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漢龍騎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千五百三十六章 徐州之戰(133)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千五百三十六章 徐州之戰(133)

荀諶之才,莫說是放眼冀州,就算是天下也沒幾人能夠與其相提並論,他再冀州的存在,如郭嘉、荀彧甚至是程昱之於曹操,在歷史上的官渡之戰中,田豐、荀諶、許攸三人為其謀主,而以他的才華和性情來說,甚至可以說是荀彧的翻版,而且荀諶並不急只是在謀略之上表現出奇過人的才華。

你很難去尋找這樣一個模板,來形容荀諶,就好像曹操再說荀彧時,會把他比作張良,在同為袁紹效命之時,曹操就已經見識到了荀彧的才華,所以才能夠在他投靠的時候大呼吾之子房,也就是說他的才華可以與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相提並論。

而荀諶他的智謀韜略,同樣不輸荀彧,可他的才情卻有絕非其可以相比,他的完美很難用一個人來形容,在出謀劃策之上如果他也有著張良的運籌帷幄,那麼在才情上面,他卻有一點也不輸給大儒蔡邕。

在這件事情上,連荀彧都要甘拜下風,可以說官渡之戰,是他們兄弟之間的一次正面對話,有些時候並不是最優秀的那個會取得最後的勝利,這就是軍事,他不能僅僅拿表面的實力來衡量戰爭的最終走向,但表面的實力卻有決定了戰場之上的強弱。

但可惜他沒能讓佔據優勢的袁紹最終取得勝利,最後在官渡大敗,不僅失去了爭奪天下的主動權,更在袁紹病死之後很快連整個冀州也被曹操所有,可是荀諶,卻從此消失於立歷史的舞臺之中。

沒有人知道官渡之戰後荀諶到底去哪裡,正史野史再也沒有了他的訊息,好像一夜之間這樣一個全面而無任何瑕疵的男人就憑空消失了一樣,不知道他到底是投降了曹操,還是頑抗到底死於這亂軍之中,又或者是在袁紹戰敗之後,心灰意冷歸隱山林,他就像演義之中的南華、左慈這樣的仙人沒有了訊息,而相比於南華這位神秘人物,荀諶卻是確有其人,

歷史上的荀諶給人留下了許多未解之謎,比如他到底是荀彧的哥哥還是弟弟就一直是個謎,尤其是他的才華既然是能夠與荀彧相提並論的,那麼他為何沒有像荀彧一樣轉頭投靠曹操,畢竟在曹操崛起之初,得到了潁川系的強力支援,很多在冀州的潁川士人紛紛轉投了曹操。

可這對冤家兄弟,卻最後分道揚鑣,甚至在官渡之戰對決沙場,不得不說是一個謎團,尤其是在袁紹官渡失利所有人都萌生退兵之意的時刻,唯獨荀諶還堅持己見,強烈要求挺住,這簡直就是不死不休的表現。

但劉瀾來到漢末之後,一些謎題也就算是解開了,最初他對於這兩對兄弟的理解,完全就是諸葛家的三兄弟,諸葛瑾在吳,諸葛亮在漢而諸葛誕在魏,但現在看起來這個可能性反而更大了。

不管是歷史之上還是現在的情況之下,未來能夠有更大更好的發展,無外乎就是袁紹和曹操,劉瀾當然也算其中之一,但劉瀾這種人肯定不會受到荀家子弟的待見,那麼荀家子弟選擇,自然只會考慮這兩人。

就是這麼簡單,兩兄弟最後不管誰勝出,荀家都只會更好,沒有任何的影響,就這個選擇來說,荀家兄弟的選擇沒有什麼可以詬病的,而且相比於荀彧的不受重視,荀諶從來到袁紹身邊就是其極為信賴的謀主,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不管他的眼光是否有問題,更不管他是否看出來了曹操更有發展前途,他都只會選擇留下,而不會像自己的兄弟一樣離開。

因為他已經得到了該有的一切,可荀彧卻沒有,人挪活樹挪死,荀彧只能選擇離開,來到一個更有發展還能夠受到重視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抱負,這一點完全可以參考諸葛亮,難道他看不出來曹操是最有可能結束亂世的那個人嗎,肯定能看得出來,可為何最後會出山幫劉備,不就是因為這兩點,能被重視,而又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負,有了這兩點,就算是螳臂當車,相比也要大膽去嘗試一下吧?

同樣的道理放在荀彧身上也是這個道理,曹操在最弱的時候,荀彧前來投效,難道他看不出來袁紹在當時才是那個最有可能結束亂世的男人,自然看得出來,可為什麼還離開,不僅是沒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和空間,在留在冀州,就是別人的陪襯,永遠活在自己兄弟的陰影之下,而投別人,道理也一樣,要麼是沒有發展,要麼就是有發展又像袁術、劉表這類的沒有任何的機會,選來選去,只能選擇曹操。

可是荀諶卻不用考慮這些,他要做的不是怎麼讓自己變得更好,因為他已經位極人臣,他需要做的,只需如何讓袁紹變得更強大。

荀諶和突然到訪的袁尚來到他的客廳,之前還有些客套和謙虛的荀諶終於當著袁尚的面露了一手,不得不說,這位大將軍府內的首席謀主的書法當真讓人歎服,就算是這世上有名有姓的書法名家,只怕也不過在伯仲之間,而這還是荀諶在沒有投入的精力的情況之下,畢竟他更喜歡謀主的這樣類似軍師的身份。

加入他真要縱情山水,吟詩作對的話,把精力用在這些地方,那麼他的名聲只怕可以直追大儒蔡邕。

但就算這樣,他對自己的飛白體依舊極為自負,這是每日都會花出半個時辰來精益求精的自信,他深信,在當今世上,沒有人在飛白體上能超越他。

一首蔡邕所作《飲馬長城窟行》一蹴而就,書房內的袁尚就站在荀諶身邊,從他提筆的那一刻,他整個人好像都發生了改變一樣,那種自然隨意好像消失不見,你很難用認真、用心這些詞句來形容此刻在他面前的中年,這種突然之間的變化很難形容,只見他提筆凝神片刻,便一蹴而就,飛白體的書法大作就這麼問世了。

荀諶停筆,將墨跡吹乾之後,狠狠小心的把他交到了袁尚手中,笑道:“讓三公子見笑了。”

“好字,好字啊!”袁尚對於飛白體的理解很淺薄,可是他的家中卻收藏著一副同樣的墨寶,他在父親的書房之中經常看到。父親對這幅墨寶如視重寶,他在詢問之後才知道這是父親當年在雒陽時費勁了千方百計才從鳳來樓求得,而這幅墨寶的主人正是蔡邕,而上面的詩作,也正是《飲馬長城窟行》。

對於原作袁尚不陌生,可是此刻他卻有些恍惚,因為他如果不是他剛從荀諶手中接過,他幾乎分不清手中捧著的到底是荀諶的墨寶還是蔡邕的墨寶,但有一點可以知曉,這張完全乃是贗品,因為荀諶完全是在模仿蔡邕,所以這樣的贗品就算流到市面上,也許同樣價值不菲,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卻永遠不可能超越蔡邕的真跡。

可如果荀諶在這幅墨寶之上留下的是他的詩作,那麼這幅墨寶將價值連城,可惜荀諶只是為了向他證明自己的飛白體,而並沒有想過真的去為他寫。

似荀諶對這類事情還是頗有些忌諱的,除了真的挨不過的交情不得不寫,又或者心情好不得不寫之外,他從不會主動給人留下任何墨寶,就算是袁紹開口,他也直接拒絕,他不願的事沒人能逼他,而今日他雖然願意,也不過只是想讓三公子知道天有多高罷了,而且這幅墨寶就算流到他手中,也無妨。

“三公子請坐!”丫鬟僕役們早就把糕點香茶準備好離開了,而寫好了墨寶的荀諶自然順勢對著袁尚說道。

“客氣。”客隨主便,雖然袁尚的身份不一般,但畢竟是來荀諶府邸作客,自然不可能喧賓奪主,就算是袁紹來了,尚且還要客氣一番才會在荀諶的強烈要求下在主位落座,更何況是袁尚,哪有這個膽量。

荀諶來到主位之後,只是單膝跪地,一直等袁尚徹底坐下之後,才將另一條腿防平,落座之後,袁尚先喝了一口桌上的香茶,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南方的喝茶習慣逐漸流傳開來,現在幾乎整個大漢朝都開始流行喝茶,而這也未本就匱乏的百姓物質生活又增添了一項雅緻樂趣。

當然對於喝茶的方法,也隨著茶葉的流行而開始有人專門研究,但就像任何新鮮事物出現抑鬱,總會出現許多彎路,畢竟還是在摸索階段,在這個時期,不少人開始在茶葉之中倒入上好的香料來增加茶水的醇香味道,但是很快一本》大觀茶記》的書籍問世,則徹底讓人們對於茶葉的喝法有了顛覆性的改觀。

原來茶葉無須新增任何的香料,茶葉的自身的清香就足以保證茶水的香甜味道了,而至於很多人在喝茶時會覺得茶葉苦和澀,其實無須大驚小怪,這本來就是茶葉自身的原因,而用香料去去除他們本就是畫蛇添足,最好的辦法,則是在喝茶時減少茶葉量。

當然因為這個時代書籍的傳播速度,再加上識字率,真正喝茶的方式還是透過人口相傳,而這種新式喝茶的方法,也自然從青州被很多商旅帶到遼東並而擴散到天下,而隨著茶葉的流傳,在徐州專門為喝茶而打造的飲具開始傳播開來。

在這一項之上,幾乎就讓徐州賺了個盆滿缽滿,但很快,隨著茶杯的流傳開來,天下各郡都有工坊開始模仿並生產,產量的增加幾乎讓當出價值連城的茶杯變得一文不值,不僅僅是工坊包括商販們血本無歸。

可產能過剩的情況卻並沒有真正影響到徐州,因為茶杯銷售如火如荼的時候,徐州的一些工坊已經開始減量生產,對茶杯之前他們如果是追求數量的話,那麼此時已經減少規模並開始追求質量,越來越優良的茶杯被推向市場,而隨他們被一同推向市場的還有茶壺,而一壺四茶杯這樣成套的喝茶器具則被商販打包銷售。

可以說,這樣的銷售方式再一次讓徐州賺足了財富,而後續蜂擁跟風而上的工坊數量則因為前一次的血虧,再也沒有了與徐州抗衡的能力,徐州產的茶具成為了當世第一,不僅價格公道,而且質地還好,這是其他各地的工坊所無法比擬的。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而且對於茶具,徐州總能夠推陳出新,不僅在製作材料上更是種類繁多,有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甚至連金屬和木竹茶具都有,而且價格各種低檔各有不同,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而在茶杯茶壺之上,又延伸出茶碗、茶盞茶碟、茶盤等飲茶用具。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茶匙、茶針、茶漏、茶夾等飲茶用具,可以說徐州產的飲茶用品幾乎囊括了所有,而這些又並不是一開始就出現,而是在每隔一段時間才會推出,可以說賺足了人們的眼球。

而這樣的情況,則徹底讓各郡的工坊失去了競爭的資格,當他們還在仿製上上個或者前一個徐州的飲茶器具之時,很可能徐州已經又在研製新的飲茶器具,而等他們生產出來之後,可能他們生產的器具已經不在被人重視和期待,因為徐州產的最新器具又開始吸引百姓的目光。

當然這些器具不可能在幾個月便一次性推出來,都是三個月或者半年才會推出,而對於這些,兵械廠可以說是功不可沒,不過他們自然不會負責出產,他們只是提供圖樣,當然每一份圖樣都需要大價錢購買,而沒賣一份這樣的產品,都需要與兵械廠分成,成本不高也就兩成,看起來很少,可是銷售之龐大,卻讓兵械廠大賺特賺,而一直受困與財政的兵械廠資金終於開始有所好轉,甚至被徹底改善。

如果說劉瀾為歐冶堅提供了茶具的想法,那麼歐冶堅和他手底下的巧匠們則把茶具在短時間內的價值全都發掘完畢,而這還只是在劉瀾只是提議了一個茶杯和茶壺的情況之下,不得不說群眾的力量真的是無窮的,就拿在銷售這件事情來說,其實這個規模最初他們在礦山的時候賣農具就用過,只不過當時還是在摸索階段,而現在這樣的銷售方式已經十分成熟,這一點不得不表揚田疇,是他發掘了一條發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