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海上長城最新章節列表 > 404 “送禮”威克島之局勢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404 “送禮”威克島之局勢

十月下旬至十一月初。www.tsxsw.com非洲戰場上,盟軍將領蒙哥馬利對陣軸心國將領隆美爾,取得了一場勝利,被英國宣揚為阿拉曼大捷。不過根據戰報看,盟軍的勝利實際上算不得多麼輝煌,能否徹底擊敗軸心國部隊還需要觀察。

11月8日至11月10美國英國加拿大盟軍登陸法屬北非,與維西法**隊進行了算不得激烈的交火。腦子混亂的法軍根本不知為何而戰,在“面子”的支撐下和盟軍稀裡糊塗的打了一仗。

雙方合計三十餘萬兵力,兩軍陣亡總數還不到三千。戰爭強度不過如此。

最終維希法國武裝總司令達爾朗下令放棄抵抗,盟軍與十一月十一日佔領卡薩布蘭卡。

法國人的思維就是古怪,至少李廣是分析不出原因的。達爾朗都已經下令放棄抵抗了,可是法國海軍竟然沒有加入盟軍,據說是法國海軍因為兩年前英國皇家海軍對法國海軍的弩炮行動,到此時還是心中憤憤不平。

結果,法國本來在北非的艦隊跑回了法國本土的軍港土倫港。

常理考慮,既然回了土倫,法國已經投降德國,那麼這只艦隊怕是要投降德國了。但是,人家法國人很特別,也不投降德國。最後在德軍大兵壓境之下,自沉戰艦。

一百多艘戰艦很悲哀的沉入大海。曾經世界第四的法國海軍就此消失。

--------

這兩場戰役,再次增加了李廣的緊迫感。尤其是盟軍佔領卡薩布蘭卡,使得李廣腦海中冒出了一個歷史名詞-卡薩布蘭卡會議。

對於二戰的歷史瞭解實在太少,在這幾年的時間裡,李廣一再梳理自己所知的歷史進程,但是卻沒有任何關於卡薩布蘭卡會議的記憶。而當他在盟軍的戰報中得知這個地名,腦海中卻突然翻出了卡薩布蘭卡會議的一點點零星記憶。是的,就是在四三年的年初,英美兩國首腦召開了卡薩布蘭卡會議。

記憶這個東西實在是太過於奇怪,如果沒有盟軍的戰報,李廣一定想不起這個歷史名詞。

卡薩布蘭卡會議李廣記憶最深的一點是--丘吉爾和羅斯福在這次會議上明確提出了:要求軸心國無條件投降。至於其他細節,李廣卻再也難以從腦海中搜尋。

此時卡薩布蘭卡會議尚未召開,但照眼前的趨勢,歷史的慣性好像仍然無法逆轉。思索良久,李廣得出一個不能確認的結論:盟國敢於在卡薩布蘭卡會議提出要求軸心國無條件投降。間接說明,英美兩國仍然是先歐洲後亞洲的思路。

而從蔣委員長那裡反饋的訊息也使得李廣心中再起憂慮。

蔣委員長強烈要求英國和華軍合作反攻緬甸。現在國內僅僅依靠美國的飛機運輸有限的物資,對於處於經濟困境的華軍來說,仍然是杯水車薪。更重要的是,這種空運,根本無法轉運華軍急缺的重裝備。而英國對於反攻緬甸,現在是一點都不上心,百般推諉。

海抗軍對於蔣委員長的建議自然是絕對支援。把日軍趕出緬甸,不僅有利於中國的抗戰事業,也有利於海唐國的移民國策。

李廣向蔣委員長承諾,一旦英軍和華軍協商一致,海抗軍將會無任何附加條件登陸緬甸,從日軍背部出擊,切斷日軍後路。至於具體的登陸地點,海抗軍參謀部還在多方收集情報,還在謀劃當中。

雖說無附加條件,雙方還是談妥了一項協議。四二年下半年,尤其是年底,蔣委員長發起了“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宣傳,把大批的學生青年送到印度,交給美軍訓練。

這些青年學生,對於中國來說,重要性自不待言。以中國當下的教育水平,這些中學(有部分大學和小學)以上文化水平的青年,在戰後的經濟建設中毫無疑問是國家的中堅。而現在,國家民族危亡之際,青年學生大批的走上戰場。

對於這樣一批極具潛力的學生兵,海抗軍毫無疑問是非常想吸納的。但是,以蘇青在緬甸的運作,或許能挖個幾百人,再多肯定是引起矛盾的。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為此,袁總理專門跑了一趟重-慶,和蔣委員長進行了一次交流。最終達成協議,海抗軍可以在這批學生兵中挑選五千人。條件是海抗軍在盟軍反攻緬甸時要服從華軍指揮,出兵數量不得少於五萬。

學生可比農民難說服的。海抗軍雖然已經打出了聲威,但是要這些青年學生們全部加入海唐國國籍,明顯的有難度。即便是海唐國承認雙重國籍,不少學生也心存疑慮。

所以,海抗軍答應,戰後任憑這些人自由來去。

五萬訓練有素的軍隊參戰,換取五千學生兵,而且戰後還自由來去,絕對划算。委員長的賬目算的很清。

作為海抗軍來說,只是技術兵種嚴重匱乏,急切的需要這樣的學生兵。不過即便是委員長不答應這些條件,海抗軍出兵緬甸也責無旁貸。這是為炎黃子孫而戰,並不僅僅是為了海唐。

經過蘇青的篩選,海抗軍在年底前就得到了五千學生兵。要知道,海抗軍現在選潛艇兵,海軍,飛行員,裝甲兵,炮兵,工兵,現在都有了相當完善的招兵要求。

這可解決了海抗軍一個極大的困境。要知道,海抗軍現在各個技術兵種仍然缺人,尤其是空軍飛行員,現在是嚴重的青黃不接。海抗軍在四二年年初大約有三百多飛行員,但是到了四二年年底,包括學員和菜鳥也不過五百飛行員。

將來,加賀號航母修復,李廣甚至找不到足夠的人手,當然更找不到合格的士兵。讓戰艦等人員,這種怪現象估計只有海唐國會出現吧。

這五千學生兵,足足能挑出了五百名適合做飛行員的新兵。三百多潛艇兵。其他各個技術兵種也都得到了補充。

等這些人員都派上用場,海抗軍的實力必將更上一層樓。

------------

在四二年下半年,世界範圍內最關鍵的幾場大戰,除了海抗軍在錫蘭取得了完勝,其他的戰役還在血腥的進行。蘇德戰場上,列寧格勒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都打的殘酷無比。中部太平洋戰場美軍和日軍在瓜島和新幾內亞打的也相當艱難。

中部太平洋戰局的擴大,對於中國和海唐國的整體戰略有利。

而發生在非洲的兩場戰役只說明一件事情:盟軍在非洲和中東戰場上已經取得了優勢。但是這樣的態勢,對於中國和海唐國來說是不是有利,非常值得商榷。

要知道,自從太平洋戰爭爆發,海唐國的外交和軍事行動都在為了一個目標而努力--扭轉美國的先歐洲後亞洲的戰略。

而中部太平洋的戰爭規模擴大,也說明海唐國的努力有了成效。但是,盟軍在非洲取得阿拉曼大捷和盟軍的北非登陸說明美國仍然在繼續“先歐洲後亞洲”的戰略。至於英國對反攻緬甸的不熱心,更加說明一點,英國仍然在堅持先歐洲後亞洲的戰略。

要知道,在北非登陸行動中,美英兩國動用了十多艘航母,九艘戰列艦,九艘重巡洋艦以及六百餘艘其他艦船。雖然航母大多是護航航母和輕型航母,正規航母只有那麼兩三艘。但仍然不可否認,這是一支巨大的力量。相比之下,太平洋戰區的美國海軍力量就弱了不少。

美國的工業產能已經展現了威力,但是相對於世界戰局來說,物資和兵力仍然不夠。分給大西洋戰場的多一些,太平洋戰場就會少一些。

而這正是李廣所要逆轉的戰略。

現在的形勢,就是海唐國和英國在角力,海唐想把美國的戰略向太平洋戰場拉,而英軍想把美國的戰略方向繼續留在大西洋。

絕不能眼看著,英國或者說大西洋戰場分走美國的大量軍事資源。別看這些資源落不到海唐國手中,只要能傾斜向太平洋戰場,就是對海唐國最大的利好。

因此,李廣必須再次加把力氣,迫使美國不得不再次加大對太平洋戰區的人力物力的投入。

而且這個加力的時間點,必須在卡薩布蘭卡會議召開前。直覺中,李廣認定:美英兩國首腦的這次會議,絕對會繼續鞏固其“先歐洲後亞洲的戰略”共識。

不過,李廣真不知道卡薩布蘭卡會議的具體召開時間。而這種有關美英兩國最高級別官員安全的訊息,以海抗軍的能力還很難搞到。

所以,李廣只能抓緊時間。(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本站)訂閱,打賞,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