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文道祖師爺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七十四章 傳道於宇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百七十四章 傳道於宇國

韓孤離擔憂的不止是他的年齡。

還有他退隱多年,早已不問世事,他擔憂自己在宇國的威望早已下降,不復當初。

雖然他也支援無為而治,但他畢竟多年不出山。

而今一出山便推行許多大,臣百姓反對的國政,他擔心力不從心。

而殷明的回答卻讓他打消了這份擔心。

殷明身為文道祖師,在八國內的聲望自不用多言。

他肯親自傳道,那是宇國百姓之福,相信宇國百姓感激來不及,斷然不會拒絕甚至違抗。

再加上得靈越皇支援,他相信在宇國的傳道,定然會十分順暢。

於是,靈越皇當即邀請殷明於帝都講道。

殷明點頭答應了下來,但也告訴靈越皇,一切道有自身順道之勢,不可違逆,不可阻攔。

靈越皇明白他的意思,當即稱是。

十日之後,殷明便於帝都之中最大的一個廣場中擺壇講道,前來聽講之人數之不盡。

整個帝都可謂十室九空。

靈越皇既然支援無為而治,那殷明自是要傳下道家道統。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

“有為之為廢無功,無為之為成遂無窮。”

......

“無為,既是不妄為,不包含人為在其中。”

“無為而治,亦可稱之為柔弱不爭。”

“柔弱者,生機也,以弱勝強,方能傳續不歇。”

“生而為人,謙下,守雌不爭,致虛守靜,方可尋到本真。”

......

道家的籠統概念,殷明並未做多餘的闡述。

因為在他看來,道,本身就是一種虛無所在,道家稱之為天地萬物的根源,天地萬物均由道生。

與一眾百姓講解其中真道,只怕只會讓這些百姓更加迷惑。

所謂由淺入深,殷明此刻與百姓們所講的,乃是道家修身養性的基本原則。

只有懂得了這些基本原則,再去探尋“道”,才會有根基可以秉持。

如果讓這些百姓在毫無根基可立的情況下去沉思“道”,只會適得其反。

對“道”的沉思能夠刺激人們對萬物本身的理性思考。

而這種理性思考又是一種精神境界,並不能完全體現在實質的物體之上。

所以殷明所言,只能由微入宏,以此來推動百姓們繼續往下思考。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任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

......

殷明結合道家,將仁義禮智信也帶著闡述了一遍。

而後,一張玉蠶紙出現在殷明的身前。

殷明手提硃筆,開始奮筆疾書。

鮮紅大字不斷從筆下冒出,一個一個烙印在玉蠶紙之上。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

“其本術以虛無為本,因循為用。”

“無以執,無常行,故能究萬物之情。”

......

“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

“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

“故曰,聖人不朽,時變是守。”

“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群臣並至,使多明也。”

.......

殷明將道家做了一個籠統的概念評述。

亦如佛家一般,要想百姓能夠領悟其中深意,非得要先行讓他們對其道有一個大概的概念。

玉蠶紙上紫光現,一時穿雲世人間。

當殷明落筆之時,玉蠶紙直竄入虛空,散發出無比耀眼的紫色光輝。

城中無論百姓,士兵,商賈,朝臣,亦或者是靈越皇,韓孤離,祝明飛等人,均是抬眼而望。

此刻所有人的臉上均是浮現出一股敬畏之色,怔怔看著那玉蠶紙,心中閃過一個又一個大道文字。

百姓們仔細感悟著這些大道文字,均是靜謐。

而靈越皇,凌望魚,韓孤離感受著這些大道文字,心中卻是盪漾起異樣的感覺。

便好似見到了一片嶄新的天地,其中一切事物在他們心中都顯得異常陌生。

他們不斷去探索,不斷去追尋,臉上滿是沉迷之色。

楊子銘與祝明飛兩人雖也在感悟心中閃現的大道文字,但卻並未如他們一般著迷。

祝明飛看著楊子銘道,“看來,你我皆不在此道之中。”

道乃是萬物之根本。

可道家與儒家不同。

儒家務實,一切都以所見,所聞,所為為基準。

楊子銘自跟隨殷明以來,向來以儒家之道嚴律己身,所以他的道,並非道家的道。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而祝明飛更是不同,他性格本就高冷,而且灑脫。

對於世間萬物,他或許很難做到得道而歸。

可是他心中也清楚,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道。

只是道家的道,並不適合他。

楊子銘聞言也是點頭。

如果說佛道還曾讓他們產生過一些震撼,那麼道家的道就比佛家的道更容易接受了。

所以他們並未對此感受到震撼。

楊子銘倒也罷了,他本就是儒生,所以對道家的道很是理解,這點不奇怪。

祝明飛性格高冷,一向是眼高於頂,對於這等類似儒道但卻又不是儒道的道,自是不在意。

可不在意並不代表二人不會意。

他們仔細體悟心中大道文字,只覺心神漸漸空明,而後遁入一種空淨的狀態之中。

城中只有一人未曾感悟玉蠶紙上的大道文字。

那就是白彥。

白彥望著虛空中炫目不已的玉蠶紙,臉上滿是微笑。

他很少微笑,他的笑一般而言會很冷。

可此刻,他的笑卻如春風拂面一把,給人一種晨光熹微的感覺。

這是一種欣慰的笑。

因為他執著許多年的文道,終於為世人所接受,為世人所感悟。

這對他而言,無疑是一種莫大的鼓勵。

雖然他不曾傳道於天下,可是他知道,只要他繼續堅持與執著。

總有一天,他會找尋到自己的道,而後傳道於天下,在歷史上留下屬於他的濃墨一筆。

-- 上拉載入下一章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