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重生時空門最新章節列表 > 第79章 多了兩款全新的處理器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79章 多了兩款全新的處理器

“這正是我接下來要說的,歷史上CORTEX系列晶片分為CORTEX-A、CORTEX-R和CORTEX-M三種型別。其中CORTEX-A完全繼承了ARM系列,主打的是手機、數字電視和機頂盒等移動小型移動終端。其餘的兩種一個主打程式CPU,一個主打微工控,但你知不知道CORTEX-R和CORTEX-M在功能上是重複的?”

李怡炫驚訝道:是嗎,居然有這種事。那你給我說說,他們怎麼重複了?

“這麼說吧,Cortex-R系列處理器與Cortex-M和Cortex-A系列處理器都不相同。但在實際使用當中,原來該使用Cortex-M系列處理器的領域,人們反而更喜歡使用Cortex-R來代替Cortex-M,這是因為Cortex-R系列處理器提供的性能比Cortex-M列提供的效能要高得多,而Cortex-A系列專用於具有複雜軟體作業系統(需使用虛擬內存管理)的面向用戶的應用。”

李怡炫:Cortex-R在效能上雖然高於Cortex-M,但Cortex-M勝在可靠啊,像數控機床系統、行車電腦、大型電子醫療裝置、航空電子設備、工業控制系統,不正好是它應用範圍嗎?

“哈~哈~哈~”對方笑了起來,說道:“這個幾個地方的確是Cortex-M範圍,但是在實際上,人們不會把Cortex-M用在這些地方。”

李怡炫:不用Cortex-M難道用Cortex-R?

“錯了,而是兩者都不會用,你仔細看看,數控機床的高階數控系統、行車電腦、大型電子醫療裝置、航空電子設備這些東西,他們都有個什麼特點?這些地方不但要求CPU擁有很高性能,還要求CPU擁有極高的可靠性和穩定性。Cortex-M和Cortex-R能滿足需求嗎?”

這麼一說,李怡炫覺得還是真是如此,Cortex-M勝在效能可靠,Cortex-R勝在效能卓越,因此Cortex-R系列處理很多時候都用在人們平常使用的數字化家用電器和使用環境不苛刻的一般性工業電子設備上,而Cortex-A更多用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慧電視、高性能遊戲機、顯示器、機頂盒等移動終端領域,至於Cortex-M,他還沒看出用在哪個地方。

那你說,高階數控系統、航空電子、行車電腦、大型電子醫療裝置等這些重型工業應用領域,都是採用的那種CPU?

“SPARC,實際上Cortex-M就是走得SPARC路線,只不過Cortex-M沒有SPARC的擴充套件功能,SPARC系列處理器是工控晶片的首選,但SUN被甲骨文收購後,就完全轉向了軟體領域,SPARC系列處理器就不在繼續研發了,因此後來人們在選用工控CPU的時候,首選選擇的是歐洲意法半導體公司的STM系列晶片,它使用的核心都是ARM核心。因此根據這個歷史原因,我就對你的Cortex-G和Cortex-M處理器做了很大的修改。

我把這兩種CPU合二為一,專門針對數字化家用電器和一般性的低端工業性電子設備上,而至於高階的工控領域,我就使用了歐洲意法半導體公司的路線,只不過核心換成了MIPS修改版的,然後新增了一些SPARC的成功設計經驗。

至於後面多出來的兩種CPU,是我送你的,一種專門針對高性能伺服器和超級計算機的,一種針對是桌面個人電腦。”

聽對方一說,李怡炫趕緊把裝晶片的盒子拿了過來,找到了那兩種CPU,然後結合圖紙一看,發現還真是。

兩種處理器都是使用的同一種核心,但結果卻完全不相同,第一種針對的是高性能伺服器和超級計算機,他的結構與SPARC系列處理器非常的相似,在CPU內部增加了拓展功能,並採用與SPARC相同的多核心、多執行緒、多“簇”技術,只不過沒有SPARC搞得那麼變態,在效能和成本上做了很好的兼顧,使得整塊CPU一下子變得非常高階起來,整塊晶片採用了單元化設計,因此在這款CPU上可以做進一步的開發,擴充套件成一個全新的高階CPU系列,可以更好的滿足大型工作站、伺服器以及超級計算機的需求。

而另一種CPU,則不同了,它針對是PC、筆記本、一體機這樣的桌面電腦,因此它在結構上反而與DEC公司開發的Alpha有很多的相似,可李怡炫覺得這款CPU與21世紀INTEL公司開發的高階CPU酷睿-i7更像幾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Alpha雖然是桌面系統的王者,但DEC公司在設計的時候,太過於追求Alpha的高性能,從而忽略了使用者的經濟承受能力,因此Alpha只支撐了僅僅10年,就從市場上銷聲匿跡,但Alpha並沒有就此終結,它以另外一種方式活了下來,而且還活得非常的滋潤。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處,美國的康柏公司收購了DEC,2000年以後HP又收購了康柏,HP收購康柏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終結了Alpha系列處理器,雖然又以十億美元的天價把Alpha賣給了當時正如日中天的INTEL公司。

INTEL公司就是在Alpha基礎上開發出了後來大名鼎鼎的酷睿-i7系列處理器,後來的像什麼i5、i3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只不過INTEL充分需取了Alpha的教訓,沒有一味追求高性能,而做了效能和成本之間的兼顧。

由於INTEL公司的輝煌成就都構建在X86的基礎之上,轉向RISC對它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但RISC的優勢不言自明,於是INTEL公司開始了艱難的轉型之路。

從X86跨越到RISC,擺在INTEL公司面前最大的障礙無疑是如何實現兩者之間的兼容性問題,這不光設計到硬體還設計軟體,也就是說必須要有微軟的全力配合才行,INTEL費了很大的勁才最終說服了微軟。

最開始INTEL並沒有直接從X86跳到RISC上,而是從RISC吸取養分對X86進行改良,但隨著技術的深入,指令體系的根本差異成為了X86與RISC之間的壁壘,如何解決這個難度,INTEL做了很多的嘗試,但都最終失敗。

這個時候HP宣佈終結Alpha讓INTEL看到了一絲曙光,經過長時間的對Alpha研究,INTEL發現Alpha結構能夠很好的幫助INTEL很好的解決CISC與RISC之間矛盾,於是花費天價從HP手中買來Alpha技術,並在Alpha和X86的基礎上提出了全新的PARROT構架。

PARROT構架與Alpha的80/20法則構架非常的類似,都是以一種縱向維度的雙核理念。簡單的說就是把20%的常用指令定義為“主核”,採用RISC結構,佔了CPU很大的一部分,剩下80%不常用到的指令定義為“次核”,繼續以X86為核心,但它只佔CPU很小的一部分,然後把這兩者給串聯起來,既保證了RISC的高性能,又解決了X86的兼容性問題。

這是一種混合構架處理器,它就是酷睿系列的前身。

第一代PARROT構架處理器INTEL並沒有處理好“主核”與“次核”直接的平衡,而且BUG也不少,因此市場反應很差,而還遭到了客戶大量的退貨。

但INTEL並沒有就此放棄,經過多年的實踐摸索,最終採用並聯、並行雲計算的方式才最終解決了“主核”與“次核”之間的平衡問題。

對方交給李怡炫的這款桌面處理器顯然就是按照INTEL的PARROT思路來的,同時CPU的“次核”對INTEL和AMD的X86“核心”具有很高的兼容性,而且完全是達到了無縫相容,至於李怡炫最關心的效能和成本方面,對方也做得非常好。

“謝謝,我很滿意。以後我的晶片設計都會交給你來合作。”說完這句話後李怡炫下線了。

新出來的兩款處理器,一款李怡炫把他命名為Xeon,中文名稱至強,它將作為高階企業級服務器、大型工作站和超級計算機的CPU;另一款取名叫CORE,中文名稱酷睿。

由於CORE完全相容了X86,所以如果想要將CORE推出市場,就必須得向INTEL公司購買X86的基礎專利,這將是一場艱苦談判,李怡炫又要大出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