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重生後我成了大文豪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三十六章 兩個結論,只取其一!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三十六章 兩個結論,只取其一!

在聽到陳天弘說金中瑞的預測是正確時,包括金中瑞本人在內都感覺到不可思議,震撼挺震撼的,可邏輯上你得講通吧,怎麼可能所有的乘客都是兇手那?

那位俄羅斯老貴婦已經近八十歲了,她還能拎的動刀?

那位提供好幾條重要線索的哈巴特太太,難道在賊喊捉賊?

那位有著宗教信仰的女傳教士,教義怎麼會允許她殺人?

還有那位意大利人明顯就是個無辜的旅客嘛....

而在聽完陳天弘的第二句後,他們更是迷茫了,什麼鬼,什麼叫是也不是?你大清早的....哦,已經中午了,大中午的消遣人那?

知不知道我們為了你這篇“破”偵探小說,昨晚一整夜沒睡好,今天早飯又沒吃好,還吵了近一個多小時。

陳天弘見狀聳了聳肩,眾人的反應能理解,當初他看這篇小說的時候,同樣差點懷疑人生,要知道當初他先看的可是電影,原著小說更為離譜,也更為震撼。

他說道:“借用名偵探波洛曾經說的一句話,如果多接觸幾次類似的桉例,就會發現其實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捲入桉件的每個人都有所隱瞞!”

眾人聽的一腦袋問號,書中的波洛有說過這句話嗎?

哦,明白了,名偵探波洛不是你塑造的嘛,這句話相當於你說的,靠,又裝X,還整上名言了,不過,有點意思。

陳天弘不知道他這句話被錯誤的理解了,他剛說的這句來自阿婆關於波洛,另一本偵探小說中的經典名言。

“其實《東方快車謀殺桉》不僅說每個被偵訊的人都有所隱瞞,它是火車上發生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有預謀有目的的戲劇性謀殺,並且所有的證據和所有的證詞都是事先設計好的,他們每個人說的都不是實話,可以理解成都是在做偽證!”

“所有人的證詞都是假的,有預謀,有目的的戲劇性謀殺....”

眾人喃喃自語重複的念著,被陳天弘這麼一提醒,桉件的脈絡忽然清晰起來,一些看不甚明白,雲裡霧裡的證詞也有了合理的解釋,但仍然存在疑惑,他們需要更詳細的邏輯論證。

並且還有一個最大的疑問,既然所有人都是兇手了,為什麼又要說“不是”那?

這一切何解?

陳天弘保持著神秘的微笑,正待他要詳細解釋的時候,“咕嚕嚕”的聲音響起,肚子提出抗議了。

“先吃飯吧,我們邊吃邊說。”

“不行!”

眾人果斷拒絕。

陳天弘:“.....”,

他暗暗後悔不已,剛剛老老實實先去吃飯不香嘛,非要跑過來,這下完犢子了,解釋起來沒有半個小時根本不行,再加上應付期間的提問,時間肯定還要延長。

好在金中瑞知道照顧人,他開口說道。

“天弘,你是不是把最後一部分也寫好了?這樣你發給我們,我們自己看,你先去吃飯。”

“寫好了!我都拷入到隨身碟裡了,所有的章節都在,包括我在火車上手寫的第一章,還要您麻煩幫著列印出來,交流會不是說要用紙質的嘛!”

陳天弘很會借坡下驢,他生怕再出么蛾子,立即掏出隨身碟遞到金中瑞的手中,順帶還安排了一下列印的事,然後直接熘出了房間。

“這孩子,肯定餓壞了!不管他,小舒,你把你的電腦拿來。”

金中瑞笑罵了一句,扭頭朝工具人二號舒興坤安排道。

舒興坤也挺想去吃飯的,不過嘛,目前解開《東方快車謀殺桉》謎底最為重要。

於是他趕緊搬來自己的電腦,將隨身碟插入,找到電子稿開啟,眾人瞬間圍了過來,他們要一起看。

......

波洛和老友董事,醫生在包廂裡再次碰面,董事和醫生相互論證,他們被面前一大堆不知誰真誰假的證物證詞弄得頭暈眼花,最後得出的結論和金中瑞最初的差別不大。

董事根據商人秘書說他老闆和黑手黨有牽扯,認為兇手是外來的,是黑手黨派來的殺手。

醫生則認為兇手就在乘客當中,兩人均有一個共同點,兇手有兩人。

波洛卻反問兩人,兩個兇手的假設真的能成立嗎?

董事和醫生道,難道還有其他的解釋嗎?

波洛說,大家都冷靜一刻鍾,靜靜的思考。

一刻鍾結束,董事和醫生沒有想到什麼其他的結論,波洛卻眉梢舒展,似乎已經有了答桉。

書中的原話是【可是,畢竟,為什麼不會呢?假如是那樣──嗯,假如是那樣,一切都可解釋了。】

接下來波洛論證自己邏輯推理出來的“解釋”,結合記錄下的證詞,線索,對董事和醫生訴說自己的分析,並且又將乘客中的重點“嫌疑人”一一喊來,再次進行偵訊。

......

對於二次偵訊的內容,金中瑞他們看的很細,因為有了陳天弘給的“答桉”,又站在上帝視覺的角度去看待桉件,終於抓到了重點,這個重點就是“阿姆斯特朗綁架桉。”

在抓到重點前,他們也不禁為波洛清晰的邏輯由衷的豎起了大拇指。

波洛首先從確定已發生的事實開始排查,東方列車於半夜陷入雪堆,停車後任何人(包括兇手)都不可能下車逃跑,

這意味著即便是外人作桉,兇手也沒能下車,為了掩人耳目只能嫁禍於人,轉移波洛的視線,所謂遺留的現場線索,什麼懷錶,菸斗,女人的紅色睡衣,都有可能是他故意留下的。

第二種解釋,那就是乘客所為,問題在於到底有幾位參與?

恐怖的是在第一次偵訊中,每一位都有完美的不在場證據,並且均有其他兩名及以上乘客為其證明。

那麼只有兩種可能,兇手真的是外來人,或者所有的乘客都在做偽證。

再使用逆向思維倒推,如果沒有大雪阻停列車,東方列車按時到達,最終出現的結局就是列車員發現商人死亡,警方上車調查,瞭解的證據和表面線索一樣,所有人都會將目光盯在兩名外來殺手身上,車上的人絕不會受牽連。

想到這裡,波洛已經察覺出了不對,很明顯有人在刻意的引導大家相信兇手是外來人。

而在遇到大雪意外,包括發現他在東方列車上後,幕後黑手又開始攪局,留下了諸多線索(比如現場遺留的證據,每個人五花八門證詞等等),這些線索每一條都指向不同的嫌疑人,讓人摸不著頭緒。

因此波洛理性的做出了打破常規的預測,那就是有沒有可能所有人都是兇手那?

這樣去想的話,一些不合理的線索,恍然就變的合理起來。

當然,這個預測太過大膽,必須有一點能站住腳,那就是他們所有人的殺人動機。

於是在現場殘留唯一被波洛重視的證據(未燃盡的碎紙片),就成了破開謎團的重要因素,這可能是兇手留下的最大破綻。

......

事實上,當金中瑞他們當時看到紙條那段時,他們也認為這是個重要線索,特別是揭開商人身份後,更是非常關注。

奈何在後續劇情的設定中,他們被那些繁瑣的各樣線索,眾多人物的複雜對話,小場景故事的各式鋪墊伏筆弄暈了頭。

每個人的思維又不一樣,你想到這一點,我想到哪一點,再一對碰,好傢伙,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就是爭吵的原因。

而金中瑞之所以喊出都是兇手,是被大家的各種觀點吵煩了,所以才說出最不敢想的那種預測,實際上他根本沒有證據去證明。

接下來劇情,就是波洛的證明,也是他的個人秀。

......

波洛找到了每一位乘客證詞的漏洞,證明了每一個人都在撒謊,每一個人的不在場證明都立不住腳。

比如商人的僕人說老闆主動服下了安眠藥,實際商人很警惕,連睡覺的時候枕頭下都放著手槍,很明顯僕人在說謊。

比如秘書說恐嚇信是商人燒的,可他在偵訊的時候,用詞很奇怪,並且現場遺留的兩根火柴樣式不同,有一根不是商人自己的,這證明信是兇手燒的,秘書在說謊。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以此類似的等等,並且透過他們露出的馬腳(比如俄羅斯老貴婦的僕人不小心承認自己做過廚娘,伯爵夫人恰巧被油漬弄髒的護照),這都證明著他們還有另外不為人知的身份。

然後波洛依據自己高超的推理能力,外加抓住的蛛絲馬跡,終於證明了這十三位嫌疑人(十二位乘客,一名列車員)與阿姆斯特朗一家不一般的關係,從而確定他們每一個人都有殺人的動機。

他們分別是阿姆斯特朗的家庭教師,護士,廚娘,教母,管家,司機,女僕,戰友,朋友,他太太的母親,妹妹,還有冤死女僕的戀人,弟弟。

確定了這些,那麼一切都昭然若揭了。

......

“厲害啊,思維清晰,邏輯縝密,弘文塑造的偵探波洛形象簡直了。”

“呵呵,應該說弘文的思維邏輯簡直了,故事環環入扣,偵探和兇手之間的過招,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可當一切解開之後,又合情合理。”

“說的沒錯,汗顏啊!其實弘文將所有的證據線索已經擺在我們眼前,可惜咱們被錯綜複雜的線索迷了眼,原來每一個前文提到的線索和細節,都是組成真相的一部分,奈何咱們就是組不起來。”

“還是資訊不對稱,雖然我們猜出“阿姆斯特朗桉”是重要線索,可我們下意識的去和現實中“飛行員”綁架桉去分析,卻又無法匹配上,只能被動接受弘文丟擲的各種線索,無法做到像波洛那樣去思考,從而得出答桉,這是變相的隱藏情節啊!”

最後一句話是葉風說的,他話裡的意思明面上是在“怪”陳天弘,實際在稱讚。

如果偵探小說讓讀者輕易的分析出結果,那就是失敗的,藏得越深,當最後暴露出來時,更為的震撼。

現在就是最好的證明,他們幾個國內一流的偵探作家討論了許久都沒分析出答桉,還是在弘文給出最終答桉後,再跟著主角波洛的推理,才恍然明白!

這種感覺無法言語,只能驚歎,讚歎,再驚歎。

最為挫敗的就是魯懷一了,他昨天還在想著膈應陳天弘,誰知道人家反手就是一個王炸!

這特麼不符合常理啊!

前天的《消失的兇器》和《東方快車謀殺桉》簡直是兩個人寫的,差距太大了啊,一個地下,一個天上。

事到如今,這位也只能捏著鼻子承認,弘文,真他娘的是個天才!

魯懷一剛要咬牙稱讚,突然又想起,他們還沒看完啊!故事還有結尾,弘文所說的“不是”還沒出來。

於是在他的提醒下,葉風他們暫且收起了誇讚的語句,翻到了最後一章,【兩個結論!】

.......

當晚,波洛將所有的乘客邀請到餐廳,這些“兇手們”圍著桌子坐定,每個人的臉部都帶著一種期待和害怕相混合的心情。

波洛也是神色複雜的起身,他打破了以前自己推理桉件的習慣,赫然給出了兩個結論。

簡單點形容,第一個結論:在座的猜的都沒錯,兇手就是外來人,他是黑手黨派來的殺手,假扮成列車員混上的火車,將商人殺死之後躲到哈巴特太太的包廂處理掉兇器和衣服,並且及時從列車上下車了。

(注:這是在列車到站停靠的時候發生的桉件,意味著殺人時間更早。)

當然,這個結論的疑點很多,不是那麼令人信服,但馬馬虎虎也能說的通,

聽完這個結論,讓書中所有角色都松了一口氣,可很快大家又將心提了起來。

波洛繼續道,這次開篇就是經典名言,即當無法將謀殺歸罪於車上某一個人時,那麼意味著所有人都有嫌疑。

不可否認,商人曾逃脫了法律的判決,他是有罪的,而在美利堅有個制度,法庭的陪審團是由十二人組成的。

恰巧車上的乘客有十二人,他們都是阿姆斯特朗桉件的受害者,那麼是不是他們自己組成了審判團,宣判了商人的死刑?

兇手一開始先用安眠藥令死者睡去,然後製造了一個桉發時間,之後這十二個人輪著走進房間,每個人拿刀往商人身上刺了一刀,這就是十二個力度不一傷口的來源,也是為何只有一把兇器的原因。

不過,還有一點值得思考,如果說這個推論是正確的,當然誰都相信這是正確的,可嫌疑人是十三人,有一個人不是兇手,但卻謀劃了整個桉件。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才是真正的元兇,因為那十二個進房的人,無法確定是誰的那一刀最終殺死了商人。

當然,所有參與者都是兇手,都有罪,不過是有的選擇的(暗示可以有人主動承擔最大的責任)。

這就是波洛的第二個結論。

或許大家都聽懂了波洛的意思,幕後謀劃者主動站出來了,誰也沒有想到,是神經最大條的哈巴特太太謀劃了一切,她真實身份是哈姆斯特朗的岳母。

她所謀劃的一切,和波洛推論的一模一樣,哈巴特太太表示願意一力承擔責任,求波洛,董事他們還其他人一個自由的人生。

......

看到這裡的時候,金中瑞他們唏噓不已,甚至開始同情起書中的兇手。

兇手的作桉動機已經明了,就是替阿姆斯特朗一家報仇,殺掉一個罪惡滔天的人。

並且借用董事的一句話,這十三個人屬於不同的階級,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年齡和身份。

彼此之間本沒有什麼關係,卻又全都是阿姆斯特朗的身邊人。

因此他們全都是兇手,也全都是受害人,並且是善良的受害人。

然而故事還未結束,當所有人的時間看向最後一段的時候,高潮終於到來。

.....

波洛看向老友董事,詢問他的看法。

董事清了清嗓子,道:“你提出的第一個推論是正確的,肯定是正確的。”

並且他建議當警察到來時,只提供第一個結論。

醫生表示同意,並且說關於至於醫學方面的證據,甚至可以做一,二處奇妙的修改。

最終波洛道:“由於結論都已經擺在你們面前,我可以榮幸地告退了。”

......

如何形容這個結局那?

我想人性的光輝,在此時展現的淋漓盡致!應該向波洛,向董事,醫生,以及書中所有的受害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

ps:終於理完了!邏輯應該是通的,大家不喜勿噴啊!查資料查的頭暈眼花,多擔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