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山溝中的軍閥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八八章 這次完了(八)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八八章 這次完了(八)

“首相閣下,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

“怎麼了?庫特?蔡茨勒總參謀長(注一),究竟是哪兒來的好消息?”赫斯笑著問道。

當年李斌訪問德國的時候,李斌就勸說阿道夫?希特勒趁著自己還有些威望,直接下臺吧,將首相的交給其他人。

阿道夫?希特勒思考再三,還是決定聽從李斌的建議。

這一時空德國並未戰敗,希特勒雖然當上了德國首相,但權力還是受到了制約,因此希特勒並沒有像後是那樣大權獨攬,其野心也受到了限制。而這種限制在希特勒身上就變現成一種冷靜。希特勒做什麼事情都會想清楚才去實施。

從希特勒的本心來說,他是不想放棄首相這個職位的。

首相啊!皇帝陛下之下的德國第一人。自己可是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首相的。現在要自己交出這個職位,希特勒心裡很不是滋味。

也難怪希特勒不想交,人是有貪慾的,只要嚐到權利的滋味,就會如同毒/品那樣讓人上癮不能自拔。

希特勒是享受到了權利的滋味,那滋味,那叫一個美妙。

可是希特勒也有自知之明,德國即將面臨一場比二十年前更重要的戰爭,德國輸不起,也不能輸。因此德國的首相必須是文武雙全那種型別的。

希特勒“文”只能算一般,“武”就十分平常了。希特勒一戰結束時還是下士軍銜,只比普通士兵稍好一點。

讓希特勒去指揮全德國的軍隊進行一場事關德國未來的戰爭,那就相當於讓一個身體強壯,但智力低下的成年人,去打超過至少三個同樣身體強壯,但智力很高的成年人。

不靠譜呀!

就算初期取得勝利,最終還是會失敗。

希特勒可承擔不起這個責任。

希特勒下臺前推薦魯道夫?赫斯為自己的接班人。

一般來說,德國的首相是透過選舉產生的。前任首相是不能推薦或者指認下一任首相的人選。但在這個戰爭即將爆發的當口,臨時更換一個對情況不瞭解的首相上臺,風險實在是太大。

於是魯道夫?赫斯順利成為了德國新的首相。

二戰開始後,德國/軍隊在西線所取得的勝利,完全就是在按照戰前的計劃執行。可是等到東線的蘇軍突然打過來了。德國的處境突然變得不妙起來。在付出了較大代價後,蘇軍的攻勢終於被遏制住。接下來,德國及其盟友開始反攻。

德國及其盟友的反攻並不是十分順利,德蘇雙方的戰鬥可以用寸土必爭來形容。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德軍最終還是靠著超過蘇軍的戰鬥力才艱難前進的。

德國對此既是驚訝又是擔憂。

戰前,德國對蘇聯的整體實力有過判斷。德國認為,蘇聯軍隊的單兵戰鬥力(僅指陸軍)要低於德軍,蘇聯軍隊的裝備也要落後於德軍。德蘇一旦交戰,蘇軍必定潰敗。

可真打起來了,德國才發現,蘇軍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弱。

蘇聯陸軍的武器裝備已經可以和德國陸軍裝備相媲美了。而且蘇聯陸軍武器裝備的數量和蘇聯陸軍的人數要比自己多很多。對德國陸軍來說,這可不是好事兒。

在武器裝備相差無幾的情況下,唯一能比拼的就是軍隊的數量和素質。

要說軍隊素質,德國還真的有得一比。一戰前,德國就擁有了一支至少是小學文化的軍隊。而那時候還沒有哪一個國家的軍隊素質能和德國比。二十多年過去了,現在的德國擁有的是一支至少是初中文化的軍隊。正因為有了如此高素質的軍隊,德國才能在擴軍的同時,保證軍隊的戰鬥力不至於降低。

但在人數上,德軍確實是少了點。

德國自身的人口本來就不多,就算一戰結束後,德國政/府鼓勵人口生育,誕生了許多嬰兒,但是德國的人口數量還是沒有上升多少。

反觀蘇聯,繼承了沙俄衣缽的蘇聯,擁有的人口數量超過一億,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之一(在只計算本土人口,不計算殖民地、海外領地人口數量的情況下)。

蘇聯是工業化國家,完全可以按照軍民比一比十的比例動員起超過一千萬人的軍隊。而且蘇聯完全可以將軍隊擴充的重心放到陸空軍中,因為蘇聯沒有海上壓力。

蘇聯海軍有四大艦隊,分別是北方艦隊,用於守衛北冰洋,特別是靠近北大西洋的一面;波羅的海艦隊,用於守衛波羅的海沿岸,主要是列寧格勒(後世的聖彼得堡);黑海艦隊,守護黑海沿岸,主要是克里米亞半島;太平洋艦隊,用於守護太平洋沿岸,主要是符拉迪沃斯託克,即被中國稱為海參崴的地方。

在當下的情況下,太平洋艦隊已經名存實亡,波羅的海艦隊連出港都困難,黑海艦隊還要配合黑海附近的友軍應付德國的進攻,唯一具有廣泛活動空間的北方艦隊,因為長期不受重視,已經淪為打醬油的角色了。

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只能擴充黑海艦隊和北方艦隊。

可黑海艦隊的活動範圍就那麼大,擴充多了等於於事無補。

北方艦隊即使擴充了,想要找德國海軍麻煩也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夠不夠。

要知道,自從德國成功佔領英倫三島以來,德國海軍主力就一直在北大西洋上晃悠。而且德國海軍的實力還在不斷增強,蘇聯的那支小海軍去找德國海軍麻煩,那和自尋死路沒什麼區別。

德國就不一樣了,德國現在是四線作戰。

東線,德國和蘇聯打得火熱;西線,德國還要謹防英美艦隊出現在英倫三島附近;東南線,德國還在幫助那不靠譜的盟友——義大利,欺負東南歐的小國;南線,德國更是被義大利分出去了一部分寶貴的兵力,與義大利在北非的軍隊一起,和英軍在北非死磕。

這樣一來,德國的兵力數量還真的不夠。德國有六千萬人,按照一比十的比例徵兵,德國有六百萬人的軍隊。可這六百萬人肯定不夠,就算深入挖潛,一千萬出頭就頂天了。

四線作戰的德國,那日子過得肯定不好。

在這四線中,德國最關心的是東線,因為德國將自己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到了這個方向。德國知道只有打敗蘇聯自己才能集中全力,與英美在大西洋爭鋒。

現在的德國是巴不得蘇聯的注意力放在其他地方。哪怕有什麼事情能夠吸引其注意力也好。

“中國人發來的電文,他們說:‘他們將會對遠東蘇軍進行大規模圍殲作戰,希望我們能夠配合。’”

“什麼?你確定你沒說錯?”赫斯很驚訝,這完全是瞌睡遇到枕頭呀!

“我已經再三確認了。而且中國人還說,除非蘇聯戰敗投降,否則他們不會停止與蘇聯的戰爭。”

“真的?”

“真得不能再真了。”

“好!好!好!”赫斯一口氣說了三個“好”。

赫斯心裡高興呀。之前中蘇在遠東地區大打出手,這在讓德國瞭解蘇聯實力的同時也瞭解到獲得了新生的中國的實力。

儘管中蘇在遠東地區大打出手的結果,德國自身的渠道瞭解的不多,但是中國方面提供的資訊讓德國方面知道了很多不為人知的事情。德國也因此做出了蘇軍戰鬥力低於己方的判斷。可誰知道,蘇聯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裡,居然硬生生地將自身軍隊的實力提高了這麼多,弄得德國吃虧不少。

德國和蘇聯交戰的第一時間,德國就曾發出外交電文,希望中國出兵蘇聯遠東地區,減輕德國的壓力。

可是中國方面的回應卻是,中國沒有站得住腳的理由來對蘇宣戰。

中國的回覆差點沒把德國氣死。

什麼叫做“沒有站得住腳的理由來對蘇宣戰?”

在德國看來,在關係到國家和民族未來的戰爭上,只要為了國家和民族那用什麼理由宣戰都可以。哪怕是中國的一隻老鼠被蘇聯的一隻貓吃掉了,都夠得上宣戰的理由了。

可偏偏中國人墨守成規,不主動宣戰。直到蘇聯主動再次挑起了與中國的戰事,中國才正式對蘇宣戰。

其實中國新政/府本身也想早日對蘇宣戰,直接和德國共同夾擊蘇聯,爭取早日滅了蘇聯。

可是中國新政/府卻受到了國內的限制。

自**戰爭以來,中國的對外戰爭可以說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可以說,“戰敗”、“割地”、“賠款”簡直就成為了中國對外戰爭的代名詞。國人對對外戰爭獲勝已經不抱希望。就算在民國二十五年全面抗戰爆發的時候,南京國民政/府也沒有正式對日宣戰,而是發表的自衛宣言。由此可以看出在對外正式宣戰上,國人的謹慎態度。

因此,新政/府也不敢貿然對外宣戰,否則還真的不知道鬧出什麼么蛾子來?

可老天爺開眼呀!日本和蘇聯居然同時對中國動手,這下子,新政/府總算找到了對外宣戰的理由(或者說藉口)了。在這種情況下,反對的人基本上都可以當漢/奸/論處了。

對日蘇同時宣戰後,中國在對待與日蘇戰爭的態度上涇渭分明,對蘇聯是往死裡打,對日本是稍微教訓一下就行了。

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國家利益的需要。

蘇聯對中國的威脅實在是太大了,從地圖上就可以看出,蘇聯可以從中蘇那長達數千公裡的邊境線上,隨時對中國發起突襲,中國也不可能做到全線佈防。而且繼承沙俄衣缽的蘇聯可是佔據著面積最廣的中國原有領土。不將這些領土拿回來,怎麼對得起整個國家和民族。

日本是一個島國,本身資源就貧乏。現在的日本看起來很強大,實際上那是虛的。日本如果不能獲得大量急需的資源,日本必將走向崩潰。而且目前日本主動招惹了美國,美國也將海軍主力放在日本人身上,日本和美國必將在太平洋上打得血流成河。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中國人可一直沒忘。能利用日本消耗一下美國的實力,也是不錯的選擇。

而且中國海軍未來的對手可並不僅指日本一家,還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在太平洋上有海上力量的國家。現在的中國海軍還是太弱小了,這時候出擊實在是得不償失呀。等到新式戰艦大量下水服役了,中國海軍才真正能夠馳騁於大洋之上。

注一:庫特?蔡茨勒大將在一九四二到一九四四年為德軍總參謀長。這一時空還是照常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