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海上長城最新章節列表 > 295 五月鏖戰之緬甸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295 五月鏖戰之緬甸

緬甸的戰局並沒有因為李廣的出現有太大的改變。(/吞噬小說網 www.tsxsw.com)

二月中旬,華軍應英國人的要求,進入緬甸參戰,出動三個軍九個師共計十萬華軍。其中杜聿明將軍帶領的第五軍是華軍唯一的一個機械化軍,堪稱華軍最為精銳的部隊。

三月中下旬,第五軍之第200師在戴安瀾將軍的帶領下和日軍在同古死戰十二日,重創日軍第五十五師團。當時緬甸戰場上分為三條戰線,東線和中線有華軍負責,而西線有英軍擔綱。但是西線的英軍不告而退,造成200師側翼暴漏,不得不撤退。

四月中旬,英軍被困在西線的仁安羌,名將孫立人帶領新三十八師解圍,救出七千英軍。華軍的側翼也再次暴漏,精心準備的平滿納會戰再次流產。

四月三十日,有華軍擔綱的東線,被日軍連續突破。重兵防守的臘戍,竟然被日軍一擊而得。華軍後路被斷,軍心渙散,大勢已去。

蘇青帶了兩千五百多海抗軍戰士,駐守在密**。雖然事前得到了李廣的面授機宜。但是李廣卻不知道,日軍是從哪條道路進攻密**的,也不知道華軍是從哪條道路撤退到密**的。

而密**的地形複雜,即使有詳細的地圖,也很難確定日軍進攻路線和華軍的撤退路線。蘇青研究了很久,這才最終做出決定---兩千多部隊必須分垨三處。

密**位於緬甸的西北,距離仰光一千兩百公里。位於伊洛瓦底江的西岸。這條伊洛瓦底江是緬甸的主要河流,由北向南川流不息。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從伊洛瓦底江東岸進攻密**的話,有一座大橋是日軍的必經之路。本來炸燬大橋是最省事也最節省兵力的做法,但是如果華軍沿著伊洛瓦底江東岸撤退,這座橋也是華軍的退路。因此炸不得,蘇青不得已把唯一一個精銳野戰連安排到此處佈防。

而密**的機場位於城南,而往南的一個咽喉要道卻是距離密**近三十公裡。因此蘇青佈置了兩個精銳的山地連防守此處。

最佔用兵力的,不是大橋,也不是南端的隘口,而是南北數十公裡的伊洛瓦底江。緬甸的五月剛剛進入雨季,但是緬甸南北的氣候差距極大,在緬甸北部山區,和中國的雲南貴州氣候相似,此時的雨量並不大,伊洛瓦底江的上游水量並不充沛,很多地方都可以涉水而過。

要防守這長達四十公裡的江面,蘇青的兵力根本就不夠。不得已蘇青只好把叢林營分出了兩個連,撒到了伊洛瓦底江的東側,準備小部隊作戰,用以遲滯日軍的進攻。

在密**,蘇青的手頭留了四個步兵連一個裝甲連和混成炮兵連作為出擊的主力。高炮連和戰機小隊則死守機場。

五月七日,蘇青派出的叢林連最先和日軍先頭部隊開戰,搞清楚了鬼子是從東面進攻。但是華軍的撤退部隊仍然聯絡不上,後來才知道,杜聿明帶領的第五軍主力,電臺進水,無法使用。

在這一天的戰鬥中,叢林連雖然兵力不如日軍,但是戰損比佔了極大優勢。專業訓練的叢林部隊,在緬甸的山林中作戰,佔據了極大優勢。在叢林作戰中,海抗軍的衝鋒槍比起日軍的三八步槍優勢明顯,而配置到班排級別的摩托羅拉對講機在叢林作戰中優勢更加明顯。優勢不僅僅是體現的武器裝備方面,視叢林如家的叢林連戰士們穿林越溪如同閒庭散步,日軍在這一天中被擊斃超過兩百人。而叢林連戰士傷亡不超過五十。

叢林連作戰雖然積極,但是畢竟兵力不足,擋不住日軍進攻的腳步。日軍的先頭部隊是一個搜尋聯隊,加上一個坦克小隊,一個速射炮中隊,一個野炮中隊,合計近兩千人。

而且在日軍中,搜尋聯隊算是精銳部隊,戰鬥力不弱。就是這個搜尋聯隊,正面擊敗華軍一個師佔領了臘戍。能被日軍派出來,穿行數百公裡,來截斷華軍數萬主力的退路,戰鬥力可想而知。日軍派出了兩三個中隊的步兵死纏住兩個叢林連,主力仍然強行穿插,直奔伊洛瓦底江。

五月七日夜間,日軍先頭部隊主力到達伊洛瓦底江東岸。鬼子沒有進攻海抗軍把手的大橋,而是選了一處水淺的河段,強渡伊洛瓦底江。

經過一夜苦戰,海抗軍一個山地連傷亡殆盡,總算扛到了清晨。援兵到達後,激戰兩個小時,這才打退日軍的進攻。

五月八日,日軍的先頭部隊繼續佯攻。而位於日軍後方的兩個叢林連被日軍後續的一個步兵大隊,一千餘人圍追堵截,陷入苦戰。

五月九日。日軍一個步兵聯隊,加上搜尋聯隊,以及附屬的裝甲,炮兵,工兵,輜重部隊,合計六千人開始分兩路強渡伊洛瓦底江。

而此時杜聿明的部隊距離密**還有八十公里。緬甸的道路崎嶇,加上下雨,道路泥濘。需要兩天時間才能趕到。

五月九日夜晚,日軍出動十二輛九七式坦克,十二輛九五式輕型坦克,在偏僻之處,炮火掩護下,強渡伊洛瓦底江。

等海抗軍的裝甲部隊和戰防炮部隊趕到,雙方發生激戰。此戰海抗軍六輛坦克全部被摧毀。裝甲連損失慘重。在損失一個連的兵力之後,海抗軍總算頂住了日軍的進攻。

不過這只是一路日軍的進攻部隊,另一路由日軍的搜尋聯隊為主力,強渡伊洛瓦底江成功。

在五月十日清晨,蘇青在炸掉了伊洛瓦底江大橋之後,全軍退守密**。而杜聿明的部隊還沒有到達海抗軍在南方隘口設定的陣地。也就是說,還在三十公裡之外。

五月十日,海抗軍的戰機小隊,冒雨起飛,參戰。而日軍同樣出動了大批的戰機,空戰慘烈。在這一天的戰鬥中,海抗軍的混成炮連發揮了極大作用。日軍在密**城下,六千餘人如同波浪一般的進攻被遏制,一日一夜未能拓展一步。

五月十一日,清晨。杜聿明的第五軍先頭部隊一個團趕到密**。密**的防禦力量得到了加強。在這一天中,雙方都拼死進攻或者拼死防禦。海抗軍幸虧火力充足,炮彈比日軍儲備要多得多,即便如此也幾乎打光了所有炮彈,這才堪堪頂住日軍的進攻。這一天如果說優勢的話,也只是體現在火力方面。兵力仍然處於捉襟見肘的地步。

五月十一日夜晚,日軍已經多次突入城內。密**多處出現巷戰。

五月十二日,杜聿明第五軍,一個整師趕到。華軍展開**。日軍被迫撤退。

五月十三日,日軍主力撤往伊洛瓦底江東岸,留下搜尋聯隊斷後。被蘇青加上華軍新二十二師全殲於伊洛瓦底江岸邊。

隨著華軍主力的全部到達,日軍一個師團和華軍一個軍的兵力開始隔岸對峙。雙方都需要休整,戰場或許會平靜幾天。

這就是蘇青發回來的戰報。

蘇青的報告雖然簡單,如同流水賬一般,但是李廣可以從字裡行間看出其中的艱險。

此戰之後,海抗軍在華軍內名聲開始傳揚。兩個營消滅日軍超過兩千五百人,其中有近半都是日軍最為精銳的搜尋聯隊。而且還保住了華軍精銳的後路,這種戰功的確足夠耀眼。

在日軍中,海抗軍的名聲主要是體現在海軍方面,但是經過此戰,在日本陸軍內部也開始重視起海抗軍來。根據此戰日軍的指揮官平井大佐的總結,海抗軍的火力配備極其強大。而炮火密度之高,令所有參戰的日軍官兵為之膽寒。更令日軍恐懼的是,在叢林作戰中,日軍引以為自豪的單兵武器運用水平,竟然完敗於這支兵力不多的海抗軍。

後來,因為蘇青竟然和委員長是親戚關係。蘇青的盛名更是遠播。

沒有十天,委員長的封賞就下來了。蘇青竟然成為一名華軍少將。

而勝利的背後是,海抗軍也損失慘重。兩千人的山地營和叢林營傷亡達到六成,其中陣亡超過六百人。李廣在欣慰海抗軍的陸軍逐步成熟,戰鬥力已經可以和日軍精銳對抗的同時,也唏噓不已。這一戰的損失實在太慘重了,兩千五百人,戰後僅僅有一千人還能站在戰場上。

十二架戰機,僅僅剩餘了四架。坦克連所有坦克全部報廢。

僅僅看這些數字,李廣就能想象,蘇青這一仗打的是多麼艱苦。

海抗軍勇士的鮮血沒有白流,華軍唯一的一支機械化軍不僅保住了主要兵力,而且還保住了大多數重型裝備。

這裡面就有華軍火力最為強悍的一個炮團,十二門150德制榴彈炮。

像這樣的榴彈炮對於華軍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海抗軍曾經給國內送過幾門150MM榴彈炮,但是卻沒有德制的150榴彈炮先進。海軍的艦炮口徑一般都大,但是對於陸軍來說150MM榴彈炮或者加農炮就是戰略性武器。

在整個抗日戰爭的歷史上,華軍總共只得到過美國的軍事援助三十六門155MM榴彈炮。

李廣曾經疑惑,自己為華軍添置的武器和彈藥不少,但是華軍對日作戰好像和歷史上差不多,彷彿是李廣提供的武器彈藥沒有起到作用。

但是真實的情況是,日軍現在的武器裝備配置比歷史上的四二年要強大不少。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日軍大量的裝備了九七式坦克,和九七改式坦克。

因為李廣的存在,使得華軍的反坦克炮和反坦克槍大量配置,鬼子已經摒棄了三四噸重量的豆式坦克。現在的鬼子輕型坦克是重量七噸的九五式輕型坦克,而主力坦克是十六七噸重量的九七式或者九七改坦克。而且這款坦克的正面裝甲不再是歷史上的二十五毫米,而是五十毫米。

這樣的厚度,已經使得李廣提供的反坦克槍失去了作用,即使反坦克炮(二戰前的)距離稍微遠一點也難以擊穿。

世界的變化已經太大。日軍在歷史上是因為在太平洋戰爭前,以及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沒有遇到對手,所以坦克沒有什麼發展。

即便是日軍最先進的九七式坦克,相對於美軍來說都是薄皮大餡的鐵棺材。但是由於華軍大量的使用了反坦克炮和反坦克槍,所以日軍的坦克也在改進。雖然還沒有出現質的提升,但是這款坦克的防護力已經達到一個相當高的水準。

不管發生了什麼變化,日軍越是裝備重型武器多,資源消耗就越大,日本的經濟崩盤就會越快。

在瞭解了更多的日軍裝備之後,李廣更加重視潛艇的運用方向,那就是全力把潛艇投入到對日軍後勤補給的作戰中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