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少林壞小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九十七回 臘汁白膜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九十七回 臘汁白膜

除了好吃的燃面外,黃玉他們還發現了一個好吃的東西——臘汁白膜。臘汁肉在又稱為寒肉,出於秦晉豫三角地帶的韓國,秦滅韓後,製作工藝傳進長安。臘汁肉精選豬上等硬肋肉用陳年老湯文火燉制,除滷肉主料外,還加進三十多種名貴藥材,佐料考究,火攻到家,味馥氣馨,入口即化。白吉饃又叫起面,是用上好麵粉揉制後做成餅形,置炭火烘烤成的,出鍋的白吉饃形似鐵圈虎背菊花心,圖案像漢朝的瓦當,皮薄鬆脆,內心軟綿。臘汁肉、白吉饃合為一體,互為烘托,將各自滋味發揮到極致;饃香肉酥,回味無窮。色白如雪的白吉饃加上肥肉均勻的臘汁肉,讓很多人垂涎不已。

起初黃玉以為白吉饃因外表是白色而得名,其實起源於一個叫白吉的小鎮,做法與烙餅的程式相似,揉麵時要加適量的鹽和油,以增加酥脆的口感,在餅鐺裡初具形狀,然後挪至爐膛側立去烤,烤至外皮薄脆、內地綿軟就好。成功的白吉饃要做到“鐵圈虎背菊花心”,因為一般餅坯是餅狀,而白吉饃是碗狀,烙時碗底朝下,這樣,饃是白邊沒有火色,內側有火色線,形成一個規整的圓。再說臘汁肉,顧名思義,肉在滷之前先“臘”一下,用鹽漬,晾乾,泡水回軟,入鍋加種調料,有說加三十幾種的。如此下來,肥肉不膩,入口自爛但用筷子夾起不散,能香飄幾里地呢。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外地人首次聽說肉夾饃,都認為是病句,這是與古漢語有關,肉夾饃,其實是\"肉夾於饃\"。另有一種說法是,“肉夾饃”正確的叫法應為饃夾肉,但人們最初為突出臘汁肉味香色濃,故把肉放在了前邊,把饃放在了後邊,久而久之相沿成習,“肉夾饃”的稱法約定成俗在民間流傳開來。

說臘汁肉夾饃首先要說夾臘汁肉的饃,夾臘汁肉的饃叫“白吉饃”,白吉饃也就是發麵燒餅。但它與一般的燒餅做工不同,第一,面要好。第二,和的面比一般的燒餅面要軟。第三,烙餅的的方法稍有不同。一般的燒餅面坯為餅狀,而白吉饃的面坯為碗狀,烙饃時碗狀面坯的碗底朝下進行烙制,這樣烙出的饃的火色非常漂亮。烙制好的白吉饃直徑約110mm,饃的邊緣有大約15mm毫無火色的白邊,白邊內側有一線若隱若現約3mm火色線,火色線形成一個很周整的圓,圓圈內有火色自然形成的圖案,很漂亮。出鍋的白吉饃不但表皮焦香酥脆,饃瓤綿軟可口,饃的外型搭眼一看,其形制,圖案就象一個漢朝的瓦當。白吉饃上不帶火色的地方不帶一點雜色,潔白如玉。白吉饃帶火色的地方,火色深度恰倒好處,色如褐翡。總之一句話—“特色得很”!臘汁肉白吉饃,具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油香四溢\",\"饃酥肉香\",風味獨特,中華一絕,饃中之王,耐嚼耐飢的美稱,名揚古今中外。還加進三十多種名貴藥材,佐料考究,火攻到家,味馥氣馨,入口即化;食者有“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渣滿含油,不用牙咬肉自爛,食後餘香久不散”的美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