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漢龍騎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 徐州之戰(129)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 徐州之戰(129)

高夔離開了臨淄,這位身高馬大穿著一身鎧甲的壯漢雙眼無神,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空洞而無靈性,好似見到了天底下最可怕的事情,把三魂嚇飛了兩魂,如同行屍走肉一樣走出了刺史府。

一直離開刺史府,回到軍營之中,他都沒敢回頭,對他這樣的小人物來說,涉及到政治的事情原來會是如此複雜,而這些事無疑是他從未經歷過的,他心亂如麻,不知該如何是好,一心只想儘快離開這樣的是非之地。

而在高夔離開之後的刺史府內,袁譚如同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至於高夔是識相還是不識相,不重要,袁譚所要做的無外乎只是投石問路,但他卻並不知道他的直接是真的把這位在軍營裡位卑職低的小校尉嚇到了,這種事情,他一輩子都不敢去想,但這對袁譚來說,卻只是自普通的一件事情罷了。

至於高夔的反應,他並不會太在意,因為他信心十足,道理很簡單,因為似高夔這樣的男人,好色貪財,那麼他就不可能抵擋的了誘惑,所以對於自此丟擲的橄欖枝,他是絕不可能放棄這樣的天賜良機的。

只要有**,有野心,一切都會變得好辦,袁譚會給他展現自己的機會,而這顯然是其他人所無法比擬的,也許他現在還接受不了,本以為透過努力才能得到的一切原來透過交易反而得來的更快,對他來說無疑是巨大的一次衝擊,可只要他能想明白,他就應該去慶幸,遇到自己,他可以少奮鬥十年。

雖然這一切並不是因為自己的努力和才華都來,但能為人所看重能為人所利用,何嘗不是一個人的價值所在,也許最後會被踢開,但這也比他現在碌碌無為要強,要知道就算他設立的那個十年目標,最後達成了,不也就是袁譚現在許諾的那麼一個雜號將軍嗎?更何況這十年內會發生什麼,誰能知曉,沙場無情,也許目標達到,也許下一仗便戰死沙場。

是以袁譚才會有著偌大的信心,也許他現在會想不通甚至想不開,但這就是現實,甚至等他想通之後,還要對能夠遇到自己感到慶幸。

這次高夔成為了剿匪都尉,單獨領兵一萬,出兵東萊,這對於他來說,已經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了,就他的身份和職位,如果不是因為這次剿匪事態嚴重,最多就智慧果三千人的他有這麼可能被委以重任?率領萬人出征,這對他來說曾經在睡前想過,可真實現還是有些做夢的感覺,但一萬人的兵馬卻真真實實就捏在自己的手中,甚至還得到了袁譚的款待召見,這樣的機會,日後只會更多,如袁譚所料想的那樣,高夔的轉變遠比他所想來的快。

道理其實在淺顯不過了,不怕你不貪財不好色不貪戀高官厚祿,就怕你不愛這些,只要你有**,那麼一切都會變得極為簡單,袁譚的投其所好此刻變成了高夔心中的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他怎能放過?

他是高覽家將,從一名家丁跟隨高覽南征北戰才有了今天的地位,他明白什麼才是最寶貴最實在的,更何況袁大公子也並沒有讓他出賣將軍,只是希望他能夠對其影響,幫助他奪取世子之位。

這種事還用多想嗎?完全不需要,而且一旦他們能在這個時候助袁公子一臂之力,那麼日後將軍那還不是前途似錦,而他跟著自然也就水漲船高。

他雖然是家奴出身,可他明白自己為什麼才有今天,所以如果真的讓他背叛高覽,那他寧死也不會做這種吃裡扒外的齷齪事,但現在的情況,他絕對為大公子和將軍牽線搭橋,只要攀上了大公子,不管是對將軍還是他都只有好處,這樣他們才算是真正的在冀州站穩了腳跟。

這幾年來,將軍被閒置起來的情形他都看在眼裡,以往不說車水馬龍吧,但怎麼說每日都還有不少人前來拜訪,可這幾年門可羅雀,不管是將軍的舊識還是好久能躲則躲,沒人敢與他們來往,這種世態炎涼的情形讓他痛心,同時也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權力,只有權力才會讓你變得無比強大。

女人不過就是一時愉悅罷了,但權力卻讓他能夠真正享受,不說其它,就說眼下這一萬人的冀州軍都要在他面前畢恭畢敬,他說出的每一句話就是命令,沒有一人敢不從敢反對,如果有,他隨時可以處置他們,就算是殺了他們也輕而易舉,這就是權力的滋味,讓人痴迷而念念不忘的味道。

品嚐過後,就不會再想放棄,嘗到了甜頭,而這才不過就是一個校尉的身份罷了,到了將軍之後,那將是何等風光,他不敢去想,但最少想要上馬樣的女人沒有啊,又何須看他袁譚的臉色?

抵達轅門校場前,騎在馬上的高夔徹底想通了,進入校場翻身下馬,他便快速回到了自己的住所之中。

今天的一切對他來說都只是插曲,現在他需要收拾心情,準備明天的出征,對他來說,東萊郡的賊匪才是現在的當頭要務,這一次雖然聽上去不過是山賊強盜和黃巾軍的又一次叛亂,但他來之前高覽將軍都已經跟他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背後有著徐州的身影,甚至就是徐州軍在搗亂。

要對付他們,首先一定要當地居民大戶的支援,雖然很難,但最少不能與他們起摩擦,這比剿匪是否成功更為關鍵,不然的話他在東萊將寸步難行,有了這些人支援的徐州軍,他們剿匪幾乎沒有任何希望。

到最後不僅不可能剿滅匪患,反而有極大的可能成為這些匪徒的刀下亡魂,這件事,是高覽千叮嚀萬囑咐的一件事情,也是他最為深深忌諱的關鍵,不到迫不得已,就算是抓到了這些人與那些強盜勾結的證據,也要儘量不殺人。

一切儘可能的以剿匪為主,團結東萊的大族為首,解決了這兩件事,再把匪患解決之後,才是真正秋後算賬的時刻,要分清楚輕重緩急。

對於高覽的叮囑,高夔重重點頭,道:“末將明白了,這些匪寇,雖然是在襲擊郡縣,可他們卻只襲擊縣衙和郡府,對百姓大戶卻秋毫無犯,甚至因為知曉他們的特殊身份,可能東萊的大族都在暗中幫助他們,所以才會有現在東萊郡上到郡守下到縣令縣長全無倖免的局面。而末將這一次前往剿匪,最主要的就是儘可能的拉攏他們,分化他們雖然會很難,但是想要剿匪成功,這絕對是關鍵所在。”

對於高覽的囑咐,高夔絕不敢忘,畢竟劉瀾掌握了青州這麼多年,他們暗中支援徐州軍也在情理之中,不過想要分化他們,藉助他們顯然有些異想天開,可他也無可奈何,畢竟就只有一萬多人的部隊,你讓他這麼可能大開殺戒,所以這一次剿匪,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希望能收穫最好的結果。

第二日一早,高夔便帶領部隊前往東萊,袁譚前往送行,對於這一次剿匪袁譚並沒有過多的叮囑,雖然他是青州刺史,不過已經被袁紹勒令不許再插手軍務,所以有些事情他必須要迴避。

但是這次剿匪絕沒有那麼容易,甚至他認為劉瀾之所以會主動讓出青州,其實就是為了這一天,道理很簡單,因為他們看起來得到了青州,卻並沒有得到青州民心,這些人有多少劉瀾遺留下來的內應,又有多少人願意為劉瀾做內應,到時候他們一旦攻打徐州,青州的麻煩就會接踵而來,就好像現在這樣,讓他們疲於應付,沒有辦法對徐州發起任何攻勢。

雖然一切都還只是他的猜測,可這如果真如他所預料的那樣,那青州的匪寇的麻煩想要解決就不會那麼容易。因為你根本就不知道劉瀾到底在青州留下了多少士兵和內應。

換個角度來說,這些人甚至根本就無須太多,可如果他們振臂一呼的話,那在瞬間就能招募到極其龐大的一群人來為他們賣命。

高覽派高夔,就是去探路罷了,這個人選,只能用最為可靠的心腹,只有這樣他才能判斷東萊的情況到底如何,心中有了數,再解決起來,也會容易許多,而如果這一切都只是他的猜測,並不是事實的話,那麼高夔也可以直接進行鎮壓,待解決青州的這些麻煩,再來與他匯合,一舉雙得。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送走了高夔之後,剛回到刺史府的袁譚便見到一名親兵快步上前,在啊身邊低聲,道:“大公子,郭先生派人送來了緊急書信。”

“送信人現在在哪?”高覽接過了書信,並沒有急著拆開。

“議事廳。”

“頭前帶路。”邊走邊拆開書信,看樣子沒有一件事兒和冀州有關,都是些無關緊要的家常事情,可這書信不過就是一個幌子,真正的關鍵一定就在送信人的口中,有些秘密,不可能寫在書信之中。

來到了議事廳,揮退了所有人,信使把冀州如今的情況大致說一遍,尤其是在詢問青州發生了什麼事情,再次之前郭圖一早就從袁譚口中知曉了袁紹打算派高覽突襲徐州的計劃,可是在青州一戰未打之前,卻突然又把文丑派了出去,遠在鄴城的郭圖等人嗅到了其中的危險,連夜傳書詢問袁譚,是否發生了意外。

這事看起來和他們沒有多大關聯,但卻是他們的一大機會,他們現在想要扳回一城,就只能等待冀州士人出現失誤的那一刻,不然的話他們將再也沒有翻身的可能,所以郭圖等對這件事格外關注,也迫切想要知曉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袁譚沒有說,他可沒什麼可對信使說的,他會寫封信讓信使帶回去,至於這些內幕消息,其實郭圖就算知道了,也不可能有什麼用,但他繼續迫切知道,那告訴他也無妨,但現在嘛,袁譚則開始詢問一些信使關於鄴城的情況。

袁譚什麼事情不對信使說,信使絕不敢有任何怨言,可袁譚問他什麼事情,他不說那就有丟腦袋的威脅,不僅一五一十把袁譚詢問的事情說一遍,甚至還把在鄴城的所見所聞一股腦都說了出來。

可當他說到這一次百姓對於農忙被徵調壓糧的事情反映並沒有多麼強烈,反而不少百姓都心甘情願的為大將軍效勞時,袁譚失去了耐心,不願再聽下去了。這些話對他來說就是狗屁,官府徵調,由得你們這些小民願意不願意?

就算不願意又如何,強徵就是了,可似袁譚這樣從來吧動撫卹民力的人是不會知道冀州百姓對袁紹的愛戴的,賦稅收的極低,而且對百姓格外愛護,這些年冀州百姓的富裕程度,甚至超過恆靈二帝,這可都是袁紹的功勞。

在這一點上,就算是劉瀾也是深深佩服袁紹,雖然他不可能像劉瀾這樣在商業工業上有所建樹,但在這個時代,他在農業上卻讓冀州百姓過上了以往不敢相信的生活,尤其是在這樣的亂世年間,他的成績是極為惹人注目的。

說句老實話,如果不是生逢亂世的話,也許袁紹和曹操日後還真的是治世能臣,袁紹依然是袁家四世五公的一員,而曹操也可能成為三公之一,他們都是這個時代的佼佼者,但可惜就如袁紹,他是一位盛世的好司徒,卻成為了亂世的大將軍。

敗給曹操也就理所當然了,可如果就論治理國家,在對百姓的治理上,沒有人比他更有才幹,就算是曹操也自愧不如。

但可惜,這位愛民如子的大將軍,卻有著這樣一位長子,不僅視百姓入螻蟻,甚至還弒殺,可想而知袁紹不選他為繼承人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他卻忽略了一點,他所處的時代畢竟是亂世啊。

如果是盛世,他的選擇無可厚非,可在亂世之中,他的選擇就需要考量了,就好像曹操選擇曹丕而非曹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