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飄動的導遊旗最新章節列表 > (四)瞭解風俗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四)瞭解風俗

蒙古族歷史上就是逐水草而居,可以說所有的生產生活資料來源都取自於大草原,取自於終生相依相伴的大自然。飲食如果傳統分類方法有四大類,即麵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稱肉食為“紅食”,蒙語叫“烏蘭伊德”;稱奶食為“白食”,蒙語叫“查幹伊德”(純潔、吉祥、崇高之意)。而農區多以穀物蔬菜為主食,以肉食為輔。什麼叫紅食呢,指的就是肉食,包括牛肉、羊肉的多種不同食用方式,主要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等。據說在成吉思汗時代,蒙古將士在行軍途中,用鐵支架,燒烤整羊吃,這或許就是現在烤全羊的雛形。奶食色白,象徵純潔,蒙古人以白為尊,視乳為高貴吉祥之物,稱奶食品為白食,其種類主要為黃油、奶皮子、乳酪、奶豆腐、奶油等。在清代,察哈爾八旗是清皇室加工奶食品的基地,其奶豆腐是指定向清宮廷進貢的奶食品。以奶製作的傳統飲料主要為奶茶、酸奶、和奶酒。蒙古民族喜歡喝茶,特別喜喝奶茶,奶茶是磚茶與牛奶交融的產物,奶茶又叫蒙古茶。

肉食來源大致有: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愛的食品。尤其願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種多樣。常見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還有烤全羊、烤羊腿。“手扒肉”的做法是將全羊切成若幹段,白水下鍋,不加任何佐料,煮沸片刻後就起鍋。肉香味美,鮮嫩異常。“全羊”也叫“羊背子”為上等食品,作法和吃法都比較講究。

全羊席(蒙語為不禾勒)是蒙古族招待貴賓的傳統佳餚(又稱整羊席)。是蒙古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一種宴席,一般只在盛大宴會、隆重集會、舉行婚禮或接待高階貴賓時擺設。“全羊”是將全羊肉背上第七肋骨至尾部割為一段,再割四肢頭頸,胛各為一件,帶尾入鍋,出鍋後將整羊加工後擺在長方形的大木盤裡,像一隻臥著的活羊,肉味鮮美,香飄滿堂,濃郁撲鼻。賓客在進餐前,還要舉行一定的儀式,高唱贊歌,朗誦獻整羊的祝詞等,主人會用蒙古刀從羊尾上片下一條簿簿的肥油,用右手承上,敬給客人中地位最高的長者,而接過羊尾的人,必須將羊尾順著手掌放向一吸而進,不能咬斷,不能撕裂,以示對主人的尊敬。據文獻記載,成吉思汗曾設過全羊宴。忽必烈登基時,也設全羊宴祭神祗、待賓客。到了清代全羊更加盛行,現在成為內蒙古各盟、旗縣接待貴賓的馳名中外的名貴菜餚。

烤全羊、烤羊腿是蒙古族人民招待尊貴客人的一種菜餚。烤全羊的做法是將羊宰了後掏出內臟,煺毛留皮,加各種調料在特製的爐子裡用扎嘎梭梭烤制而成,色澤金黃,味道鮮美。烤羊腿在內蒙古各地具有民族風味的餐館都能製作。[[[CP|W:117|H:125|A:L|U:http://file1./chapters/20114/27/1945698634395108295850684434220.jpg]]]手扒肉是蒙古族人民經常吃的一種食品。做法是將在帶骨牛羊肉分成若幹塊,放入鍋內,加少量鹽(有的則不加鹽)煮熟為止。味道鮮美,易於消化,是招待客人和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的菜餚。

酸奶:即發酵後的馬奶“其格”以及發酵後的牛、羊奶“塔日嘎”能解熱止渴,且富有營養。

奶食:蒙語叫“查幹伊德”是純潔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種:1、白油。將鮮奶放入桶內,攪拌後,使其發酵等脂肪在上面呈白色,即成白油。2、黃油。將白油用紗布過濾,然後倒入鍋中加溫火煉,用勺頻頻攪動,待色澤微黃,即成黃油。3、奶皮子。夏秋季,將鮮奶放在鍋中,用小火烘,稍滾,用勺揚,使奶泡沫在上面,同時點上生奶,奶上即成皮一層,用筷子挑起,放在通風處陰乾就是奶皮子。4、奶豆腐有兩種做法:將出白油後的酸***經慢火熬煮,放入布袋壓榨成為酸奶豆腐;另一種是,將奶放入器皿中發酵,將上面一層“卓口”取出後,再放入鍋中煮沸將酸奶湯丟擲,經多次攪拌後,再倒入木模中,便成各種型塊,然後切成長條或小放塊,在太陽下吹曬、晾乾,即成為奶豆腐。是牧民冬季的奶食品。5、乳酪通常做法是:將黃油所餘下的奶水放到熱處,待其發酵、沉澱,把沉澱下的粉塊裝入布袋壓榨,捏成各種形狀,晾乾後即成乳酪。6、奶果子。以白麵和鮮奶糖混起來,做成餅或其他形狀,用油炸即成。黃油、白油、奶皮子為牛奶中的精華,具有獨特的純香味,營養豐富,最為貴重,吃用時,再加奶茶、奶果子、炒米,常是招待貴賓的佳品。奶豆腐,乳酪是奶製品中最普通的食品,蒙古族製作奶食品的歷史悠久,別具一格。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飲料之一,蒙古酒是從牛奶或馬奶中提煉而成,故稱“奶酒”蒙古酒綿厚醇香,無色透明,少飲延年健體、活血補氣,男女老幼皆可飲之。蒙古族人製做“奶酒”歷史悠久,據史書載,蒙古勃兒只斤鐵木真1206年建國時每逢吉慶之日狂飲此酒,增添喜日氣氛。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尤為盛產蒙古酒。然而,時過700多年,生產蒙古酒的原始工藝流傳至今仍未改變。釀造奶酒需把發酵的奶放入鍋中慢火熬煮、蒸餾後即釀成透明醇香的奶酒。這種飲料酒精度不高,牧民常用它來招待尊貴的客人。奶酒有驅寒、活血、舒筋、補腎、消食、健胃等效用,但是馬奶酒再香,也不能多喝,不種酒入口微酸卻不辛辣,然而後勁十足,過量飲用,其後若天內都會酒醉不退。

1、釀造“奶酒”的原料主要原料鮮牛奶、馬奶和酵體

2、工藝流程:置一鐵鍋,倒入液體,鍋上罩一圓椎木筒,筒底與鍋邊嚴絲無縫,鍋底加溫,筒口頂端置一小鍋,筒與頂端小鍋嚴絲無縫,小鍋內盛冷水,加熱後的酸液體變成蒸氣附在小鍋底部即刻變成液體,順小鍋底端滴入接酒器中。

炒米是蒙古族人民特別喜愛的食品,當地稱之為“蒙古勒巴達”,意思是“蒙古米”。用糜子經過蒸、炒、碾等工序加工而成。炒米的吃法有幾種:用黃油、奶皮、白糖拌著吃,很象芝麻糖的味道;用奶茶泡著吃,又香又軟,如果再加上一小塊黃油或乳酪,其味更可口。每天清晨,牧民出牧之前,早餐是奶茶泡炒米,加一些其它的乳製品,臨行帶上一些,中餐也就解決了。炒米含澱粉較多,十分耐飢。所以蒙古族牧民們常說:“暖穿皮子,飽吃糜子”。

奶豆腐,蒙古語稱“胡乳達”,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見的奶食品。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濃郁,牧民很愛吃,常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出遠門當乾糧,既解渴又充飢。還可以做成拔絲奶豆腐,其軟韌牽絲為斷,是宴席上的一道風味名菜。

奶茶是蒙古族人民酷愛飲茶,特別喜歡喝用磚茶熬煮的奶茶。奶茶也叫蒙古茶,是蒙古族牧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奶茶所用的茶葉是青磚茶。因為磚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單寧、蛋白質、酸、芳香油等人體必須的營養成分。奶茶的一般做法是先將茶搗碎,放入白水鍋中煮。茶水燒開之後,煮到茶水較濃時,用漏勺撈去茶葉之後,再繼續燒片刻,並邊煮邊用勺揚茶水,待其有所濃縮之後,再加入適量鮮牛奶,用勺揚至茶**融,再次開鍋即成為馥郁芬芳的奶茶了。

品嚐奶茶的優劣也以茶色、香氣、形態和味道四個方面進行,而且需要細細品嚐,才能夠體會到其味道之美。要熬出一壺醇香沁人的奶茶,除茶葉本身的質量好壞外,水質、火候、和茶乳不中也很重要。一般說來,可口的奶茶並不是**越多越好,應當是茶乳比例相當,既有茶的清香,又有奶的甘酥,二者偏多偏少味道都不好。還有,奶茶煮好後,應即刻飲用或盛於熱水壺以備飲用,因在鍋內放的時間長了,鍋鏽影響奶茶的色、香、味。在多數地方喝奶茶要加少許食鹽,但也有的地方不加食鹽,只是把鹽碟放在桌上,喜歡喝鹽味的就加鹽,不喜歡鹽味的則不加鹽。牧民喝奶茶時,還要泡著吃些炒米、黃油、奶豆腐和手把肉,這樣既能溫暖肚腹,抵禦寒冷的侵襲,又能夠幫助消化肉食,還能補充因吃不到蔬菜而缺少的維生素。所以,在牧區有一句俗話說:“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的確,蒙古族牧民的一天就是從喝奶茶開始的。這種嗜好在蒙古族是作為一種歷史文化表現延續至今。千百年來,逐水草遊牧的蒙古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擁有廣泛使用哈達的高尚習俗,是地地道道藍色文明的象徵。蒙古民族正宗的哈達為什麼是藍色的?這與其民族宗教信仰分不開。自遠古時期開始,蒙古民族始終崇拜大自然———信奉長生天,認為蒼穹的顏色浩瀚無邊、純潔美麗、清新永恆,以威猛的神力呵護著草原上的萬物生靈。為此,蒙古民族無比敬慕蒼天之藍色。甚至為了達到人與大自然完美和諧統一,蒙古民族男性身著與蒼天相諧的藍色服裝;女性身著與大地相諧的綠色衣裳牗隨著年齡的變化,服裝的顏色由淺變深牘。由此,形成了強烈的生態意識和道德觀:衡量一個人的品質、分析事物發展的原委、決策任何事情,總是以生態道德理念為尺度,來護衛大自然的原始狀態,將賴以生存的綠色植被珍愛如命。所以,他們自豪地把自己稱之為“藍色民族”。早在元朝時期,就把泱泱大國的五大民族分別歸為五種顏色:藍蒙、紅漢、白回、黑藏、黃色目牗清朝時期,滿族又自稱為黃色牘,並提倡種族共融,又把五大民族形象地喻為健全軀體缺一不可的內臟:心、肝、脾、腎、肺。這般五大種族的提倡,一直延續到民國末期。喻五大民族的藍、紅、白、黑、黃五色成為迄今草原牧區裝飾各種祭祀或慶典場面時,所用五色彩條兒拉鍊及幡旗之來源牗只是將黑用綠色取代。

白色和黃色哈達原本不屬於蒙古民族。根據藏學家的考究,西藏原來沒有使用哈達的習俗,元朝皇帝忽必烈首次召見西藏學士巴思巴時,曾經向他敬獻過藍色哈達。此後,藏族開始使用象徵雪域高原特色的白色哈達。後來,隨著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的全面滲透,白色哈達牗蒙語稱為散拜牘和黃色哈達也隨之出現在蒙古草原。但是,因為幾種哈達的使命和寓意不同,在使用方面有著根本的區別,白色哈達僅限於在喪葬場合使用,黃色哈達只是拜佛時使用,這兩種外來的哈達無法取代固有的藍色哈達。

蒙古民族的藍色哈達不僅象徵純潔神聖、清新永恆的蒼穹本色及力量,還意味著淳樸善良、美好吉祥等豐富多彩的情感寓意。同樣的哈達在不同的場合,體現著不同的情感價值。在過去,凡是成年男女都要隨身攜帶哈達,準備隨時使用,會客、拜見、祝壽、婚宴、祭奠、送禮等諸多生活場面都離不開哈達。徵兆萬事吉祥、美好如意的藍色哈達被珍視為“禮儀之首”。如:向他人贈送一匹駿馬,哈達先行;給朋友饋贈禮品,需要有哈達伴隨。在各種喜慶場合,富人饋贈一頭牛,窮人只贈送一條哈達,沒有尊卑之別,在禮節上一視同仁。在日常生活中,蒙古民族使用哈達的禮節隨處可見。在家中會客、野外路遇、探親訪友、求人辦事……雙方一見面,為了表達和善友好、互相尊重和祝福之情,彼此先從腰間的褡褳裡取出哈達來,進行對接、交換鼻菸壺行請安之禮,然後再談正事。對於見了面不用哈達行禮之人,認為是不懷好意的人,引起警惕或毫不客氣。若因疏忽大意沒帶哈達,在途中或牧場遇見陌生人,為了消除不愉快和疑慮,下馬之後應急用馬韁或者展開腰帶的一端,來代替昭示深情吉祥的哈達,與對方行見面禮,表示善良誠摯之情。

在祭祀場合奉獻哈達,是表示對信仰的虔誠,期盼祈禱的夙願能夠如願以償;遷到新的牧場搭起氈帳後,要往天窗纜繩上系一條哈達,意在安撫四面八方的神靈,祈盼保佑;對放生封神的馬匹或其它牲畜,在其鬃毛或犄角上盤系哈達,意在祝願它遠離邪惡,好運常在。所以使用哈達也就有了許多認真的講究和規矩:要求哈達必須是嶄新清潔的,要將哈達的橫面兒摺疊成三層。敬獻時,將哈達的摺疊口向上衝外,用雙手從哈達中段平展地捧起,敬獻哈達者要神情飽滿、滿面笑容、莊重文雅地走上前,恭恭敬敬地獻給對方。對方須體會崇高深情的敬意,以感激的姿態伸出雙手將哈達接過去。還有敬獻哈達者須要身著靚麗的民族禮儀服裝;女士務必佩帶華貴完備的首飾,忌諱挽袖、撩襟、不戴帽子、無精打采、神色憂慮、舉止慌張。

蒙古民族敬獻哈達的含義與西藏不同,藏族是以神聖佛教居高臨下,將白色哈達掛在客人脖子上,是象徵大慈大悲的佛主在保佑信徒。蒙古民族向尊貴客人敬獻哈達的禮儀,則起源於久遠的藍色草原文明,是體現蒙古民族深情典雅、莊重高貴、憧憬美好的禮儀。敬獻者與被敬獻者之間,應該準確完美地展現藍色哈達的使命價值。

……

“唉?唉?唉?各位朋友,我好像看到車後有幾位在那咽口水噢?這有啥!流就流,別舉手,能吃到肉,能喝到酒,好吃的在前別停留。口水流,心發愁,啥時能到熱炕頭,手扒手,盤裡頭,烤全羊是金油油,奶茶炒米暖心頭;騎個馬兒,唱個歌,別把愁事心頭擱;到草原,看草原,天寬地闊水藍藍;蒙古包,草上飄,百靈鳥兒齊聲叫,看夜空,群星耀,銀河就在頭上繞,定睛瞅,放眼望,流星一過許個願望;天蒼蒼,野茫茫,穹廬當被,是地當床”

陸川詩性大發,現場編了這麼一段順口溜,還是用純呼市此地話講的,那是說得起勁兒,講得有味兒,短短幾句話把草原上的美景概括得那叫個全。全車人開始還真往後看,是不是真有人在咽口水,一個男遊客還衝這後邊某個人叫喊著:“唉,老江,說你哪,口水都流到我腳底下了,我還當是誰把尿撒這兒了呢!”“哈哈哈哈……”全車人正在大笑時,聽見陸川還在接著講,而且聽著聽著,竟然聽出點說快板兒的味道,於是大家都吃驚地靜下來望著陸川的嘴,看著陸川的手,張師傅一邊開車一邊偷笑,心想:哉狗兒的陸川,真個泡會撇,小段子講得還一套一套的,可市裡的導遊沒見過他這麼別的。編得不賴,回頭額記哈,也能教教那些球也不懂的新導遊,看看啥才叫能忽然。

陸川話音一落,雙手和攤,做了個謝幕的動作,全車人一起鼓掌,大聲叫著:“好,好,好,陸川說得真好,趕上說相聲的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白麗麗,還坐在她的位子上。聽著陸川的講解,心不在焉地望著窗外。這些東西她幾次來草原都聽過了,也沒什麼新鮮的。她心裡一直想著剛才陸川提到草原上出的那檔子事,心裡不免有些犯觸,全陪讓打,儘管有她自己的原因,但是動手打人畢竟是不對的事,雖然這種導遊動手的事全國各地哪兒都有,圈子裡早就習慣了,但是憑什麼導遊就要受這樣的氣,不管是地陪也好,還是全陪也罷,都不是吃苦受累的人,何必這樣呢。突然,白麗麗被客人們的笑聲打斷了,剛才那遊客的一句話她只聽了一半,以為真有人在車裡撒了尿,心想不會吧,就算有也是小孩子,可是這車後半部分沒有小孩啊,伸頭看看尿哪兒了,可是一看,沒有!這才聽明白是有人在開玩笑。此時,她才把遊走的思緒拉回到車裡,當聽著陸川用濃重的方言講著他的順口溜時,心裡真覺得好笑,心想這陸川怎麼還有這套本事,會不會早就編好了,是個團就拿出來秀一秀。正當白麗麗集中精神想要接著往下聽的時候,陸川的二人臺小段停了,這讓她有點意猶未盡。心想:這陸川,車上一個人,車下一個人,車上這麼活躍,車下卻那麼沉默,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他呢?也許是個女人,就會對男人身上詩文氣息有所喜歡,縱使是在社會上身經百戰的女強人、“女戰士”也免不了有一些詩文情懷,偶然聽到有人做詩吟對,些許會有所觸動,白麗麗也不例外,她又用一種莫名其妙的眼神望了陸川幾秒鐘,可這幾秒鐘,卻被還在逗客人開心的陸川捕捉到了。

“各位,說實話,你們饞不饞?”陸川的話有點鼓動的味道。

“饞……!”大家齊聲回答。

“想不想吃?”再鼓動。

“想吃!”

“想吃什麼啊?”陸川,不是我強迫你們花的錢,是客人自己願意的,再貴也願意。

“手扒肉!”“烤全羊!”“羊腿!”人們的聲音此起彼浮。

“沒問題,有我在,大家都能吃得到!我也很感謝大家,能夠和大家成為朋友,就算你們不消費,陸川我也沒意見,大家都知道旅遊就是要玩好,吃好,喝好,到了外地不吃不喝不玩那還叫什麼旅遊,我們做導遊的,帶團就是為了給遠道而來的朋友提供好服務,幫助你們瞭解我們內蒙,認識我們內蒙,喜歡上我們內蒙,儘管現在大家都知道導遊不好幹,總強迫客人購物消費,然後拿提成,甚至社會上對我們這個職業都有了很大的偏見,可我想說的是,各位朋友,導遊不是強盜,導遊更不是騙子,一個負責的導遊是每一位遊客的資訊使者,是每一位朋友在旅遊途中的親人,我們是在播文化的同時,也在傳播著一種愛,這種愛即是對每一位遊客的愛,也是對我們依託的家鄉的愛,我們希望能夠透過自己的服務,給大家帶來美的享受,傳達溝通和交流的訊息,讓大家每到一處都會留下美好的、深刻的記憶,帶著愛回到自己的家鄉和生活中,再將這樣的愛播撒到您走到的每一個角落。說實話,我們做導遊的,一年四季在外邊跑,遠離家人和愛人,遠離朋友和知已,還要獨立面對著工作中的壓力,更要承擔生存帶來的種種困難,表面上看,我們是一個很快樂、很風光的群體,但實際上,我們的職業常常伴隨著孤獨和寂寞,我們沒有地方訴苦,沒有地方傾訴,所有的壓力一個人承擔,所有的困境一個人面對,但我們還是在快樂地為大家服務,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我們孤獨和寂寞的時候,是你們,是每一位客人,陪伴著我們,客人是我們的聽眾,客人是我們的寄託,沒有每一位客人的傾聽,我們只能是獨角戲中無人喝彩的演員,你們的支援和鼓勵是我們最大的安慰!每一個職業都要生存,生存就要賺錢,我們導遊其實很不容易,我們必須養活自己,有的還要養家餬口。但是我們的收入是不穩定的,客人的消費多於少,直接關係到我們的生活好與差,我們其實也不想對你們有所欺騙和隱瞞,但是行有行規,家有家法,我們在這個行業裡生存就必須接受這裡面的規則,陸川我不願意欺騙大家,實話講,我對你們選擇消費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感激,這是對我服務水平的一種認可,是對我工作的最大的鼓勵,您每消費一次,陸川就能多一份收入,而這每多一次的收入,陸川我就能拿回去好好孝敬我家中的老父老母,所以,我再次地感謝你們!”

張師傅開著車,聽著陸川的話,默默地點了幾下頭,嘴角微微一撇,心想:這小子行!

陸川這一長段近乎演講的內心讀白,讓每一位在場的遊客都為之激動,人們感覺到,陸川是一個真誠而坦白的人,他的話給人一種信賴,他的情給人一種共鳴。是啊,哪一行都不容易,我們在評判一個人,一個行業的時候,總是習慣從自身利益出發來進行批判,但我們又何常不是處在被批判的角色上呢?誰都要生存,生存是沒有善惡美醜之分的,只能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別。導遊圈裡,也有好人,也有善心,但他們同樣要解決如何喟飽肚子的難題,即便是消費了,能夠給這樣的人多一份生存的自由,而我們享受到一份舒心的服務,又何嘗不是一件善事呢?

“譁譁譁”陸川的演講搏得了在場所有人的掌聲,掌聲中透出一份濃濃的理解和默默的支援。白麗麗驚得沒有鼓掌,她呆呆地坐著,看著陸川,她好感動,讓她感動的不是陸川的口才,而是陸川的情感。陸川的話,說出導遊的心聲,也說出了她的心聲,是啊,做導遊沒人理解,也沒有人有時間去理解,身邊的人形色匆匆,有誰有時間有精力有心思去關心你一個導遊心裡想什麼。正像陸川所說,導遊其實是一個孤單而寂寞的職業,遠離家人,遠離愛人,遠離知己,這都是自己最信賴的人,離開了他們,心裡話向誰去說,心裡的苦樂衰愁向誰去傾訴。沒有,沒有,沒有。默默承受著一切,不敢期望有人理解,不願幻想有人同情。但是,陸川他明白這個道理,卻又讓客人真正明白其中的緣由,他用他的真情感動了客人,他用他的坦誠感動了自己。白麗麗此時此刻似乎找到了久違的希望,內心中突然產生了一種要與陸川一訴心淚的衝動。但是,此時,此地,此景,她不能這樣做,她是全部,她是組團社的代表,她是來監督整個地接行程的服務水平,在全陪的角色上,她不是她,而是組團社,在遊客與地陪之間,她必須保持冷靜,必須保持獨立,即使有再多的個人情緒,也必須放下,放下,再放下。她渴望快點到草原,她期盼安靜的夜晚快點到來,期盼客人睡去後,能放下這個角色,釋放自己,好好安靜地和面前這個男人進行促膝長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