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三國:認賊作父,我比呂布還猛最新章節列表 > 第177章荊州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77章荊州

建安六年前幾個月過去之後,天下的局勢,似乎是越來越明朗了。

並立的三雄之外,其他的勢力,都紛紛的開始了自己的選擇。

荊州的劉表和益州的劉璋依舊保持了沉默,在荊州,士族大部分是反對和劉備結盟的,哪怕劉備是名義上的節制徐荊揚三州的左將軍,可是劉備這幾年在揚州和徐州推行的政策,早就不是什麼秘密了。

四處有屯田兵,這就不用說了,退役下來的那些士卒組成的武裝工作隊,可謂是將教育和武力,都深入到了鄉一級--在劉備治下,一個縣,多的是三四十支武工隊,少的也有二三十支,這些人分散下去,一個鄉駐紮一支,就可以將官府的政策什麼的,讓所有人都知道。

這麼一來,那些殘餘的士族,豪強,日子就很不好過了。

他們的田地,沒法找到人來租種,那些流氓們現在都有官府發的田地,誰還沒事去種他們的那種租子很重的田地?

更何況就算能找到人種地,收益也不高--徐州和揚州地面上,連年豐收,官倉裡的糧米多得要溢位來,老百姓手裡也都有足夠吃好幾年的糧食,為了避免黴變浪費,都開始拿糧食餵豬,平時沒事都可以在集市上買點肉吃了。

糧食連年豐收,價格自然就上不去,雖然官府規定了糧食的價格,不會太高也不會太低,免得穀賤傷農,可是種田,的確已經不是什麼賺錢的事兒了。

要知道那些大地主賺錢,都是靠囤積糧食--糧食平時價格是固定的,只有荒年之類的時候,才是大地主和大糧食商人發財的時候,所謂囤積居奇,糧食價格高,老百姓吃不起,才能夠趁機低價從自耕農手裡收購田地,逐步的擴大自己的資產。

古代的財富就是這麼逐漸集中的,財富就是土地,土地就是財富。

而現在,官府手裡有糧食,就算是荒年,他們也可以平價大量地放出糧食,避免市面上糧價猛漲,這樣一來,士族和豪強們想要兼併土地,別說很難兼併,就算兼併了,也沒什麼用。

土地攢不了財富的話,他們搶那麼多幹什麼?

還好就是現在徐州和揚州商業發達,市面流通也快,那些大士族和豪強們,做做生意,開開酒樓飯莊,或者是透過運輸將各地的特產送去其他地方,倒也比普通百姓有些賺頭。

對於這種商業行為,劉備治下倒是不會限制,反而是大力的鼓勵,劉備麾下重臣糜竺和糜芳本來就是商人出身,在他們的帶領之下,劉備治下可謂是公私合營,很多戰略級的物資是只能官商來做的,然而其他那些糧食布匹農具什麼的,都是分出去給其他商人做了,而且不加限制,只收一筆不高的稅,現在還在劉備治下的那些士族們,糜家、陳家、顧家、陸家、張家、朱家、喬家這些說得上字號的家族,都逐漸的開始進入商業方面了,收入頗豐,不比佔據大片田地的收穫差。

所以實際上,士族們最不滿的,還不是因為沒法佔田賺錢--畢竟糧食產量高,大家都活得下去的話,日子也不會那麼亂,誰都想好好過日子,士族也不例外。

可是劉備父子現在選官的做法卻讓其他地方的士族有些無法忍受--徵辟察舉這些他們也都在做,可是地方上的察舉、士子的自薦都是並行的,不管是地方官察舉上來的,還是各地士子自薦上來的,都會進入各地的招賢館,經過考核之後,再會安排合適的位置,而且也不會一上來就得居高位,需要在基層鍛鍊一番才行--為此這兩年內,劉備麾下的那些重臣文官們,都在基層輪流去執政了一兩個月,有的管一縣,有的管一郡……

同時招賢館也並不是只考核文才,文才、武略與雜學,都是要考的,你可以選擇某一項,也可以全部都選擇,文才只考治政,不考文章詩詞,武略則分為個人武力和軍略,雜學就多了,不管是醫學、工匠還是鐵匠這些所謂的奇技淫巧,只要有一技之長的,就可能當官。

當然,一開始都是從基層做起,然後根據考核逐步提升官位。

進招賢館的考核,只是初步的,將來你在各個位置上,也會有考核,歲末一考,在本縣就可以考核了,三年一小考,就是在郡一級考核,六年一大考,就要直接去劉備的左將軍府或者是將來的朝廷了。

這樣的做法,毫無疑問杜絕了庸才上進的道路,卻從根本上,嚴重的傷害到了士族們在官場上的利益!

察舉可是掌握在各地士族手中最大的權力,透過察舉,他們可以將自己親近的人不斷的舉薦上去,雖然有考核,可是這樣的考核,大多數也是透過自己人考

核的,輕而易舉就可以形成權力樞紐,連線起一個又一個大勢力,袁家牛逼不就因為他們門生故舊遍佈天下嗎?這些被袁家舉薦上去的人,當了官之後當然要幫著袁家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雖然和之前的”世官制”比起來,察舉制可謂是進步了不少,畢竟以前官職都是世襲的,從先秦以來便是如此,察舉至少增加了流通,不像以前這麼僵硬--從某種情況來說,後面的九品中正,就是重複了世官制的做法,上品無寒門,你出身決定你做什麼官職,是一種落後制度的復辟罷了。

現在察舉制和更先進的考核制度比起來,就顯得又落後不少了。

儘管王易並沒有激進到現在就進行科舉制度--科舉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沒有文化的廣泛推廣,科舉制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可是加上一層考核,以及新晉官員都從基層做起,年年考核成就的做法之後,要真正的選拔出人才,就更容易多了。

荊州的士族們,對這種做法,堪稱是深惡痛絕,蔡家、蒯家、馬家、黃家、向家、龐家……這些大的家族,紛紛都表達了自己反對的態度,荊州對劉備的態度,整個就變得對立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