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山溝中的軍閥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七八章 為了不當人形冰棒,所以要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七八章 為了不當人形冰棒,所以要加

對付游擊戰,最重要的就是要阻止游擊隊獲得各種支援。

這些支援包括武器、彈藥、情報、兵員等方面。

沒了各種各樣的支援,游擊隊再怎麼能打,也遲早玩完。

在這點上,後世的日本人就做得比較好,沒看抗聯在東北混不下去了,不得不跑到蘇聯那裡待著嘛。

後世的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強佔了中國的東北地區,不甘心當亡國奴的東北人和其他各地的有識之士就跑到東北舉起大旗反抗日本的侵略。

為了對付這些人,日本那是想盡了各種辦法,其中之一就是修築了成千上百個專門安置鄉村中國人的堡壘。

在這樣的堡壘裡,日本人將在東北鄉村的中國人全部聚集到裡面去,每次出去幹活日本人都會監視他們,並且還限制他們外出遠行必備的乾糧。

長久下去,這些被困住的中國人即使想幫助東北的抗日義軍也是有心無力。

而且這種做法還保證產生了很多漢奸。

在後世的一九四零年一月,為解決部隊給養問題,命部隊主力(四百多人)北上,自己帶領一支小部隊東進。到了最後,他身邊僅有七名戰士,四名負傷。於是楊靖宇下令四人轉移。後來,他派了剩下的兩名戰士去村落裡找些吃的,下山後,兩名戰士被日偽軍殺死。楊靖宇明白了一切。二月二十二日,在一間雪地中的小破屋裡度過了人生的最後一夜。二月二十三日,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縣(今靖宇縣)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遇到四個中國人(偽牌長趙廷喜,村民孫長春,辛順禮,遲德順),於是給了錢,讓其中一人幫他買些食物和棉鞋。趙廷喜回大屯洩密給日偽當局;關東軍討伐隊包圍了將軍,並緊急召集由抗聯叛徒組成的偽滿特工隊參戰;經過數小時激戰,楊靖宇被叛徒機槍點射命中要害,壯烈殉國,終年三十五歲。為了打擊抗聯士氣,日偽下令將楊靖宇的頭顱送往“新京”(今吉林長春),而執行這一任務的就是由抗聯叛徒組成的偽滿特工隊。

說起這支由抗聯叛徒組成的偽滿特工隊,那可真的是抗聯中的頂尖叛徒組成的。

在此僅舉三人為例,因為這三人與楊靖宇的死有很大關係。

第一個,程斌,原東北抗聯第一軍第一師師長,楊靖宇最信任的得力助手。他於一九三八年七月率所部一百一十五人叛國投敵,日軍任命程斌當隊長,組成“程斌挺進隊”,將楊靖宇部隊逼入絕境。程斌投降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摧毀了七十多個抗聯的補給生命線——密營。一夜之間,楊靖宇部隊陷入了彈盡糧絕的境地。這個叛徒在解放後的“鎮反”時期被槍斃。

第二個,張秀峰,原楊靖宇的警衛排長。這個從十五歲起被楊靖宇撫養成人的叛徒一九四零年二月一日攜帶抗聯經費九千九百六十塊大洋叛變投敵,導致楊靖宇的行蹤暴露。張秀峰唯一講良心的地方,是他在拉警衛排餘部叛變時沒有去突襲身邊只剩下幾個戰士的楊靖宇。

第三個,張奚若,原程大隊有名的機槍射擊手,跟隨程斌一起叛變投敵。張奚若和他的把兄弟、副射手白萬仁、彈藥手王佐華在“追剿”楊靖宇部隊的過程中受傷,被收容在濛江縣城裡養傷。這個被人稱之為“鐵三角”的戰鬥小組一九四零年二月二十三日中午聚在一起正在打牌時,駐濛江的偽通化省本部接到楊靖宇在三道崴子的報告,因部隊都在山裡“討伐”,一時無兵可派,就把那些在縣城裡養傷的傷兵集合起來,張奚若和白萬仁、王佐華被編為第一批快速挺進隊。當敵人向楊靖宇喊降不奏效時,偽通化省警務廳長岸谷隆一郎向張奚若下達了“幹掉他”的命令。張奚若隨即扣動扳機,楊靖宇倒在一棵大樹前的雪地上犧牲。次日,程大隊接到將楊靖宇的頭顱送抵“新京”(今吉林長春)的命令。程斌點名讓張奚若幹。於是,王佐華和張奚若將楊靖宇的遺體抬到鍘刀上,由白萬仁將楊將軍的頭顱鍘了下來。

還有一人與楊靖宇之死有很大關係的就是之前提到的趙廷喜,因為他的告密使敵人最後找到了筋疲力盡的楊將軍。一九四六年,人民政府在楊靖宇墳前將趙廷喜槍斃。

由此可見,隊友的叛變比強大的敵人更可怕。

現在,楊靖宇還活得好好的,考慮到他對日本人挺熟悉的,楊靖宇被任命為東北地區的公共安全部副部長,專門負責當地治安,實際上就是對付漢奸、賣國賊。

還別說,楊靖宇當這個副部長,還真的挺適合的,短短兩年時間內居然揪出了很多漢奸賣國賊,以前抗聯那些叛變投敵的人也大多被抓獲,等待他們的基本上是吃七點九二毫米花生米的下場。

有趣的是,抗聯那些叛變投敵的人居然還在那裡請楊靖宇看在以前他們還是抗聯戰士且浴血殺敵的份上給他們一條活路,不要趕盡殺絕。說實話楊靖宇本來也是希望饒他們不死,畢竟以前都是抗聯的人,都浴血殺敵。可楊靖宇也不敢這樣做,因為西國黨上臺後的的宣言中就有一條,嚴懲漢奸、賣國賊。那些敢於頂風作案的人也全部倒了血黴,試問誰還敢頂風作案。楊靖宇也只能是有心無力了,只好看在以前同為抗聯的份上給了他們一個痛快。

中國方面借鑑了日本在東北的做法,將蘇聯遠東地區的蘇聯人全部都集中在一起居住,並限制了每次外出所能攜帶的物品種類與數量,稍有違反就有牢獄之災。

別說什麼人/權應該受到保護?

在戰爭狀態下,人/權這東西是被最早丟棄的,否則也不會有什麼敢死隊了。

中國圍剿蘇軍游擊隊也遇到了上述類似的情況,但蘇聯的遠東地區實在是太大了,而且大冬天裡,冰雪實在太厚,溫度實在太低。讓部隊在大冬天裡去圍剿蘇軍游擊隊,那簡直是讓他們找罪受。

可話又說回來了,冬天也更利於熱能儀發揮作用。

在蘇聯遠東地區的野外,只要發現熱能儀顯示的熱能呈現人形,那十有八/九是蘇軍游擊隊或者是為其服務的人員。

為了更好的圍剿蘇軍游擊隊,戰區或軍區所屬的特種兵部隊也被抽調一部分參與圍剿。而且他們裝備的車輛也大多都是適合在寒冷的西伯利亞活動的。特別是雪地摩托車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為了快速運送人員和物資,一批經過特殊改裝的直升機也被交給了負責圍剿蘇軍游擊隊的部隊。

在歷次的作戰在,中國方面也知道了有一種小型的直升機來幫忙也是比較好的。

畢竟中型直升機的運載量雖然也大,但有時候用起來卻是浪費資源。

比如說,運送一兩個人到後方送情報,用中型直升機那就是浪費資源了。

為此一種小型直升機被要求設計出來。

這種小型直升機有幾個必定要滿足的要求:

第一,除必須的正副飛行員外還能乘坐至少六名全副武裝的士兵和相應的武器彈藥。

第二,巡航速度不得低於每小時二百二十公裡,最大速度不得低於三百公裡。

第三,按三分之一航程計算,作戰半徑不得低於二百四十公里。

第四,也可外掛各種裝備。

第五,也可像zty—1(一)通用直升機一樣改裝為武裝攻擊型、艦載型、救護型等多種型號。

得益於之前研製出了多種中型直升機,這種輕型直升機的研製工作還是比較順利的。

最終的產物就是後來的zty—2(二)通用直升機,也即是後世的中國z(直)-9(九)輕型直升機。

說起後世中國的直九,那就得稍微說一說了。

在後世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自行研製直六、直七等型直升機因效能落後而下馬,當時海軍又急需—種效能較先進的中型直升機完成向南太平洋發射運載火箭的配套任務。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和法國經過協商,從法國引進了“超黃蜂”中型直升機(後來中國對其進行仿製,仿製的被稱為直八)。隨後,為滿足對輕型直升機的需要,中國又再次引進法國在二十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誕生的“海豚”sa365(三六五)n/n1(一)直升機及透博梅卡公司的“阿赫耶”渦軸發動機,並簽訂了轉讓生產許可權合同,由法國提供技術開始在國內生產該型直升機,國內代號為直九。

此後中國先是用從法國購買的各種零部件生產直九,然後利用法國提供的技術進行國產。

直到李斌穿越前,直九還是沒能徹底國產化(主要還是在發動機那塊兒),但透過直九的生產,中國掌握了大量的輕型直升機技術,並為日後研製更先進的直升機埋下了伏筆。

當初李斌看到該機的時候那是徹底的石化了。因為李斌知道直九對後世中國的意義。

在直九來到中國前,中國的直升機那真的叫讓人慘不忍睹,不但型號單一,而且/性/能還不好。可以說直九的到來一下子讓中國擁有了世界上最先進的輕型直升機之一。

之後的國產化更是讓中國的直升機設計製造技術達到了後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水平。其各種衍生型在後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更是構成了pla直升機部隊的中堅力量。直到後來中國從俄羅斯引進了米-171(一七一)直升機(該機為俄羅斯米-8(八)和米-17(十七)的現代化改型,而米-17(十七)又是米-8(八)出口型的稱呼)及其各種衍生型,卡-28(二八)直升機。

在談到該機的研製時,該機的研究人員承認該機大量參考了zty—1(一)通用直升機的設計,可以認為該機是其輕量版。

為了給該機減重,該機的研究人員採用了多種辦法,大量使用複合材料、輕合金就是其中之一。單單是這兩項的使用,該機的重量就減少了數百公斤,而且涵道式尾槳的使用也是該機的一大特色。

縱觀該機出現前的本時空中國各種直升機,其尾槳都/裸/露在直升機尾部右側。一旦尾槳在飛行途中(特別是超低空飛行)因為撞上某些十分堅硬的物體,比如說石頭,敵方發射的炮彈之類的東西,尾槳會立刻破損,然後直升機會失去平衡,導致最終墜毀。

涵道尾槳是在垂尾中製成筒形涵道,在涵道內裝尾槳葉和尾槳轂,利用涵道產生附加氣動力。這種尾槳的尾槳葉和尾槳轂不移出而直接裝在垂直安定面中,它具有以下一些優點:直升機的有害迎風面阻力減小了,當直升機在超低空機動飛行時可防止尾槳的槳葉碰著地面物體,還可防止地面在直升機旁工作的人員受傷。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只不過有利就有弊,與普通的尾槳相比,這種尾槳所需的功率大得多。

幸好中國在直升機使用的渦輪軸發動機研究上還是有成就的,大功率的渦輪軸發動機也不是問題。

可是該機還是有一個缺點——造價高。

畢竟是該機的研究者們一開始就將該機定位為zty—1(一)通用直升機的輕量版,是zty—1(一)通用直升機的輕型繼承人。

後來該機還是小批量試產了一部分,其中的大多數都給了陸軍部隊,特別是那些特種部隊和圍剿部隊。

這一用起來他們發現,嘿,該機的效率比的確要比之前裝備的諸如zty—1(一)通用直升機,這樣的直升機要高得多,而且即使被擊落一架,那損失也比一架zty—1(一)通用直升機要好些。

原因還是在於zty—1(一)通用直升機的造價要比該機高(此處指相同用處的,不要將反潛型、武裝攻擊型、運輸型拿來互比,那根本就沒可比/性)。

後來隨著技術的進步,中國又以該機為基礎開發出了多種用途的直升機,使之成為名符其實的多用途輕型直升機。

戰後的武器大甩賣中,該機也是賣得最多的直升機,而zty—1(一)通用直升機及其各種衍生型,那是只出售給關係最友好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