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大夏文聖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十七章:顧錦年東荒一統策,永盛天怒,文武辭官,朝野震動!【求月票】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九十七章:顧錦年東荒一統策,永盛天怒,文武辭官,朝野震動!【求月票】

皇宮當中。

永盛大帝直直地看著顧錦年。

他很疑惑。

也非常好奇。

滿朝文武都不知道,他這個皇帝也不知道,顧錦年為什麼知道匈奴國此次前來和親,是為了竊取國運。

證據在哪裡?

面對自己舅舅,大夏的帝王,顧錦年倒也顯得坦然。

“舅舅。”

“外甥體內有天命加持,匈奴國此番前來,外甥便有所察覺,這才判定匈奴國此番前來是竊取國運。”

顧錦年開口,這是他早已經準備好的說辭。

只是話音落下。

永盛大帝目光無比平靜,望著顧錦年直勾勾地看著。

“錦年,你覺得朕會相信嗎?”

永盛大帝語氣平靜,望著對方如此說道。

此話一說,後者頓時沉默。

這麼合理的理由,你都不信?

“錦年,實話實話吧,朕不會怪你的。”

永盛大帝開口,讓顧錦年實話實說。

“我體內有一棵古樹,只要吸收黃金玉石,就可以得知天下所有事情。”

“舅,這你信嗎?”

顧錦年詢問道。

永盛大帝:“......”

很顯然永盛大帝不相信這個,比較起來他寧可相信前者。

而對顧錦年來說,這就是苦惱,說真話沒人信啊。

看顧錦年不說話,永盛大帝沒有繼續逼問,而是換了個方式。

“錦年,朕問你,此番匈奴國陰謀,你有幾成把握確定是真的?”

永盛大帝沒有逼問。

顧錦年不說出來,或許是有他的想法,他可以不在乎這點,但他現在最關心的是這個問題。

如果只是簡單的猜測,那倒沒什麼,如果顧錦年有十足的把握,那他心中就有底氣了。

“十成。”

顧錦年給予肯定的回答,古樹從來不會出錯,所以他相信是十成。

“十成。”

得到回答,永盛大帝神色有些古怪。

他相信顧錦年所言。

但過了一會,永盛大帝嘆了口氣,神色顯得有些惆悵。

“即便如此,錦年,你也不應該說出來啊。”

“匈奴國既然敢竊取大夏國運,就意味這件事情沒有表面看的這般簡單。”

“這當中牽扯太多,扶羅王朝,大金王朝,甚至還有其他勢力參雜進來。”

“你識破他們的陰謀,應當第一時間告知朕,而不是獨自承受,現在匈奴國恨你入骨,扶羅王朝與大金王朝只怕也對你產生意見。”

“這對你以後來說,不是一件好事。”

永盛大帝開口,他心中知道,顧錦年這樣做是為了自己。

可這樣做的話,會成為眾失之的,這些人不敢動自己,可動一個顧錦年,他們還真有膽量。

而且倘若這件事情是真的,那麼這就意味著朝廷當中有奸細。

官職還不小。

這幫人已經恨死了顧錦年,會處處針對,這也不是一件好事。

這話絕對不假。

對方藏的這麼深,想要抓出來很難,假以時日,自己不在了,他們要針對顧錦年就簡單都了。

即便自己在,難道就因為這件事情,別人就不可以彈劾顧錦年?

顧錦年就不會犯錯?

樹立敵人太多,這不是一件好事,雖然他知道顧錦年為何要樹立敵人。

“舅舅,此事不可不說。”

“外甥就是要斷絕一切賊子的念想。”

“倘若外甥知曉,第一時間告知舅舅,以舅舅的性格,必然會選擇暗中出手。”

“可這件事情,畢竟涉及到國運,倘若選擇暗中出手,的的確確可以順藤摸瓜,將奸細抓出。”

“但區區一個內奸,早晚都會露出馬腳,倘若今日不拆穿,匈奴國則會想出其他方法來竊取國運。”

“到時候防不勝防,他可以出錯一千次,可我大夏一次都不能失誤,明擺著吃虧。”

顧錦年開口。

他有自己的想法。

面對這件事情,永盛大帝必然會選擇暗中調查,用其他方法來阻止和親,然後順藤摸瓜,想要查出奸細是誰。

這想法肯定是好的。

但問題來了,一個能藏在大夏王朝這麼深的人,你想怎麼挖出來?所需要的時間得多少?

算你永盛大帝權謀第一,小半年的時間要吧?

可這小半年的時間,你要是不和親,他們用其他方法來竊取國運。

防不勝防之下,一但大夏出錯一次,那面臨的就是國運竊取,有必要嗎?

一個內奸算什麼。

知道了就行,早晚能揪出來。

反正也就是這批人裡面,實在不行,皇位交替之前,全部大洗牌不就夠了?

可國運竊取就不是一件小事了,滿朝文武殺了也於事無補,而且還會成為天下人的笑話。

顧錦年所言。

的確很有道理,永盛大帝也認可這個理由,只不過他們有他們這個層次的想法,顧錦年有顧錦年的想法,兩個辦法都行。

只要結果是好的就沒問題。

“下次若遇到這種事情,還是要告訴朕一聲。”

“你還沒有踏入朝堂,很多事情你並不知道。”

永盛大帝開口,他認可顧錦年這番言論,只不過還是得叮囑一句,畢竟自己是長輩,也是大夏的帝王,有什麼事都可以跟自己商量著來。

“請舅舅放心,下次再遇到這種事情,外甥一定及時通知。”

顧錦年笑了笑。

而永盛大帝也吐出一口氣,望著顧錦年道。

“錦年,馬上要封侯了,心情如何?”

永盛大帝開口,詢問一些其他事情。

“還好。”

“反正早晚也要繼承我爹的侯位,無非是提早些。”

顧錦年顯得很平靜,自己本身就是權貴,如今封侯,無非是向天下人證明自己有能力罷了。

其他方面沒什麼特別大的感覺。

“提早些?”

“你這話不要說出去,小心被人算計。”

永盛大帝有些沒好氣道,對別人來說,封侯是多大的事情,光宗耀祖,恨不得大擺宴席十天十夜。

對顧錦年來說,一句無非是提早些,這要是傳出去了,那些文臣武將得扒了顧錦年的皮。

“對了。”

“錦年,你好好給朕回答。”

“倘若大夏與匈奴對戰,有幾成勝率。”

永盛大帝開口,他詢問顧錦年這個問題,算是在考他。

此言一出,顧錦年幾乎不假思索道。

“大夏王師出征,十成把握。”

顧錦年無比認真道。

吹捧大夏王朝。

“認真點。”

永盛大帝瞥了顧錦年一眼,讓他老實認真點。

此言一出,顧錦年有些老實了。

“舅,不是外甥不認真,這麼大的事情,你讓我來說?要是說不好吧,影響軍心,要是說好吧,你又不信。”

這還真不是顧錦年耍滑頭,這麼大的事情,六部尚書吃幹飯的?宰相吃幹飯的?

說句難聽點的話,如此大的事情,自己最好別插嘴,能不能打贏還是看情況,萬一自己說的話,影響到永盛大帝的判斷,那豈不是血虧?

“你的意見,朕只是聽聽而已,不會太在乎的。”

“你權當做是朕考考你,看看你到底有沒有學問,快說。”

不知道為什麼,永盛大帝覺得自己這個外甥,一肚子的學問,不過就是藏著掖著。

說顧錦年穩重吧,在政治這方面,他還真是老老實實,謹慎的不行,完全沒有武將世家一點風範,跟那些文官一樣,都是些陰著的。

可要說顧錦年衝動吧,也挺衝動的,為民伸冤,大夏詩會,包括這次和親,所有人都不出面,顧錦年非要出面,好在是站在大義上。

這要是站在其他方面,爭議性很大的話,那就不太好了。

聽到自己舅舅這樣詢問,顧錦年倒也沉思了一會。

緊接著緩緩開口。

“倘若只是交鋒對戰,大夏有九成把握勝過匈奴國。”

“畢竟點到為止,大夏將士極多,配合龍門大炮,問題不大。”

這是顧錦年的判斷。

如果只是點到為止,大夏王朝戰勝的機率很大,扶羅王朝與大金王朝不會出來干預什麼,說直接點做做樣子,大國也要有大國的姿態。

總不可能發生這麼多事情,大夏王朝啥也不說吧?

派人過去,不打一頓出口氣,百姓將士們服嗎?

王朝之間互相搞破壞歸搞破壞,可碰到了原則性問題,大家還是互相遷就,只要不涉及到我的利益就行。

顧錦年這個回答問題不大。

然而永盛大帝卻繼續問道。

“倘若朕要奪回十二城呢?”

永盛大帝開口,他望著顧錦年,如此詢問道。

此話一說,顧錦年有些沉默。

點到為止,大夏肯定能勝,奪回十二城那就麻煩了,而且不是一般的麻煩,是極其麻煩。

“六成。”

“扶羅王朝與大金王朝必然會干預此事,正常來說是四成,可如今大夏士氣高昂,民心所向,若真廝殺到底,六成把握能贏。”

“不過舅舅,很多事情外甥都不知道,尤其是大夏軍事方面的,所以說錯了您別怪我。”

這是顧錦年的判斷,六成已經到頂了,畢竟大夏王朝兵強馬壯,也沒有什麼內亂,再加上民心所向,六成是可以的。

但很多事情顧錦年沒有參與,也不知情,到底如何顧錦年真不知道。

得到這個回答,永盛大帝微微一笑,顯得有些高深莫測。

“那倘若朕要馬踏王庭呢?”

永盛大帝繼續問道。

這話一說,顧錦年直接閉嘴了。

你這越說越離譜了啊。

前面兩個還行,馬踏王庭?想什麼東西呢?

古代軍事化戰爭,想要滅掉一個國家,這需要付出什麼代價?

幾乎是全軍出擊,而且還要保證沒有其他國家來騷擾你,並且你的國家國庫充實,有錢有糧,夠你打十年的仗。

不然的話,就以大夏王朝現在的情況,全軍出擊,踏平匈奴沒問題,可當永盛大帝回家以後,會驚愕的發現,自己家沒了。

就這麼簡單。

扶羅王朝,大金王朝死都不可能同意大夏王朝踏平匈奴。

外加上匈奴國附近大大小小也有上百個部落,這些部落小的可能幾千人,大的可能十幾萬人,而且都是那種全民皆兵的概念。

想要滅掉匈奴國?

除非大夏王朝從現在開始,大力發展民生經濟和軍事,保證不得有半點天災人禍,保證君臣同心,上面的政策,下面認真執行,保證別的國家不會過來搞事。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持續五十年左右,就能馬蹄王庭了,那個時候糧草銀兩多的不行,倒有可能開戰。

這種戰爭,至少打個十年二十年不過分吧?

這當中又有多少變數?

古代戰爭就是這樣的,後勤補給永遠是第一,然後國內穩定也很重要。

真要馬踏王庭,扶羅王朝與大金王朝必然會強烈譴責,要是大夏王朝不聽,極有可能也一同參戰。

所以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當然如果換一種方法馬踏王庭的話,那就簡單多了。

這個方法說簡單也不簡單,說困難也不是很困難。

現代化經濟制裁。

顧錦年從穿越後其實一直在研究這件事情,不過還沒有徹底整理出來,但也差不多知道一些事情。

就比如說最簡單的東西,貨幣。

大夏王朝的主貨幣是銅錢,緊接著才是白銀,黃金作用性不大,最多就算是衡量單位,除非是京都這種高消費地方。

不然正常府城,一兩黃金人家找的也麻煩。

而扶羅王朝,大金王朝,包括大夏王朝,以及周圍大大小小幾百個諸侯國,都沒有統一貨幣。

你說黃金算嗎?

算也不是完全算。

很簡單,有的地方黃金生產量高,幾百座金山一挖,跑你這裡買東西,你頂得住嗎?

還有的地方銀山多,鋤頭這麼一挖,你家白銀頂得住嗎?

銅礦就更別說了。

你真敢接,我也不打仗了,天天去挖銅礦,鑄成銅幣,把你國家買空都沒啥大問題。

國內貿易是根據朝廷鑄幣,貨幣流通還好,當然也在嚴打這種邊境貨幣問題,畢竟總有人鋌而走險,打的很嚴格,發現就是砍頭。

民間私自鑄幣也是這樣。

而且因為這是仙武世界,有一些莫名手段,往往抓住一個,基本上都可以順藤摸瓜出來,找到誰是幕後主使,那個國家敢玩這種東西,基本上就是宣戰。

三大王朝都簽訂相應的契文,畢竟誰都不希望出現這種事情,大家的貨幣意識還是有。

而邊境的貿易來往,就是最純粹的以物換物,大夏王朝盛產的絲綢和瓷器,到大金王朝可以換一些珍貴藥物以及寶石。

而扶羅王朝則可以換一些良馬玉器,亦或者一些特殊金銀,不是鑄幣的金銀。

如此一來,如果能夠產生一種新型貨幣,那麼事情就變得有趣多了。

經濟收割,殖民控制,貨幣戰爭。

這三樣東西結合在一起,區區一個匈奴王朝算的了什麼?

當然想法是美好的,可想要實現的話,難度極高極高。

最簡單兩個問題擺在面前。

第一國家不夠強,真搞出這種東西,就是被別人摘果子。

第二用什麼東西和貨幣直接掛鉤?前世某個國家用的是黃金石油,可這個世界黃金雖然也是稀罕物,但絕對沒有前世那麼稀缺,外加上石油這東西大家也不需要啊。

解決不了掛鉤物,你推廣出來的新型貨幣就不會有人接受。

大夏王朝,扶羅王朝,大金王朝,甚至中洲王朝都嘗試推廣過紙幣。

美曰其名叫做‘寶鈔’。

可基本上所有推行的寶鈔,全部都失敗了,因為百姓不相信啊,就算你下達聖旨,不允許用銅錢,百姓也會有很多辦法去私下解決。

市場價格浮動,寶鈔價格貶值,這玩意是貨幣推廣最大的阻力。

本來面值一兩銀子的寶鈔,去買米能買到五升,回頭隔了三天,你啥事不幹,再去買米,發現只能買到三升,只要發生一次這樣的事情。

保證百姓們紛紛不敢要這東西了。

很顯然,太祖年間就發生過,激起巨大的民怨,差點出大事,推行寶鈔的官員也一律處斬,倒不是真做錯了什麼事,而是不殺的話,難以洩憤。

故而,寶鈔計劃在大夏王朝屬於一個極其失敗的計劃。

但。

顧錦年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而且完全不擔心百姓買不買賬,因為百姓一定買賬。

只不過,這玩意需要從長計議,現在說出來沒有任何一點意義。

大家聽不懂,而且沒有任何效果之前,只怕會惹來更多麻煩,被罵兩句顧錦年無所謂。

可要是被人盯上了,直接抄過去,那才是真正的麻煩。

這個計劃一但施行成功,大夏將擁有一統天下的資格。

“你在想什麼?”

也就在這時,永盛大帝突然開口,聲音比之前要激動不少。

他詢問顧錦年,嚇了顧錦年一跳。

“哈?”

“舅舅,你說什麼?”

顧錦年回過神來,他剛才越想越深入,還真忘記自己舅舅就在面前。

“你方才在想什麼?”

永盛大帝不蠢。

他剛才提問一句,能否馬踏匈奴國,完完全全就是隨口一問。

顧錦年無論怎麼回答,他都不會說什麼。

可問題是,顧錦年沒有回答,反而是沉思,而且思考了許多,這才讓永盛大帝震驚。

要換做一個人,比如說自己的孫子,李基在這裡想半天,他第一時間就覺得李基心思飄到外面去了。

可眼前的人是顧錦年。

這個處處學自己,並且處處都做到完美的外甥。

那永盛大帝心思就不一樣了。

他隱約感覺,顧錦年剛才思考的事情,就是如何覆滅匈奴國,而且從頭到尾顧錦年都沒有皺眉,這就意味著他有一個計劃。

並且這個計劃似乎有可能能做到覆滅匈奴國。

換任何一個人,永盛大帝都不會這樣覺得,可這個人如果是顧錦年,他莫名其妙覺得,有一定可能性。

所以他才會問顧錦年在想什麼。

“你是否心中有個計劃?”

永盛大帝詢問道。

他想聽一聽顧錦年心中在想什麼事情。

可顧錦年馬上搖了搖頭道。

“舅舅,外甥沒計劃啊,軍事上面,外甥懂得一點兵法,其他的什麼也不懂。”

顧錦年裝死。

他不可能說啊,因為說了永盛大帝肯定不答應,倒不如先做出點成就再來說。

而且自己也不能百分之一百確定自己這個計劃能否行得通。

萬一行不通,所耗費的精力財力可不是小數目,反正不能說。

當然最不能說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說了對自己的好處不是特別大,這玩意自己要搞好,做成功了,自己拿捏著天下人的命脈。

不是說非要跟大夏叫板,而是有了絕對自保能力。

自己這個舅舅,顧錦年知道,不會加害自己,可保不準萬一啊,現在這個舅舅還算是老當益壯,算得上年輕。

可萬一老了呢?

漢武帝年輕的時候,也是明事理,晚年之後呢?連自己兒子都不信。

那自己一個外甥又算的了什麼?

退一步來說,自己這個舅舅雄才偉略,太子呢?太孫呢?太孫的兒子呢?

雖然話有點早,可做人嘛,防一手很正常。

如果真對自己沒有任何想法,那自己也不會加害大夏,老老實實輔左大夏成為天下第一王朝,自己以後的權力越來越大,雙贏局面。

可如果不行,那就都別玩辣。

聽著顧錦年的回答,永盛大帝一時之間是真的沉默了。

這個外甥,聰明是聰明,而且有很多鬼點子,有時候當真能開拓人的思維。

打破僵局。

可就是太謹慎了,尤其是面對自己的時候,也不知道是誰教的。

估計又是那個顧老六教的。

永盛大帝猜都猜得到,顧寧涯會教顧錦年什麼東西。

什麼伴君如伴虎。

什麼不要把皇帝當做自己人,皇帝的心思你猜不到。

什麼保持距離。

這種言論,用腳指頭都能想出來。

不然估計這才多少歲?算起來也就十七歲吧?

十七歲的人,那裡會有這麼多想法?

該死的顧老六,等刺殺的事情結束,看收拾不收拾你。

抱著這個念頭,永盛大帝起身,望著顧錦年道。

“錦年。”

“朕就不跟你多說什麼了,總而言之,若能利於大夏王朝,朕可以給你特許權。”

“還有,你是朕的外甥,體內也有李家的血,朕是你舅舅,不必要防著朕。”

“行了,回去好好休息吧,今日你也累了。”

永盛大帝開口,讓顧錦年回去好好休息。

也談了接近一個時辰,文武百官都在正殿候著。

再不去也不行。

“好。”

“對了,舅舅,非要說的話,有個事找你。”

顧錦年沒有說什麼,不過末了,還是喊了一句。

“怎麼?”

永盛大帝好奇看了過來。

“舅,這趟做的這麼好,你高低得賞點銀子吧?”

“黃金五十萬兩,不多吧?”

“舅,咱憑良心說,先不管匈奴國到底是不是竊取國運,這趟外甥幫大夏王朝搞來這麼多國運,五十萬兩黃金鐵定要給吧?”

顧錦年開口,而且一開口就是五十萬兩黃金。

不過這回,顧錦年要這麼多銀子,還真不是為了古樹買資訊,而是要做一些事情。

時機還沒成熟,主要還是因為銀子不夠。

“五十萬兩黃金?”

“你要這麼多銀子做什麼?”

永盛大帝皺眉,這銀子數量太多了,等同於是五百萬兩白銀啊。

“這您就別管了,五十萬兩黃金絕對值,舅,你不會捨不得吧?”

顧錦年開始貧嘴了。

聽到這話,永盛大帝有些沒好氣,這倒黴孩子。

不過想了想,永盛大帝開口道。

“魏閒,把朕的內庫銀全給他,宮內的一些開支縮減一些,湊齊二十萬兩黃金給錦年。”

“錦年,二十萬兩黃金是朕能給的了,剩下不夠,你找你爺爺去。”

永盛大帝沒有從戶部支款過來,而是用自己的內庫,也就是小金庫裡面撥款,外加上縮減宮內開支,也算是掏乾淨了。

理論上真不是虧待顧錦年。

“多謝老舅。”

“對了,老舅,聖旨呢?”

顧錦年滿臉笑容,雖然與他預計的數量不一樣,可二十萬兩黃金也夠,同時他也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

之前答應好的聖旨。

“聖旨讓魏閒給你,朕還有事,不跟你閒聊了。”

“快滾回書院休息。”

永盛大帝也不囉嗦,雷厲風行,直接朝著正殿走去。

留下魏閒一臉笑呵呵地看著顧錦年。

感受到危險的笑容,顧錦年莫名覺得有些古怪,但還是回應了一聲。

不多時,魏閒取來了聖旨,的確蓋了印。

“世子殿下,二十萬兩黃金,需要一定時間去籌備,明日送去書院可否?”

朝廷裡面有銀子,但這是永盛皇帝的內庫,取出來的話需要一定時間,不可能當場拿出一疊銀票。

“好,魏公公客氣了。”

顧錦年面色溫和笑道。

“不不不,今日勞神勞力的還是世子殿下,想來不出任何意外。”

“明日這個時候,天下人都會知曉今日大夏拒絕和親之事,世子殿下的名望,當真要天下皆知啊。”

“還望世子殿下,往後能多多關照奴婢。”

魏閒不敢託大。

這要是換一個世子殿下,他還真能擺點譜,可眼前這位世子殿下,就不一樣了。

“言重言重。”

對於這些宦官,顧錦年保持觀望狀態,因為從目前來看,劉言與魏閒還算是盡責盡職,可未來若是當真掌權了,又是另外一回事。

或者他們兩個沒啥問題,後面的太監會出問題。

反正這些都是隱患,自己還是留下個善緣好,萬一以後真出啥事了,扯不到自己。

得到聖旨後,顧錦年直接離開,心情還算是相當不錯。

至於皇宮正殿內。

卻顯得異常嚴肅,與顧錦年心情不錯來比較,正殿內文武百官心思都很沉重。

尤其是永盛大帝出現後。

那一雙冷冰冰的眼睛,看的在場所有人心頭發憷。

“臣等拜見陛下。”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一刻,眾人齊齊開口,但永盛大帝卻沒有說話,眾人只能維持拜禮。

看得出來,永盛大帝很生氣。

“呵。”

“厲害。”

“當真是厲害。”

“滿朝文武,竟然沒有一人猜到匈奴國此番和親,是為竊取國運而來。”

“爾等當真是一群飯桶。”

“如此大的事情,差一點釀出大禍,若不是朕提前洞察,大夏王朝的國運就要被匈奴國竊走了。”

“爾等死不足惜啊。”

永盛大帝徹底發飆,在顧錦年面前,他其實還好,可看到這群人後,是忍不住發飆。

差一點。

差一點自己這個皇帝就要身敗名裂了,國運被竊取,而且還是被匈奴國竊取。

這是何等的大事?

天下人都要笑話自己。

先是被佔據十二城,國運丟失一部分,領土也沒了。

現在一個和親,又失去國運,往後只要出現任何天災人禍,那就是自己的問題。

自己這個皇帝沒有當好。

說是身敗名裂也絕對不足為過。

這如何不讓永盛大帝暴怒?

這一刻,滿朝文武都不敢說話了,一個個低著頭,沉默不語。

尤其是禮部。

更是死一般的寂靜。

“來人。”

此時,永盛大帝開口,目光冰冷。

“將禮部左侍郎,右侍郎,送去懸燈司。”

“禮部所有涉嫌和親之事者,全部送往懸燈司徹查。”

“暫革職禮部尚書楊開,待事情徹查結束後,若無問題,再議處置。”

“同,朕即日起,設立東廠,負責監督文武百官,可調遣懸燈司,鎮府司,大理寺,皇權特許,首領太監擁有先斬後奏之權。”

“設魏閒,劉言,為東廠正副首領。”

“魏閒主內,劉言主外,大夏境內,各府各郡全力配合東廠行事,膽敢阻礙東廠辦事,一律處斬。”

永盛大帝開口。

這一番話說完,滿朝文武頓時驚愕一片。

禮部大洗牌,這個他們可以接受,畢竟出了這麼大的事情,說句難聽的,就算跟禮部沒有關係,可還是要帶一些責任。

畢竟和親的事情,就是禮部負責,不嚴懲一番的話,說不過去。

可動到了尚書這個級別,就有些誇張了,禮部尚書之一,這可是天官啊,基本上大夏每一件事情,都有他的影子在裡面。

楊開被革職,雖然只是暫時的,可這種暫時更加恐怖,下面有這麼多人等著這個位置。

真要皇帝不開心了,換一個就換一個,你又能如何?

可一旦禮部尚書楊開被革職,那就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因為這件事情受牽連了,大大小小無數勢力都要倒臺,就是這麼誇張。

只是這一切也都能忍,楊開在朝廷裡還算是人緣不錯,只要陛下不是鐵了心要換走他,等風頭一過,大家說點好話。

順便再讓太子出面,也就差不多了。

然而,設立東廠的事情,這就很離譜了。

監督百官。

這不就是一把懸在他們頭頂的刀吧?

而且讓一群太監宦官來監督他們?說實話他們的一舉一動,豈不是全部要暴露出來,想要蒐集他們的證據,其實根本不難,找人時時刻刻盯著就行。

如此一來,大家的小命全拿捏在陛下手中了。

皇權集中,這很誇張,他們沒有諫言之權,或者是真得罪了陛下,忤逆了陛下,是不是說以後要被秋後算賬?

再說句不好聽的話,永盛大帝還是理智一點,可換下一個皇帝不理智咋辦?

誰招惹他,他就讓東廠去查,查完之後多多少少有點問題吧?

一但有問題,卡察一刀腦袋下來,還不會有人幫你說話,因為你做錯在先,死了活該。

大夏王朝有御史已經夠了。

現在又來個東廠,這如何不讓人心慌?

“懇請陛下三思而行。”

“設立東廠,監督百官,此等行為,會引得百官生畏,往後無人再敢直言,禍亂朝綱,再者即便設立東廠,也不可讓宦官為政,應當請儒道正直之流掌權。”

“可保公平。”

此時此刻,宰相李善開口,他很嚴肅,希望皇帝收回成命。

這事開不得玩笑。

“懇請陛下三思,宦官執政,千古奇談。”

這一刻,百官齊齊開口,連武將都跟著開口。

沒辦法啊,原本是文武對立,我噴你你噴我,雙方敵人很明確,而且立場不一樣,噴來噴去無傷大雅。

可現在多了一個東廠,監督百官?權力更是比御史還大。

畢竟御史想要彈劾一個人,先要收集證據,然後再慢慢調查,確定了再上來彈劾,彈劾了,大家就開始嘴炮,說贏了就沒啥大事,說不贏就倒黴。

一切都有操作空間可言。

可現在讓宦官來執掌東廠,大家都別玩了,這些宦官明顯是跟著皇帝的,也就是說,查誰和不查誰,完全就是皇帝說了算。

甚至說,如果得罪了這幫宦官,可能自己也倒黴。

自然而然,文武得聯合起來,抵制這件事情。

“三思?”

“匈奴國竊取國運之事,爾等要是有一人提前與朕說,朕都不會這般。”

“至於百官生畏?若沒有做虧心事,為何懼怕?”

“莫要在這裡找什麼藉口,此事朕意已決。”

永盛大帝也很直接。

藉助這件事情,直接設立東廠。

東廠這個概念,在他腦海當中早就浮現了,只不過他一直不知道什麼時候說出來。

因為說出來,必然會被百官抨擊。

可現在藉助這次機會,剛好利用起來,這就是帝王權衡之術。

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深思熟慮的。

能說出來,基本上就要實行。

而面對百官的勸阻。

永盛大帝只是心中冷笑。

“懇請陛下三思,臣絕不同意此事。”

這一刻,李善跪了下來,他目光堅定,望著永盛大帝,死活就是不同意這件事情。

隨著李善跪下來了。

其餘百官也紛紛跟著跪下來了。

“請陛下三思。”

他們沒有這麼剛,可跪下來後,就代表著與李善站在同一陣營上。

畢竟李善乃是百官之首,當朝宰相,他都開口了,大家要是不跟隨的話,那就等著被逐個擊破吧。

皇權與相權的弊端,也就是這種。

皇帝永遠是一個人的。

拋開太監這些天之家奴不算。

而百官則是一群人的,雖然互相抨擊,但遇到事的時候,還是團結一致,抵抗的也只有一個東西。

那就是皇權。

“好。”

“好。”

“好。”

永盛大帝連連點了三次頭。

他沒有多說什麼了。

百官的態度很強硬,堅決不答應,如果自己強行要求下來,惹來的麻煩會很大。

雖然說,皇權至上,可沒有百官的話,也沒有作用。

至於說什麼直接換一批,這完全是空談,國家每天有多少事情?耽誤一天都不行。

如若直接換一批,大夏想不出事都難。

而且能在朝堂上的官員,背後都有無數勢力,他們要是全部被革職了,大夏也就徹底亂了。

最終,永盛大帝深吸一口氣。

緩緩開口道。

“東廠之事,朕再三思一二,不過設還是要設,先斬後奏之權收回,調遣之權改為輔左,懸燈司與鎮府司竭力配合東廠,至於調查之權儲存。”

“劉言,給朕好好查一查,和親之事,到底是誰在幕後搞鬼。”

永盛大帝以退為進,這群官員最怕無非是先斬後奏,外加上東廠權力過大。

既然如此,那就稍作更改,把這些權力先收回,往後再看。

只是此言一出。

李善依舊開口道。

“陛下,此事臣會調查的水落石出,請陛下放心,給予臣半年時間,會給陛下一個交代。”

“東廠之事,無論如何不得以宦官掌權,可設東廠,監督百官,但由大儒掌控,否則人心惶惶,於朝政不利,與大夏不利。”

李善面無表情道。

他還是拒絕。

這種事情 ,就是不能答應,除非讓大儒來管,畢竟大儒會站在一個中立角度處理事情,不會偏袒皇帝,也不會偏袒他們。

這些宦官不一樣,純純的就是偏袒皇帝。

甚至說難聽點,就是皇帝的走狗,讓他們掌權,絕無可能。

“大儒掌管?”

“你怎麼能確定,此次和親,與儒家沒有關係?”

“少給朕廢話,如若爾等不答應,全給朕告老還鄉。”

永盛大帝倒也直接。

自己退了一步,結果這幫人還不讓步,那就都別玩。

可是,當此話一說。

李善卻神色堅定,將自己頭上的官帽緩緩摘下。

“既陛下執意,臣李善,今日辭官。”

李善開口。

一瞬間,大堂安靜到死。

幾乎令人窒息。

堂堂大夏宰相,當朝辭官?

這事足夠引起王朝動盪。

可下一刻,又是一道聲音響起。

“臣,胡庸,願辭官回鄉。”

是吏部尚書的聲音。

胡庸開口,不過話術要好一些,沒有李善這麼剛。

很快,一道道聲音響起。

文官這邊幾乎一個個脫帽。

武將一塊,也在咬牙猶豫,最終還是深吸一口氣,將官帽摘下。

因為如若皇帝執意如此。

他們早晚要出事。

與其如此,不如現在乘著有人帶頭,一起鬧事。

反正法不責眾。

這一刻。

永盛大帝沉默了。

可內心的憤怒,卻如同火山噴發一般。

怒不可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