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山溝中的軍閥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四三章 堂堂正正擊敗之(四)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四三章 堂堂正正擊敗之(四)

“各機注意,各機注意。即將到達預定位置,各機開啟雷達、火控系統,所有導彈開始預熱;護航的戰鬥機前出,遇到日本艦載機直接攻擊。”在擔任指揮任務的fyj—4(四)預警機上,組長下達了攻擊準備命令。

“明白。”

“明白。”

“明白。”

“……”

一時間無線電靜默被打破。

這突然出現的無線電波直接讓負責無線電偵聽的日軍無線電員給嚇了一跳。在遠離己方艦隊一百五十公裡遠的地方突然出現大量的無線電波,對日本對支艦隊來說意味著什麼,他心裡很明白。因此他馬上向上級報告,上級則直接將這個情報交到了山口多聞手上。

山口多聞也是吃了一驚,但他首先想到的是這是支那人的潛艇在發現己方艦隊後,在向後方通風報信。於是山口多聞下令艦隊進入一級戰備狀態,艦載戰鬥機全部升上飛行甲板,準備隨時起飛攔截支那人可能出現的轟炸機群。

山口多聞壓根就沒往這是中國艦載機即將發動攻擊的前兆上面想。

也不能責怪山口多聞沒想到,這是由這時代各方面因素綜合影響下的結果。

在當下,各國攻擊距離最長的手段就是轟炸機。可轟炸機本身有速度慢,自衛能力差的缺點,讓轟炸機單獨對某個目標進行打擊是有風險的,特別是對那些有完善防空系統的國家來說更是如此。因此,轟炸機在出擊時必須有戰鬥機為其護航。

日本海軍曾進行過一次演習,讓一支由各型飛機組成的、數量達到三百架的機群(戰鬥機佔三分之一,其餘的是中型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同時去“攻擊”一個有大量各種口徑防空炮和戰鬥機的城市。結果是,這個城市雖然也“遭到重創”,但那三百架“敵機”,特別是轟炸機也“損失殆盡”。

也正是因為這次演習,日本著重加大了在防空方面的投入,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日本加大了中口徑防空炮的產量。日本早就從德國同行的口中得知了,德國八十八毫米高射炮在防空和反坦克方面的優異表現,日本本身的資源並不多,想要大量生產防空炮和反坦克炮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選擇其一。現在有一個既能增加防空力量又能增加反坦克力量的方法擺在面前,日本怎麼可能不知道怎麼做。

與此同時日本還加大了戰鬥機的產量,與其讓敵方的轟炸機來到自己的城市上空,將城市炸個稀巴爛,倒不如將這些敵機早早擊落,或迫使其胡亂扔彈後返航。

對支艦隊與海南島還有數百公裡的距離,就算是支那人想要空襲對支艦隊,山口多聞也是相信會發生在白天。

畢竟夜間的能見度實在是低了些,還更容易迷航。

無線電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軍用、民用領域。在軍用領域,無線電能夠有效、高速的傳遞信息,也能暴露自身的位置。

日本已經在其排水量達到一萬噸的戰艦上裝備了無線電測位裝置,只要在探測範圍內有無線電發出,就可以透過三角定位法找到無線電發出地。

日本對支艦隊已經透過三角定位法知道了無線電發出地在北面大約一百公裡五十處,山口多聞理所應當的認為艦隊早就被支那人的潛艇發現了。可支那人的潛艇為了安全不得不遠離艦隊發報。

什麼?你問為什麼是山口多聞認為是潛艇發現了艦隊?

因為山口多聞的艦隊走的是“之”字形的反潛航路,而不是直行航路。“之”字形的反潛航路雖說能夠儘可能保證在遭到潛艇攻擊時能夠及時調轉航向,但卻會造成航行距離的增加。如果有敵方潛艇在附近的話,敵方潛艇完全可以選擇直行,從而追上甚至超越艦隊。

而且這時候日本艦載雷達的/性/能實在是讓人頭疼,對海最大探測距離不超過三十五公裡(針對大型水面戰艦);對空最大探測距離不超過一百公裡(針對大機群);探測精度上也沒有英美德海軍艦載雷達上的高,更不要說和中國海軍的艦載雷達比了;更重要的是有時候艦載雷達的還一點都不靠譜。

中國打擊機群在日本艦載雷達的探測範圍外,而且又是在三千米的高度飛行,日本人的雷達自然探測不到。不要說山口多聞沒想到,就是整個日本對支艦隊中,也沒有一個人想到這一點的。

這自然導致了日本對支艦隊的悲劇。

五十公裡的距離,對以八百公裡噴氣式飛機來說並不長,不到四分鐘就到了。

“第一攻擊梯隊依次發射導彈。”

一聲令下,進取號航母的三十六架fzd—13(十三)戰鬥機,依次發射了七十二枚反艦導彈。這七十二枚反艦導彈中的一半由這三十六架發射機引導,剩下的三十六枚中有十八枚,由護航的十八架fzd—13(十三)戰鬥機引導;最後剩下的十八枚由fyj—4(四)預警機引導。

最初生產的pl—3(三)中程空空導彈只能由其發射機進行引導,也就是誰發射誰負責。其他飛機想要幫忙引導是不可能的。深感這樣做浪費資源的科研人員開始嘗試由其他飛機引導非本機發射的空空導彈。他們最終還是成功了,並成功開發出了第一代數據鏈。可第一代數據鏈還是有些缺點的,現在用的是第二代數據鏈的改進版。

數據鏈的誕生對將來註定要多線作戰的中國復興軍來說,那可是無價之寶,能夠最大程度上讓每個作戰單位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

fzd-12(十二)戰鬥機在fyj—3(三)預警機的幫助下,與日本陸軍航空兵在朝鮮半島的交手就在實戰中證明了數據鏈的好處。

由於進取號航母的戰鬥機在日本對支艦隊的左側,因此這七十二枚反艦導彈全都飛向了日本對支艦隊的左側。

此時的日本對支艦隊還在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中國偵察機,根本就沒想到死神正在向他們發出邀請函。

“快看,那是什麼?”一名眼尖的日本水兵看到遠處有數十個小光點正在飛速向艦隊飛來。

“哪尼?”他身邊的一位老兵聞聲望去,果然看到了幾個小光點。

“不好,敵襲,這是支那人的武器。”老兵本能地覺得這是支那人開發出來的新式武器,而且還是對付水面艦船用的。

老兵的叫喊聲直接導致他所在的驅逐艦拉響了警報進入了一級戰備狀態,緊接著整個日本對支艦隊的水兵連蹦帶跳地衝向自己的崗位。

反艦導彈的速度是很快的,後世的反艦導彈哪怕是亞音速的,其速度都在每秒兩百七十二米(即零點八馬赫)以上。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日軍水兵剛看到這小光點,這小光點就直接飛向了最中心的航空母艦。

在後世,航母已經取代戰列艦成為了衡量一個國家海上力量的重要標誌,一個海軍強國沒有航母都不好意思敢自稱海軍強國。

因此,有心想要作為一個大國、強國的國家都想要擁有航母,哪怕是買也要買來。

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印度,印度在獲得獨/立的第一時間就從英國手裡買來了一艘航母,後來又從英國買來了一艘組成雙航母編隊。有了兩艘航母的印度還不滿足,獲得了俄羅斯贈送的戈爾什科夫號航母,可卻為此付出了二十三億美元的改造高價,這筆錢可以用來造一艘全新的同等噸位航母了,偏偏印度感覺還十分划算。

也許是對戈爾什科夫號的改裝感到不滿,印度自制了一艘維克蘭特號航母(以此紀念印度的第一艘航母),只不過這艘航母那是幾次下水又幾次返廠,真不知道合適才能建成。

有些國家沒有買航母,但卻有準航母,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是日本,日本海上自衛隊有大隅級兩棲登陸艦,這類擁有直通平直甲板的水面戰艦,經過改裝後完全可以起降英國的鷂式戰鬥機或者美國的f-35(三五)戰鬥機這類可以垂直起降的戰鬥機,可以看做是準航母。

為了剋制航母,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想出了很多方法,但僅有少數被採納,其中最著名的應該是前蘇聯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提出的飽和攻擊。

飽和攻擊是利用水面艦艇、潛艇和作戰飛機等攜載反艦導彈,採用大密度、連續攻擊的突防方式,同時在短時間內,從空中、水面和水下不同方向,不同層次向同一個目標發射超出其抗打擊能力的導彈,使敵航母編隊的海上防空系統的反導彈抗擊能力在短時間內處於無法應付的飽和狀態,以達到提高反艦導彈突防機率和摧毀目標的目的。

在後世,由於各種海基和陸基的防空反導武器系統的興起,傳統的導彈攻擊戰術威脅遭受極大的削弱,各國/軍方紛紛發展和興起用強調短時間火力密度的新興武器平臺和指揮系統。“飽和攻擊”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全軍種常規戰術,用大量的導彈襲擊目標。這種戰術寄予給導彈的應用發揮到非常大的作用。

通常的解釋是在一定的時間內,利用絕對的火力優勢,高密度,不間斷的,發射數倍於敵方防空系統處理通道數量的導彈和其他制導投放武器,對敵方重要目標進行攻擊,以壓迫敵方防空系統多目標處理能力,進而使敵方在有限的對空防禦火力通道“撐不下”,防禦體系難以支撐,達成突破敵方防空火力網,命中目標,造成毀滅性打擊的戰略戰術目的。

以數量的優勢來彌補質量的劣勢,或利用數量的優勢形成絕對的火力密度,用絕對的優勢火力打擊對方。即天網恢恢,終有一漏,讓對方防禦體系難以支撐為止!

利用“飽和攻擊”戰術可以使原本相對落後的武器系統,作戰效率得到極大的提高;但是由於使用“飽和攻擊”戰術,需要足夠的火力投放平臺、充足的武器備彈基數,更為重要的是具備一套多武器系統之間的協作指揮機制和系統,甚至包括多軍種協調指揮能力,因此,無論該戰術的經濟性還是技術性,都是一般國家軍隊無法具備的,世界上只有少數軍事經濟強國具備多次的實際“飽和攻擊”能力。

這一時空的中國海軍在獲得了反艦導彈後進行過一次飽和攻擊實驗,實驗的結果讓海軍很滿意,但海軍也在心裡流血——反艦導彈實在是太貴了,花不起啊。

這次能夠讓兩艘航母的艦載機攜帶一共一百九十八枚反艦導彈(有七十二架每架攜帶兩枚,有十八架每架攜帶三枚),海軍也是出血了。

這些反艦導彈用來對付日本對支艦隊的兩艘大和級航空母艦,兩艘雲龍級航空母艦,兩艘大鷹級航空母艦,兩艘長門級戰列艦,兩艘金剛級高速戰列艦(金剛號和榛名號),十艘重型巡洋艦,三十艘驅逐艦,共計五十艘各型水面戰艦。

平均下來,每艦會分到差不多四枚。

中國海軍曾用yj—4(四)k反艦導彈實彈打擊過報廢的驅逐艦,結果是一枚重傷,兩枚沉沒(幸運的話也有一枚沉沒的可能)。由此推測,打擊排水量更大、防護能力更高的水面戰艦需要的yj—4(四)k反艦導彈數量更多,但如果用威力更大的yj—3(三)反艦導彈,數量要少很多。

最先遭到攻擊的是兩艘大鷹級航空母艦,因為這兩艘航母都是用商船改裝的,防護力上肯定沒有用軍用標準建造的航母強。

為了保證一擊重創甚至是擊沉兩艘大鷹級航空母艦,共有十枚反艦導彈飛向了他們。

最後的效果還真的不錯,兩艦被分別命中了五枚,很快火光四起、爆炸不斷。上面的日軍水兵也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拯救這艘航母,可一切是徒勞的,兩艦很快沉入冰冷的南海海底,只有極少一部分艦員得以逃出生天。

其次遭到打擊的是兩艘雲龍級航空母艦,因為它的排水量和防護力比大鷹級航空母艦還是強了很多。

為了對付這兩個大家夥,足足有十二枚反艦導彈飛了過去。這十二枚反艦導彈也順利擊中了目標,其遭遇與兩艘大鷹級航空母艦相似。但由於其防護力較高,在兩件沉沒前,有更多的艦員逃出生天了。

日本對支艦隊中,最幸運的航母應該是兩艘大和級航空母艦了。由於其擁有重裝甲的保護,每艦承受了六枚反艦導彈居然還能保持十節的航速,但飛行甲板和機庫的大火可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夠撲滅的。

剩下的三十八枚反艦導彈打擊的是日軍左側外圍的驅逐艦、重巡洋艦。這些戰艦是為航母和戰列艦護航的,有大量的高射炮。

西聯時期,西聯海軍就做過用普通中小口徑高射炮攔截反艦導彈的試驗。試驗的最終結果證明,如果中小口徑高射炮的數量達到一定程度,還是有很大的機率擊落反艦導彈的。

為了保證後來的導彈不被攔截掉,驅逐艦、重巡洋艦這些護航的戰艦還是要儘可能消滅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