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扼元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七十五章 離人(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七十五章 離人(上)

郭寧初到萊州,是在海倉鎮的港口登岸,後來連番作戰,也始終依託海倉鎮的屯堡。這是因為海倉鎮位於萊州最西端,在此廝殺,能儘量把戰火限制在萊州境外。

一旦戰事稍歇,真正適合作為軍州中樞的,始終還是萊州的治所掖縣城。

掖縣之名,最早見於戰國。田單以復齊之功,得夜邑萬戶之奉,這個夜邑,便是如今的掖縣。

整個萊州,大體一馬平川,唯獨在掖縣周邊,多有山川險要。掖縣西北有福山、祿山,正南有高望山、天柱山,正東有東萊山,正北瀕海,又有三山島,乃是貞觀年間唐伐高麗時,治船艦、儲糧械之地。

郭寧控制掖縣之後,便以節度副使靖安民據此經營。靖安民在涿州,便曾從無到有地營建出了老大的勢力,頗擅治理,此地的豪傑兼併之家又大都被郭寧興兵蕩平,剩下的也老老實實,故而政令所至,如風行草偃。

幾個月下來,城池氣象與往日大為不同。

城池的南門明顯加高加固過,外圍有土石夯築的羊馬牆,牆上的城樓和箭樓都是新修的,城樓高有三層,模樣很粗糙,但軍事上的作用足夠了,便自有拙樸的威嚴在。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城牆本身,大概幾十年沒修過了,難免荒草叢生,臺基上的灌木長到一人多高。有好幾隊壯丁正沿著臺基砍伐雜木,給後頭搬運碎石的隊伍清理道路。有人正從城牆頂端往下垂放墨線,時不時大聲叫嚷喝令,約莫是要在這裡增建一座馬面。

因為動作大了,引發牆頭失修處的土坷垃悉悉索索滾落,臺基下方是城壕,壕溝裡原來正有人在拓寬,土坷垃全都砸在他們身上,激起嗆人灰土,於是那些人在溝裡大罵,引得眾人鬨笑。

城池東面的高地上,還有座屯兵堡寨正在建設。

屯堡依託坡地,呈不規則形狀,牆垣用碎石為基,夯土板築,四角設有角樓,堡門只有一座,正對著南面平緩處。

屯堡和城池之間的空地,是座規模巨大的校場。校場中央,是成排成列的士卒手持刀槍,隨著號令和旗幟的變化做刺殺之狀,喊殺聲響徹周圍。

校場北面有幾隊騎兵往來賓士,用手裡的長木杆子彼此刺殺。

校場東面則是練習射箭的地方,有一些士卒手裡並沒拿著弓箭,就只列隊以後,舉起手中懸掛著石頭的木棍,虛作射擊瞄準的姿態。

此時正有一名中等身高、膚色黝黑的騎士帶著幾名從騎,停馬在校場不遠處,盯著他們看了許久。這些士卒們保持著姿態,一動不動,甚至眼神也不胡亂掃視。

終究寒風難熬,有幾名漢子站著站著,手上動作不變,身體卻有些蜷縮。隨即便有軍官拿著木棍劈頭蓋臉地打下去:“站直!給我站直了!手肘收起來!”

騎士微微頷首。

“西由鎮那邊也有個校場,規模比這裡小些。聽說招遠縣也有。海倉鎮和萊陽、膠水等地,也有。郭節度麾下在山東新徵召的士卒,許多都已經見過血,殺過人了,但這陣子以來,仍要在那裡經過簡單訓練,然後彙集到此處,再行苦練。此人號稱惡虎,真不是浪得虛名。”

正感慨間,後頭有人喊道:“前頭的老爺,讓一讓!讓一讓!”

騎士便帶著傔從們,撥馬退到路旁的枯草叢裡。

十一、十二月的時候,已是深冬。

按正常的光景,到這時候田間無事,官衙也不會在這時候搞什麼興造,故而道路上旅人稀少,只有返貨的商賈還會奔走。

但這幾個月的情形與往日不同,騎士才撥馬讓到路邊,便有一道長長的隊伍經過。

人群熙熙攘攘,大都是遠行的模樣。

隊伍最前頭,是騎著戰馬,神情剽悍的武人們。

後頭的百姓大都步行。有人推著獨輪車,把箱籠物件放在車上,讓老人坐在箱籠的頂端;大多數人沒什麼行李,只消拄著樹枝作為柺杖,把襤褸的衣衫裹緊,提著或者揹著包裹,慢慢地往前走。

有人走著走著,指著前頭的萊州城,和旁人充滿期待地說幾句;也有人面帶憂愁,唉聲嘆氣。倒是孩童少年們普遍很快活,從幾歲到十幾歲聚集成團,說笑打鬧著,在人群裡穿行。

有時候他們跑到隊伍的最後方,那裡有全副武裝的士卒列隊走著。士卒們簇擁著的,是裝運糧秣物資的車輛,把守很嚴密。孩童們稍一靠近,立即被叱喝著趕走,但孩童們依舊嘻嘻哈哈,也並不太害怕。

“去問問這些百姓,是哪裡來的。”

騎士吩咐身邊的伴當。

那伴當立即策馬過去,剛靠近人群喝了兩句。前頭便有手持弓刀的武人過來詢問。

兩邊手上都有定海軍府頒下的憑證,倒不虞誤會。

那武人便是董進。他問了幾句,便不再理會,直接撥馬回來,對張榮道:“那個黑臉騎馬的,是朝廷的官兒,嗯,是寧海州刺史,叫烏古論榮祖。他有牌符,說是節帥邀請來的。”

寧海州刺史,在山東地界已經是大人物了。以眾人的身份,往常聽到這樣的官員在此,難免腿軟。但這會兒,張榮等人連瞥一眼的心思都無,個個都道:“咱們抓緊趕路,不必管他。繳了令,好好休息兩天。”

原來張榮等人離了長白山以後,日夜趕路。可半路上撞見了負責收攏樂安一帶糧秣物資的張阡所部,又不得不停步相助。

那樂安城,本來也是完顏撒剌著力經營的重鎮,常駐有三五千人,儲存的糧秣物資可支數年。結果完顏撒剌兵敗的訊息傳來,這三五千人立即哄散。有幾支部隊為了爭奪積儲,還彼此廝殺,爆發了火併。

張阡正帶著部下在附近活動,聞訊立即趕去彈壓。仗著定海軍的威名,散兵遊勇們無人敢阻,於是被他控制了庫藏糧食,召集各地的友軍、同袍連夜來搬運。張榮一行人數量不多,但騾馬畜力不少,這個忙自然是要幫的。

可罈罈罐罐多了,行軍速度難免會慢下來。而行軍速度一慢,路上百姓聽聞將有戰亂,紛紛依附,使得行軍速度更慢。

定海軍再怎麼威風,沿途總有沒見識的土賊不知死活,試圖趁亂撈些好處。一行人夜間駐營的時稍不防備,被賊徒突入數次,惹出連番動盪。張榮夜晚迎敵,呼喝指揮,結果臉上尚未癒合的傷口再度撕裂,鮮血流得半個身體都紅了,自家都沒注意。

數日後大隊經過壽光,而楊安兒所部已然越過了穆陵關,並在益都彙集了李全、張林等大豪的勢力,兵力愈發強盛,前部精銳更是縱騎四出。

楊安兒所部與張阡等人錯身而過的時候,雙方各自派出使者聯絡,都保證不動刀兵。但兩隊人依然戒備森嚴,彼此虎視眈眈。

好在這時蕭摩勒也領兵匯聚,張阡等人腰桿子一下子硬了,這才松了口氣。一行人穿過濰州,返回萊州境內。

到了海倉鎮,留守在此的汪世顯出面接著,眾人才知郭寧前幾日便去往萊州治所掖縣。因為海倉鎮接納的人丁物資已經十足,汪世顯這邊派了專門人手,安排轉運,還調了一批醫官來,專門為身體虛弱或正在生病的百姓診治。

眾人在海倉鎮歇息兩日,然後帶著人丁繼續往東走了四天,才抵達掖縣。這一程,前後用了將近二十天,期間瑣事難題無數,饒是張榮等人個個精幹,也覺疲憊不堪了。

而烏古論榮祖的伴當撥馬回來,氣哼哼地道:“他們是郭寧從益都府樂安、博興等地帶回的百姓。後頭的兵馬,是個都將帶著;剛才來喝問的,則是一個姓董的阿里喜。”

說到這裡,他看看烏古論榮祖,又道:“區區一個阿里喜,竟沒有把刺史看在眼裡!我說了老爺在此,他們也不來拜見!”

烏古論榮祖並不理會伴當的胡言亂語。

他在寧海州,也只是個空頭刺史罷了,隨著局勢愈來愈亂,已經不值得什麼。

他立馬在荒草叢裡,看著這一隊軍民慢慢地走到城門口。城門這裡,本來有務農的丁壯進進出出。見了大隊軍民來到,站崗的士卒喚了上司出來查問。

武人都有腰牌符信,至於百姓們,約莫是已經統計過大致的情況,編成的簿冊早就送來了。於是兩邊拿著簿冊,一個個地叫著名字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