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漢龍騎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千零一十二章 平定揚州(43)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千零一十二章 平定揚州(43)

劉瀾部隊驍勇肯定不是吹出來的,而是一場又一場勝利打出來的名頭,而孫策也能做到劉瀾那樣愛兵如子,這沒什麼難的,可是戰場之上總是要有犧牲的,而這一次他要做的並不是讓一部分人去送死換取另一部分人順利抵達交州,所以從一開始朱治就把他的想法想左了。

他可從未想過讓他們去送死,而是迷惑劉瀾,這就是他在與張羨會面後想出來的辦法,現在什麼才是關鍵,能順利抵達交州才是關鍵,而那三千人的目的只要要矇騙劉瀾,只要能騙過他,讓他上當就行,至於之後完全可以先隱藏起來,甚至是可以走脫,並不是非要去和劉瀾拼死一戰,別說他們只有區區三千人,就算他這裡萬餘人都過去,不也是送死嗎?

騙了劉瀾就不再露面,讓他四處去找,等劉瀾發現上當了,可能他們早已經都到達交州了,這不就是劉瀾慣用的手段嗎,我們現在只需要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用在劉瀾身上,看看他氣急敗壞的樣子!

既是劉瀾慣用的伎倆,想要騙他會那麼容易?到時候不要沒騙到劉瀾反被劉瀾加以利用,最後不僅全軍覆沒還要被天下人笑掉大牙,這番話雖然朱治沒有當面說出來,只是在心裡這麼去先了下,可是看著孫策那信誓旦旦的樣子,好像已經順利抵達了交州一樣,可現實的情況卻是他們能否抵達交州還是未知之數,想到這裡,朱治就無法像孫策那般笑得出來了,

看到朱治的反應,孫策臉色瞬間也變了,倒不是他猜出了朱治心中的想法,而是想到了其他方面,立刻嚴肅的說道:“秣陵軍不是吃素的,我們交手這麼多次,我知道他們的厲害,所以我一定不會掉以輕心,更不會情敵大意。”

“你能這麼想就最好,我軍只有一萬多人,而秣陵軍具體有多少人現在還無法探知,但有一點他們要攔下我們很容易,所以你既然要做決定,那麼不管你在任何時候都要慎之又慎,千萬不要再冒險了。”

這些年孫策犯下的錯誤有多少他不去說,但走到今日,毫無疑問的一點是他經常做出一些冒險甚至是衝動的決定,而如果他能將這些毛病改正,雖然不敢說一定就能抵達交州,但最少不會像以往那樣連還手之力都沒有,朱治心裡還有一句話沒有說出來,那就是你現在完全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眼下這一戰,卻忽略了劉瀾,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而現在他們對劉瀾身在何處,病例多少一無所知,就更不要說接下來劉瀾會耍什麼花招了。

但是因為這幾日二人的關係修復不少,所以他也不再像之前那樣毫無照顧孫策的臉面,但是最後他還是提出了一點自己的想法,就是關於孫策急著要趕往交州的想法希望緩一緩,先把劉瀾那邊的情況摸清楚了之後,在根據情況行動。

“好。”孫策直接同意了朱治的建議,他並不是一個不聽勸的人,只不過有些時候他比較反感那種命令一樣的建議,這種情況多發生在父親生前的那些將領們身上,任何事情不是和他商量,而是一旦說出來就完全是命令一般,必須按照他們的意思去執行。

所以之前他才會跟他們對著幹,可最後吃了虧,才終於不那麼意氣用事了,也明白了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個道理。

而眼下朱治明顯是在和他商量而不是命令,既然是和他商量,那麼當他也認為朱治說的是對的,那他當然要接受人家的建議,因為他也覺得接下來不該魯莽而是要更加小心一些,尤其是已經在知道劉瀾在武陵只不過是掩人耳目,甚至可能早已經偷偷派了主力調往了零陵和桂陽之後,如果不先搞清楚,不管從哪裡走都有可能碰到劉瀾,而之後還會發生什麼,不用想都能知道了。

~~~~~~~~~~

秣陵軍中,若論大軍團作戰誰厲害,有的人或許會選徐晃有的人則會選擇關羽,爭論很大,但這些爭論顯然不會發生在劉瀾的身上,既然是世人公認的將將大才,如果連帳下將領的能耐都沒有一個清晰的判斷那他也就當不起什麼所謂的將將大才,充其量不過是將兵之才,或者更加不配當喜歡和關羽的主公,畢竟連自己兩員大將的能力都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所以對於關羽和徐晃二人的認知,劉瀾非常清楚,也就是沒有人問他,如果那些好事者真要來問他的話,那他可以毫不猶豫的說兩人都當之無愧,但如果真要分一個高低的話,那麼也就是在領兵多少上有差別。

比如徐晃,因為一直負責遼東事物,所以他用兵完全可以比之韓信,多多益善,換言之就是越多越好,調派十萬以上的兵力沒有任何問題,甚至還能做出一些出神入化的部署,而這些都毫無疑問是他在遼東得到的成長,統領一郡部隊,如果是在其他地方,一郡的兵力又能有多少,但遼東那可是足足十多萬人馬,雖然後期消減部隊,現如今遼東兵力已經不足三萬,但統領過十萬人作戰的徐晃顯然更佔優勢。

反觀關羽,帶領的攝山營最多時候也不過五萬人馬,所以劉瀾才會說兩人奇虎相當,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兩人統兵都只有三五萬人的時候,但如果超過十萬人馬的作戰,那毫無疑問劉瀾更看好徐晃,因為關羽沒有帶過十萬人馬以上的經歷。

因為這一點劉瀾更看好徐晃,可如果部隊只有三五萬人比較的話,那劉瀾則更看好關羽一些,他帳下的將領這麼多,能記住帳中每一名偏將裨將的很多,可連每一名校尉,甚至是軍司馬以下的軍官的名字都知曉的,那也就只有關羽了。

而劉瀾在軍中一直強調愛兵如子,能做到的也很多,但能像關羽那樣替士兵吃痂吸瘡,同吃同住,卻沒有,這是關羽的確定,曾幾何時劉瀾在後世是知曉一些關於關羽敬重士大夫,撫卹下人,而當他真見過了關羽對待士兵之後,他才真的感慨,畢竟吃痂吸瘡可不是什麼人都能做到的,而關羽能做出這些來,完全不是裝樣子邀買人心,而是他真的把普通士兵當做自己的孩子和親人看待。

劉瀾部隊驍勇肯定不是吹出來的,而是一場又一場勝利打出來的名頭,而孫策也能做到劉瀾那樣愛兵如子,這沒什麼難的,可是戰場之上總是要有犧牲的,而這一次他要做的並不是讓一部分人去送死換取另一部分人順利抵達交州,所以從一開始朱治就把他的想法想左了。

他可從未想過讓他們去送死,而是迷惑劉瀾,這就是他在與張羨會面後想出來的辦法,現在什麼才是關鍵,能順利抵達交州才是關鍵,而那三千人的目的只要要矇騙劉瀾,只要能騙過他,讓他上當就行,至於之後完全可以先隱藏起來,甚至是可以走脫,並不是非要去和劉瀾拼死一戰,別說他們只有區區三千人,就算他這裡萬餘人都過去,不也是送死嗎?

騙了劉瀾就不再露面,讓他四處去找,等劉瀾發現上當了,可能他們早已經都到達交州了,這不就是劉瀾慣用的手段嗎,我們現在只需要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用在劉瀾身上,看看他氣急敗壞的樣子!

既是劉瀾慣用的伎倆,想要騙他會那麼容易?到時候不要沒騙到劉瀾反被劉瀾加以利用,最後不僅全軍覆沒還要被天下人笑掉大牙,這番話雖然朱治沒有當面說出來,只是在心裡這麼去先了下,可是看著孫策那信誓旦旦的樣子,好像已經順利抵達了交州一樣,可現實的情況卻是他們能否抵達交州還是未知之數,想到這裡,朱治就無法像孫策那般笑得出來了,

看到朱治的反應,孫策臉色瞬間也變了,倒不是他猜出了朱治心中的想法,而是想到了其他方面,立刻嚴肅的說道:“秣陵軍不是吃素的,我們交手這麼多次,我知道他們的厲害,所以我一定不會掉以輕心,更不會情敵大意。”

“你能這麼想就最好,我軍只有一萬多人,而秣陵軍具體有多少人現在還無法探知,但有一點他們要攔下我們很容易,所以你既然要做決定,那麼不管你在任何時候都要慎之又慎,千萬不要再冒險了。”

這些年孫策犯下的錯誤有多少他不去說,但走到今日,毫無疑問的一點是他經常做出一些冒險甚至是衝動的決定,而如果他能將這些毛病改正,雖然不敢說一定就能抵達交州,但最少不會像以往那樣連還手之力都沒有,朱治心裡還有一句話沒有說出來,那就是你現在完全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眼下這一戰,卻忽略了劉瀾,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而現在他們對劉瀾身在何處,病例多少一無所知,就更不要說接下來劉瀾會耍什麼花招了。

但是因為這幾日二人的關係修復不少,所以他也不再像之前那樣毫無照顧孫策的臉面,但是最後他還是提出了一點自己的想法,就是關於孫策急著要趕往交州的想法希望緩一緩,先把劉瀾那邊的情況摸清楚了之後,在根據情況行動。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好。”孫策直接同意了朱治的建議,他並不是一個不聽勸的人,只不過有些時候他比較反感那種命令一樣的建議,這種情況多發生在父親生前的那些將領們身上,任何事情不是和他商量,而是一旦說出來就完全是命令一般,必須按照他們的意思去執行。

所以之前他才會跟他們對著幹,可最後吃了虧,才終於不那麼意氣用事了,也明白了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個道理。

而眼下朱治明顯是在和他商量而不是命令,既然是和他商量,那麼當他也認為朱治說的是對的,那他當然要接受人家的建議,因為他也覺得接下來不該魯莽而是要更加小心一些,尤其是已經在知道劉瀾在武陵只不過是掩人耳目,甚至可能早已經偷偷派了主力調往了零陵和桂陽之後,如果不先搞清楚,不管從哪裡走都有可能碰到劉瀾,而之後還會發生什麼,不用想都能知道了。

~~~~~~~~~~

秣陵軍中,若論大軍團作戰誰厲害,有的人或許會選徐晃有的人則會選擇關羽,爭論很大,但這些爭論顯然不會發生在劉瀾的身上,既然是世人公認的將將大才,如果連帳下將領的能耐都沒有一個清晰的判斷那他也就當不起什麼所謂的將將大才,充其量不過是將兵之才,或者更加不配當喜歡和關羽的主公,畢竟連自己兩員大將的能力都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所以對於關羽和徐晃二人的認知,劉瀾非常清楚,也就是沒有人問他,如果那些好事者真要來問他的話,那他可以毫不猶豫的說兩人都當之無愧,但如果真要分一個高低的話,那麼也就是在領兵多少上有差別。

比如徐晃,因為一直負責遼東事物,所以他用兵完全可以比之韓信,多多益善,換言之就是越多越好,調派十萬以上的兵力沒有任何問題,甚至還能做出一些出神入化的部署,而這些都毫無疑問是他在遼東得到的成長,統領一郡部隊,如果是在其他地方,一郡的兵力又能有多少,但遼東那可是足足十多萬人馬,雖然後期消減部隊,現如今遼東兵力已經不足三萬,但統領過十萬人作戰的徐晃顯然更佔優勢。

反觀關羽,帶領的攝山營最多時候也不過五萬人馬,所以劉瀾才會說兩人奇虎相當,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兩人統兵都只有三五萬人的時候,但如果超過十萬人馬的作戰,那毫無疑問劉瀾更看好徐晃,因為關羽沒有帶過十萬人馬以上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