬上一口,吸出內含的湯汁,再大咬一口,連皮帶餡一起送出口中,頓時羊肉的清香、蔥和姜的濃香,加上密制的料香,股股香氣順喉而下,直入臟腑,口舌生津,腸胃歡躍。吃得口喝了,再嘬一口磚茶,那就一個解渴。還有講究點的老人,自帶一小袋鮮奶,倒一杯茶,就況一股奶,不一會兒,一杯奶茶就沖泡好了。

任何一座城市中,最能真切感受到風土民情的地方很多,但其中,茶館飯館、集貿市場可以說是最有代表和最貼近生活的去處。在呼市,如果你想瞭解本地人的生活,感受本地人的生活,那到老字號稍麥館裡叫上二兩稍麥,沏上一壺磚茶,或是叫上一碗羊雜碎,撕上一塊熱焙子泡在裡面,這是再好不過的辦法了。(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