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山溝中的軍閥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七三章 老毛子是來報仇的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七三章 老毛子是來報仇的

“老毛子,怎麼樣了?”

“怎麼樣?還不是老樣子。一天到晚就猛攻。好在空軍和炮兵壓制了蘇聯空軍和炮兵,不然即使守下來也不好受。”

自從蘇軍再次與中國復興軍交火以來,中蘇兩軍在中蘇遠東交界處的戰事呈現一種膠著狀態。

遠東蘇軍雖有上百萬人,但真正裝備有中蘇遠東衝突後,新研發出來裝備的部隊只有四成左右的樣子,而這些裝備在質量和數量上都無法形成優勢。也正是因為這樣遠東蘇軍空有龐大的的兵力數量,但卻一直遭到持有高質量、高數量優勢裝備的中國復興軍的壓制。

而與遠東蘇軍對峙的中國復興軍也因為自身屬兩個不足,只能堅守和適度反擊,大規模反擊必須等到支援部隊到來。

面對遲遲不能攻破中國復興軍的防線,遠東蘇軍也急了。

遠東蘇軍這次是來報仇的。

既然要報仇肯定要和仇人當面打一架。

可是現在呢?

充其量算是在仇人家的窗外敲玻璃,偶爾和仇人還隔著窗戶吐/口/水。

這對報仇的人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此時的遠東蘇軍就是這種心態。

遠東蘇軍剛來的時候那個氣勢洶洶呀,頗有一副不拿下誓不罷休的態勢。

可是打下來,他們才發現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熟悉,完全就是一年前,戰爭的回憶錄。

蘇軍的拉格—5(五)f戰鬥機,拉格—5(五)fn戰鬥機,米格—7(七)戰鬥機等新戰鬥機還是不能和中國復興軍空軍目前普遍裝備的fzd—8(八)戰鬥機爭奪制空權,再加上噴氣式戰鬥機和預警機的大規模投入使用,蘇軍想要獲得制空權的難度可不是一般大。

蘇軍以t—34(三四)坦克,is—2(二)坦克的底盤改裝出的自行火炮、坦克殲擊車遭到了中國新式坦克殲擊車的狙擊。

對於後世二戰期間蘇聯的坦克海,李斌不可謂不印象深刻。

為了對付蘇聯的坦克海,李斌要求坦克研發部門專門設計一種外形低矮,裝備大口徑反坦克炮,能夠在短時間內速射的坦克殲擊車。

對於李斌的要求,坦克研發部門表示最大的難題在於主炮的高射速。

在當時的條件下,西聯軍只有中小口徑速射炮裝備有自動裝彈機。適合大口徑火炮使用的自動裝彈機根本沒有研製出來。而想要讓新式坦克殲擊車擁有高射速,沒有自動裝彈機是不可能的。

於是坦克研發部門不得不和火炮研發部門合作,研製一種大口徑火炮使用的自動裝彈機。

幾經努力,這種自動裝彈機終於在一九三九年研制成功。在解決了部分問題後,被裝在了新型坦克殲擊車上進行實際測試。測試的結果還是比較讓軍方滿意的。於是大規模的訂單下來了。由於這種坦克殲擊車就是為了對付蘇聯坦克海的,因此生產出來的新式坦克殲擊車大多都被運到了東北。

新式坦克殲擊車研製出來後,李斌前去觀看,看到這坦克的李斌笑了,李斌知道蘇聯坦克這次有苦頭吃了。

因為李斌看到的是後世瑞典的s坦克。

瑞典strv103(一零三)系列坦克簡稱為s坦克,是瑞典陸軍兵器局在後世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打破傳統設計的一種無炮塔型主戰坦克,固定式安裝的火炮依靠車體的旋轉和俯仰進行瞄準和射擊。

瑞典研製這款坦克的初衷就是對付蘇聯的坦克海。

在後世,二戰結束至蘇聯解體前的這段時間裡,蘇聯的坦克部隊無論是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要遠超西方國家的坦克部隊。

為了對付蘇聯的坦克部隊,西方各國是絞盡腦汁,想盡辦法。可是西方國家發現要想在不使用核武器的條件下,抵擋蘇軍坦克部隊的進攻那基本上不可能。

可核武器能輕易使用嗎?

於是西方國家也不得不硬著頭皮上。瑞典研製的strv103(一零三)系列坦克就是這樣的回應。

strv103(一零三)系列坦克是十分符合瑞典實際情況的坦克。其裝備的一百零五毫米口徑、六十二倍徑主炮在使用脫殼穿甲彈的情況下能夠對蘇聯坦克造成致命傷害。

現在中國提前將這款坦克拿出來了,相信到時候老毛子的表情一定很精彩。

這款坦克被中國命名為ztj—40(四零)坦克殲擊車。

該車和後世的瑞典strv103(一零三)系列坦克的不同在於其裝備了紅外線裝備,主炮為滑膛炮而非線膛炮,輔助武器也換成了中國制式的六毫米機槍,其他的根本沒什麼變化。

裝備了紅外線裝備ztj—40(四零)坦克殲擊車能夠比後世的瑞典strv103(一零三)系列坦克更強的夜戰能力。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裝備滑膛炮是為了更好地發揮,未來研製出來的,翼穩脫殼穿甲彈的威力。

中蘇再次開戰初期,一部分ztj—40(四零)坦克殲擊車就在黑龍江一線佈防。

當道正式交火了ztj—40(四零)坦克殲擊車很快讓蘇軍坦克知道了什麼叫做彈雨。

讓我們來看看一個老兵的回憶錄。

“民國二十九年(西曆一九四零年),我加入了中國復興軍,成為了一名裝甲兵。由於我的身材比較矮小,我被配屬到新成立的反坦克獨/立營。該反坦克獨/立營裝備的是新研製出來ztj—40(四零)坦克殲擊車。起初我對這款坦克殲擊車並不喜歡,我還是想要駕駛三二式坦克。可在隨後的日子裡我發現,反坦克獨/立營有三二式坦克都不具備的優勢——高射速。每分鐘高達十至十五發的射速是三二式坦克並不具備的。民國三十年(西曆一九四一年),我所在的部隊被調到了東北前線,擔負起阻擋蘇軍有可能進攻的重任。民國三十一年(西曆一九四二年),蘇軍真的發動了進攻。當蘇軍坦克出現在我眼中時,我被嚇到了。在我眼前是漫無邊際的坦克想我衝來,我竭力想要制止自己的驚慌,可是我發現這是徒勞的。好在車長經驗老道,大聲呵斥著我們,這才讓我們冷靜下來。隨後我們充分利用了ztj—40(四零)坦克殲擊車的高射速,讓一輛輛蘇聯坦克成為了火球。我們不知道我們到底擊毀了多少蘇聯坦克,我只知道平常儲備的二十五發穿甲彈全部打完了,臨時換載的十發穿甲彈也打完了。當然了,我們也被蘇軍坦克發射的炮彈擊中過,可我們每次都幸運的活了下來。後來我們才知道我們是多麼的幸運,我的部分戰友們所在的ztj—40(四零)坦克殲擊車被蘇軍的一百五十二毫米口徑炮彈擊中,當即隨車一起化為零件狀態。也不知怎麼回事,蘇軍的後續部隊並沒有到來。這讓我們都輸了口氣。這是我第一次戰鬥經歷,至今無法讓我忘懷。”

其實中蘇再次開戰的初期,蘇軍的突襲的確發揮了出其不意的效果,部分蘇軍甚至進入了中國東北。這位老兵的第一次戰鬥就是和他們在國內開始的。好在他們被消滅了,處於宣傳需要,新政/府選擇了隱瞞。

蘇軍的突襲的確讓中國方面震驚,但很快中國方面採取了反制措施。

早已準備就緒的噴氣式攻擊機緊急起飛,朝著突入中國境內的蘇軍飛去。他們的任務是阻止蘇軍的進一步入侵。可飛到一半就接到命令,要求他們立刻對蘇軍後續部隊進行打擊,如果可能一定要將浮橋全部炸斷。

如果讓後世的人看到這款中國自主研發的噴氣式攻擊機肯定要罵/娘了。

因為這款噴氣式攻擊機實際上就是後世蘇聯的su(蘇)—25(二五)攻擊機。

自從西聯成功研製出噴氣式戰鬥機後,噴氣式攻擊機的研製就被提上了日程。

和以前西聯的攻擊機一樣,新的噴氣式攻擊機必須具備對海對地打擊能力。

按理說,這點不難做到,畢竟以前的活塞式攻擊機都做到了的。但對已經決定以導彈為未來主要作戰武器的海軍來說,攻擊機還必須具備攜帶導彈,並引導導彈攻擊目標的能力。

這下輪到噴氣式攻擊機的研究人員犯難了。

在導彈出現前,攻擊機哪次不是飛到目標頭頂上扔炸彈,才把目標擊毀的。在這種情況下海空軍完全可以實現攻擊機的通用化。

可導彈出現後,攜帶導彈的飛機可以離得遠遠地發射導彈,隨後就可以施施然返回了。

這樣做可以說是極大地提高了作戰效率,減少了人員傷亡、裝備損失。唯一的問題就是作戰價格比較貴,關鍵是導彈貴呀。

考慮到海空軍作戰的不同和相似之處,噴氣式攻擊機的研究人員決定研製兩款攻擊機。

一款攻擊機還是像傳統的攻擊機那樣,具有良好的中低空/性/能,用於對地面目標進行打擊。另一款攻擊機攜帶反艦導彈,專門執行對海上目標的打擊任務。

前者就變成了李斌看到的後世蘇聯的su(蘇)—25(二五)攻擊機。後者變成了讓李斌淚流滿面的一款攻擊機。至於這後者到底是誰,暫時不表,請耐心等待。

前者被定位為戰術支援攻擊機,是為了打擊地面、海上的無防護或者輕防護目標而設計的。該機在誕生之初就明確了其是作為支援用飛機而存在的。至於制空權爭奪任務還是交給專業的戰鬥機吧。當然了,要是敵方的戰鬥機飛行員以為這是攻擊機就想來佔便宜的話,該機一定會讓他知道什麼叫做機不可貌相。

其實李斌也很疑惑,按理說這些研究人員拿出了這麼多後世的武器裝備,在攻擊機方面拿出的也應該是後世美國的a—10(十)2(此為羅馬字母的“二”)雷電攻擊機呀,怎麼會是後世蘇聯的su(蘇)—25(二五)蛙足攻擊機呢?

後來李斌才明白這是海軍陸戰隊的要求。海軍陸戰隊認為在地面火力支援中,固定翼飛機的速度決定了其能夠更快地到達戰場,為地面部隊提供支援。而海軍陸戰隊又沒有可以起飛固定翼飛機的專用航空母艦。於是海軍利用船舶研究院最新的研究成功,對已有的兩棲攻擊艦進行改裝。改裝後的兩棲攻擊艦能夠起降固定翼飛機。

於是新式噴氣式攻擊機必須具備上艦能力。

後世美國的a—10(十)雷電2攻擊機可是沒上艦呀,而後世蘇聯的su(蘇)—25(二五)蛙足攻擊機可是上了艦的。

在這種情況下,後世蘇聯的su(蘇)—25(二五)蛙足攻擊機最終出現了。

其實李斌不知道的是,後世美國的a—10(十)雷電攻擊機沒上艦和美國海軍航母的強大有十分大的關係。在擁有大量大噸位航母的情況下,讓a—10(十)雷電2攻擊機成為航母的艦載機完全就是浪費航母寶貴的載機量。再加上美國那數艘四萬噸級的兩棲攻擊艦所擁有的強大登陸能力,a—10(十)雷電2攻擊機上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最終a—10(十)雷電攻擊機成為了美國空軍唯一一種負責提供對地面部隊的密接支援任務的飛機。

中國方面將提前誕生的後世蘇聯su(蘇)—25(二五)蛙足攻擊機稱為fgj—10(十)攻擊機(空軍型),fgj—11(十一)攻擊機(海軍型)。

可能有的人就要問了,按照番號這飛機不是應該稱為八和九嗎?怎麼會是十和十一呢?

實際上這是因為中國/軍方認為該機是一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攻擊機。為了以示不同,才用了“十”和“十一”的番號。

空軍的fgj—10(十)攻擊機主要配屬給前線航空兵做地面支援使用。

海軍的fgj—11(十一)攻擊機主要配屬給海軍陸戰隊使用,而海軍陸戰隊則將其配屬在兩棲攻擊艦上。

儘管攻擊目標作了更改,但執行攻擊任務的fgj—10(十)攻擊機仍然圓滿完成了任務。

參與這次任務的每架fgj—10(十)攻擊機,攜帶了四具裝有六枚該型一百二十五毫米火箭彈的火箭發射巢,兩枚二百五十公斤級炸彈,兩枚高溫**。

飛到蘇軍渡河地點的fgj—10(十)攻擊機在火箭彈的有效射程內,發射了火箭彈,頓時將蘇軍打得人仰馬翻。稍後又用兩枚二百五十公斤級炸彈炸燬了蘇軍渡河用的浮橋。等到臨走了還不忘記將兩枚高溫**扔下,為後續攻擊機部隊點亮一盞明燈。

被打了這麼一下,進攻的蘇軍終於老實了很多,隨後陸陸續續退回了蘇聯境內。而中國復興軍也沒力氣追擊,只好眼巴巴地望著蘇軍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