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三國軍神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百七十九章 酷吏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八百七十九章 酷吏

方攸在論戰臺上慷慨陳詞,不停闡述著儒家的思想以及治國之道。

他宣揚仁政,宣揚教化民眾,認為只要君王施仁政,而且教化得當的話,百姓就會自動遵守秩序。

畢竟,每個人心中都有善念,如果百姓生活安康,自然有機會實現大同社會。

孔子認為有人性,且人性相近,但未說人性是什麼。孟子在孔子的基礎上,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大同社會出現的前提,正是依託於本善論。

方攸在論戰臺上侃侃而談,下面歡呼之聲越來越高,另外一位名士終於坐不住了。

此人姓李名礪,如今擔任決曹掾史。

他一身所學大多都出自於法家,擔任決曹掾史之後,更是倡導律法,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酷吏。

這種酷吏,卻不是嚴酷的意思,指的是李礪執行律法之時,根本不徇私情,無論是何人觸犯律法,他都會嚴格按照律法將犯法之人治罪。

在漢代,酷吏有時候也與能吏掛鉤。

李礪的表現,亦是得到了程昱、夏侯蘭的器重,這麼多年以來,李礪從一介寒門士子,也逐漸成長為了一位名士。

這次相約在論戰臺上決戰的兩人,正是方攸與李礪。

可是方攸佔據主動權,先入為主闡述儒家理論,使得稷下酒肆之中歡呼聲不絕於耳。

李礪雖然醉心律法,卻也知道大勢的力量,所以才會昂然起身,想要打斷方攸,不讓他繼續為自己蓄勢。

“先生此言差矣!”

李礪也不顧眾人詫異的目光,大步走到論戰臺上,一聲厲喝當即吸引住了很多人的注意力。

眾人看到李礪的舉動,非但沒有感覺絲毫不妥,眼中反而散發出了興奮的光芒。

如果今日只有方攸一人慷慨陳詞,縱然說的天花爛墜,也難免有些不夠完美。

假如李礪這員酷吏能夠登到臺上,與方攸激烈辯論一番,才是一件轟動稷下酒肆的大事。

事實上,稷下酒肆今日之所以聚集了這麼多人,也正是想要觀看兩人之間的爭辯。

方攸看著李礪登臺,臉上也沒有露出不悅的神色,反而問道:“李決曹認為,我哪個論點有誤?”

李礪昂然說道:“先生所闡述的論點以及治國之道,都依託於人治,寄希望於人性道德。”

“殊不知,每個人心中都有各種各樣的慾望,只不過不同人之間的慾望大小,也有很大差異罷了。”

“有些人能夠控制自己的慾望,有些人卻沒有那個自制能力。就連荀子都說人性本惡,先生又何必在此宣揚人性本善呢?”

李礪的一句話,不由使得方攸啞口無言。

其實關於人性善惡的理論,直到如今都是爭論不休,哪怕在儒家之中,也分成了兩個派系。

孔子提出了人性相近的思想,孟子更進一步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然而,另外一個儒家的奠基人荀子,卻毫不留情駁斥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反而認為人性本惡。

當然,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的思想,並非故意與孟子對立,他也有著自己的思想主張。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後天環境對人發展有很大作用,所以要用禮樂教化來改變人性,繼而達到‘善’的目的。

這種主張後天教育,教化萬民的思想,也是一種非常崇高的境界。

然而,荀子的思想,終究還是與孟子產生了衝突,兩人都是儒家的代表人之一,由此也可以看出那個時代,思想有多麼開放了。

只不過,兩個儒家巨頭之間的碰撞,今日卻讓方攸有些不好辯駁。

雖然在內心深處,方攸更認同人性本善的思想,可他對於荀子這位儒家巨擘,也滿懷著崇敬之心,不敢有絲毫褻瀆。

怪只怪,初時的儒家思想實在太過開放了,哪怕是同一流派之中,也有著激烈的碰撞。

思索了半晌,方攸還是說道:“不論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都乃儒家先賢提出了的理論。”

“如果人性本善,施仁政自然有望大同;就算人性本惡,也可以透過後天教化,而改變人之性情。”

李礪卻是冷笑著說道:“天下之大,黔首無數,又有多少人能夠得到教化,而擁有崇高的品質?”

方攸聞言卻是一窒,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正如李礪所言那般,依照如今的狀況,想要教化萬民幾乎毫無可能。

不能將全民素質都提升到一種高度,不能將一種思想深入人心,想要人盡本分,確實有些不太現實。

不能實現這些,大同社會也就只是一個笑話。

李礪再次說道:“百姓都有從眾心理,有些人可能似懂非懂,意志並不堅定,聽到一些人蠱惑之後,當即隨波逐流。”

“也許他本無惡意,卻也會在不經意間做下惡事,若不加以控制,這種下意識的從眾心理,終究會釀成大錯。”

臺下陳旭聽到這裡,卻是暗暗點頭。

教育普及程度,百姓整體素質,哪怕在後世都沒有完全解決。

在後世的華夏,很多人都大聲呼喊著自(和諧)由、民(和諧)主,可十幾億民眾素質參差不齊,貿然向一些其他國家盲目學習,無異於自掘墳墓。

當然,並非陳旭不嚮往這些,只能說大勢所趨,時候未到,言之過早。

至於李礪所說的百姓盲從心理,陳旭更是深有體會。

後世有些新聞上面公佈了一些訊息,在某些人的刻意引導下,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都會炒作得沸沸揚揚,挑動百姓情緒。

真要有些理智的人,仔細思索一下,就會覺得這種炒作十分幼稚。

前世的陳旭也喜歡看網絡小說,當一本書被一萬個人追捧的時候,哪怕這本書真的不值一提,也會被說的神乎其神。

縱然去觀看的時候,也會帶著一種朝聖心理。

當一本書被十個人批判的時候,哪怕很多人根本沒看過這本書,也會在後面跟風謾罵。

而且這些人,縱然後面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也會帶著有色眼鏡,抱著挑刺的心理前來閱讀。

如此一來,再多閃光的地方,他們也都看不到了。

李礪看著沉默不語的方攸,一直板著的臉上也露出了笑容。

他繼續說道:“人有本性,雖然相近,卻有差距。擁有獨一無二的人格,也正是人存在的真諦。“

“可一國之中民眾無數,許多人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思想與見解,也許對待某一件事情,也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人格的迥異,也就會使得矛盾不斷,若只想以教化平息矛盾,豈不十分可笑?”

陳旭聽到這裡,卻是暗暗點頭,每個人思索問題的方式都不一樣。

比如後世看小說的時候,就好像是同一本書,有些人看得如痴如醉,認為這部小說乃驚世神作。

然而,還有些人看了卻不屑一顧,認為是垃圾中的戰鬥機。

事實上,不同年齡段,不同閱歷,不同知識層面的人,看相同一本小說,給出的評價卻是截然不同。

哪怕是相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段看同一本書,感覺也會不一樣。

故此,你認為好的不見得真好,你認為差的也不見得真差。

一個理性的人,遇到這種事情以後只是會心一笑,不會因為自己覺得不好,就去肆無忌憚地批判。

也不會看到自己好的小說,就一定要把這種好強加在別人身上,讓所有人都覺得好。

然而,現實世界中,理性的人畢竟乃是少數。

李礪神色一肅,繼續說道:“面對人性本惡,面對百姓們的盲從心理,面對迥然各異的人格,如果聽之任之,終究只會釀成大禍。”

臺下眾人聽到這裡,亦是鴉雀無聲。

今日能夠進入稷下酒肆的人,都是長安的精英人士,他們自然有著自己的思想,以及判斷能力。

雖說李礪的言論有些激烈,卻也直指人心,直指本質。

換成以前,很多遵崇儒家的士子聽見這番言論,定然會勃然大怒,而後與進行唇槍舌戰。

可是關中這麼多年,思想碰撞已經初見成效,關中士子的包容心理,也變得更為廣闊。

故此,哪怕李礪的言論有些尖銳,他們仍舊能夠理解。

李礪環顧眾人,而後昂首挺胸,大聲喝道:“人有惡念,有慾望,性格有差距,只會導致秩序的混亂。”

“妄圖教化萬民,在如今這種狀況下,無異於痴人說夢。”

“正如孟子所言: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對於天下百姓而言,律法即是規矩。”

“以律法約束,因惡念、慾望犯法者依法處置,有了這層外在約束,有了律法作為底線,縱然人性迥異,他們卻也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如此一來,就能約束百姓的行為,使得天下更有秩序。”

“更何況,如今正逢亂世,諸侯並起,虎視天下。亂世用重典,若一味講究什麼仁義,不過是自掘墳墓罷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方攸聞言臉色大變,喝道:“就連秦王曾經都說過,百姓如水,君王如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若一味實行酷政,豈不讓天下寒心!”

不曾想,李礪聞言卻是大笑起來,繼而不屑的說道:“推廣律法,規範百姓並不代表就是酷政,反而會給百姓創造一個良好、有秩序的生活環境。”

“對於百姓而言,有房住,有飯吃,生活安定,沒有盜匪,這就是最大的幸福。”

說到這裡,李礪停頓了一下,繼而說道:“當然,推行仁政、輕徭薄賦這些事情,自然也應該實行。”

“只不過卻要等待天下統一之後,才能實行這些政策。”

李礪在論戰臺上慷慨陳詞,不停闡述著律法的重要性,臺下許多士人亦是聽得如痴如醉。

甚至於,就連方攸都沒有辦法出言反駁。

畢竟,儒家雖然昌盛,法家卻一直存在,無論是哪個朝代,都有法律的規範。

李礪所言都是有理有據,而且引經據典,言語之間通俗易懂,臺下眾人喝彩之聲不斷。

李礪吐沫橫飛,從治國、改革,一直說到百姓生活,甚至於想要用律法規範道德,各種各樣的言論,將法家思想展露無遺。

及至後來,李礪越說越肆無忌憚,居然開始引申其他。

“大漢之所以腐朽沒落,到了如此境地,就是因為君不君,臣不臣,士族、豪強勢大,而沒有強有力的律法進行約束。”

“竊以為,主公應當任酷吏、苛嚴政、重農商、收個稅、提拔寒門士子!”

李礪這麼一番話下來,卻使得滿堂皆驚,眾人看向李礪的眼光之中,也都帶上了駭然之色。

如此明目張膽要求打壓士族,而且是在大庭廣眾之下,提出這種言論,簡直是聞所未聞。

這個時候,就連陳旭以及司馬朗臉色都變了。

陳旭震驚,那是因為李礪的思想太過超前。

無論是提拔寒門士子,打破世家對於知識的壟斷,還是發展農商,徵收個人所得稅,都是他正在緩緩實行的政策。

只不過出於對世家大族,以及傳統貴族勢力的忌憚,陳旭的所作所為,都是在潛移默化之下慢慢影響罷了。

司馬朗出身大族,司馬氏更是傳承數百年的望族,聽見李礪的言論之後,自然是臉色陰沉。

哪怕他修養再高,脾氣再好,終究還是一個大族子弟。

他雖然支援陳旭提拔寒門,卻並不代表他願意看到陳旭打壓士族,這是階級之間的矛盾,根本無法調和。

長安乃是一國之都,稷下酒肆之內,自然聚集了許多出身大族的士子,他們聽見了李礪的話,亦是臉色大變。

還有不少人,眼中甚至閃爍著寒光。

反觀李礪,卻是恍若未聞,仍舊極力主張自己的思想,站在論戰臺上慷慨陳詞。

這個時候,哪怕是那些寒門士子,都沒有人再大聲喝彩,只是為李礪悄悄捏了一把汗。

陳旭將眾人表情盡收眼底,臉色也是微微陰沉,他沒想到李礪居然會在最後,說出這麼一番言論。(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