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世祖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十五章內帑產業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十五章內帑產業

福建,福州。

自海關設定後,福州就替代了月港,成為了福建主要的貿易口岸。

市舶司與海關的區別在於,市舶司管的寬,船引,船戶保甲、眾船連坐,打擊走私等,就連朝貢船也歸他管轄。

而海關則只負責抽稅,打擊海走私,對於貿易貨船完全沒有限制,可以說是寬進寬出,貿易自由。

這對於熱衷於走商的福建人來說,可謂是驚喜交加。

自然而然,商貿的興起,帶動了碼頭的發展,同時造就了大量的工作機會,對於地狹民稠的福建來說,活了不知多少人。

“船來了——”

碼頭,陰涼下,幾百個大漢裸著上半身,耷拉著腦袋,破舊的麻衣系在腰間,散亂的長髮被隨意束著,一雙雙渴望的眼睛盯著棧橋。

忽然,不知道是誰一聲喊叫,烏泱泱上百人前奔後擁,照顧著上前。

其餘人就只能巴望著,候著。

船剛停,稅吏們就直接登船徵稅。

稍後,一個短衣男子,衣衫還算乾淨,帶著人去談。

不一會兒,他就下來船,喊到:“約莫要五十號人,其餘都退了吧,候下一隻。”

汗如雨下地幹完著這艘船,石大虎歇了口氣,就大口灌著水。

而這時候,他斜眼一撇,就見讀過兩三年私塾的弟弟,坐下陰涼下,正滴熘熘地看著報紙。

挪了下屁股,地面留下個溼漉漉痕跡,轉眼就幹了。

“老三,你怎麼不去幹活?不幹活就沒飯吃,你不知道?”

“大哥,這苦力幹的沒滋沒味的。”

較為瘦弱的石三虎小心地折起報紙,鼓起勇氣道。

“老三,每天三十來文不多,但可是咱們好不容易爭來了。”

一旁的二虎不樂意了,對於這個最小的弟弟,從小就羨慕嫉妒恨,好事都攤給他,家中唯一上私塾的機會憑啥讓給他?

“讓老三先說完。”石大虎說著,眼睛卻一刻不停的盯著碼頭,生怕耽誤了機會。

“大哥,我從報紙上看到了訊息,臺灣府那準開荒,五年免稅呢,朝廷還假借鐵器和牛。”

石三虎迫不及待地說著,臉上寫滿了急切。

說著,就遞上了大明公報,那篇內閣頒佈的墾荒令:

允福建、廣東、浙江三省百姓遷移入臺灣開墾……

後面這是一系列的誘惑,如土地開墾即得,五年免稅、徭役,朝廷假借耕牛、鐵器等等。

“臺灣府?”

石大虎注意力轉了回來,道:“是不是那些客商口中的大員、臺灣。”

“沒錯。”三虎忙道:“這荒地開多少都是自己的。”

二虎見大哥意動,忙道:“三虎,你別瞎說,開荒是人能做的事嗎?咱們家可沒這積蓄呢!”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開荒的確費神,甚至要命。

明確一點,古時的開荒不是一道政令一下,百姓們蜂擁而至,一年就能新增一大片土地。

實際上,不是中產之家,根本就沒有開荒的餘力。

開荒必須要有人力,而且這幾個勞動力必須全身心投入,一兩年內,家裡的耕地農活肯定伺候不了。

另外,由於是開荒,肯定得預備足夠的糧食,讓一家人不至於餓死,不然一點災害,家裡立馬就破產。

所以古時開荒,要麼是朝廷組織,要麼是家族齊心,小門小戶根本就沒有這個能力。

石大虎心知肚明,他們一家兄弟三人,加上老爹也不過是四個勞動力,開墾荒地等於要拿命換。

“把地賣了。”

而這時,石三虎則仰著頭道:“咱們家還有三畝地,一年產的糧還不夠爹孃的嚼頭,不如賣了去臺灣……”

“屁,臺灣都是野人,咱們怎能去那?”二虎氣惱道。

“朝廷都有知府,當官的都不怕,咱們怕啥?”三虎倔犟道。

“好了,來活了!”

石大虎沒說什麼,屁股一抬,穿著乾透的短褲去幹活了。

一直到了夜裡,墊巴了幾條不值錢的海魚後,兄弟三人湊在窩棚裡,烤著火。

“大哥——”三虎猶豫道。

“睡覺!”二虎不耐煩道:“開荒不是人幹的事,咱們家不適合,別以為讀了幾年書就能當家做主。”

“咱們家,大哥說了算。”

“老二。”

“怎麼,大哥,你也覺得我說的有道理……”

“我覺得,這臺灣,非去不可。”

大虎轉過身,一雙漆黑的眼眸在火光下極為明亮。

“大哥,你可不能湖塗啊!”二虎驚了。

“老二,你不想娶媳婦嗎?”大虎則幽幽地吐露了一句。

二虎瞬間沉默了。

“咱們家幾畝地,村裡有數的窮人,若不是族親們的接濟,咱們幾個早就餓死了。”

大虎無奈道:“在這碼頭幹活,吃不飽,餓不死,娶媳婦更是難,我二十五,你二十三,這個年歲,村裡哪家不是抱兒子了?”

“幹——”石二虎咬著牙道:“讓爹把地賣了,不然咱們三人娶不到媳婦,石家都斷了香火,要這地有何用?”

這番話,讓兩人目瞪口呆。

但仔細一想,確實是這個理。

沒有兒女,豈不是便宜了族裡的兄弟?

幾個兄弟湊著在一起,覺得臺灣必定要去的,但三兄弟不靠譜,還得去族中多拉幾家人,到時候也有個照應。

翌日,三人迫不及待地回到家,唆使老爹賣了地,又拐帶了兩家,帶著二十塊銀圓的所有家當,同去了臺灣府。

為了引民開墾,臺灣府甚至直接取消了路引,便利了不少人。

大明公報的影響力極大,不消半個月,三省來臺的百姓就超過了三千口,這讓楊廷鑑始料未及。

“糟了,糧食又要不夠了——”

而在北京,玉泉山莊中,國丈張祺,則一五一十彙報著內帑的產業境況。

“按照您的要求,除了鹽鋪、糧鋪外,其餘的內鋪都賣了出去,買家也多是勳貴們,回籠了五十萬銀圓呢!”

張祺口中說著,心疼得不行。

這些商鋪都在內城,價值不知凡幾,如今低價賣了出去,可不就等於送錢了嗎?

這些鋪子的來源,自然是當初李自成拷掠來,隨後被滿清拿下,如今到了皇帝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