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嶽不群也要模擬人生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十二章、滅吐蕃,掃身毒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十二章、滅吐蕃,掃身毒

幾場戰亂後,如今長安也已落寞。

荒草妻妻,城牆老漆,路有泥濘,人人頹色,風塵僕僕。

神武門前,皇帝坐在龍輦上,攜一眾朝堂大員立在門前,遠眺等候著一輛不甚起眼的馬車。

馬車緩緩行到神武門前。

車簾拉開,從中走出一人。

此人,穿著簡樸的書生裝,但身形魁梧,面有長鬚,就好似個前來長安趕考的書生學子。

但,在場人卻都在見到這位出馬車後,屏住呼吸。

即使是在暗地裡保護著皇帝的高手也是深深吸著氣,然後繃緊全身的筋肉,散著真氣,隨時準備動手。

那麼來者何人?

此人乃南詔拜月教教主。

大概少有人猜到拜月教主竟會不遠萬里前來長安。

此行要翻閱窮山惡水,更要經歷諸多的險惡絕地。

雖然這些在拜月教主手下定然都不能算個事,

他們本以為來的會是南詔的六曹長官,或者長老。

但真想不到會是嶽不群。

可嶽不群這位南詔如今的實權掌控者前來,大唐便不能當做沒看到。

於是皇帝就被拉來了。

皇帝對於此事在思慮一個時辰後,便應承了下來。

南詔此國如今已非當年,大唐如今也比不得當年。

而南詔的附屬之名早就拆了下來,如今南詔已是南疆的霸主,從巴蜀至南海,超過五千裡的疆土,而且南詔古今國力蒸蒸日上,吐蕃與之交手一遍,即可就敗,甚至被迫割讓出一片不小的土地。

現如今,南詔的“國主”拜月教主前來,他們自然要好生招待。

甚至要遠超一般的規格。

這不,就把皇帝拉來了。

所以,他們相信南詔能知曉他們的誠意。

至於本次國事相交要談什麼。

乃是為了南詔的糧食,以及南詔的蒸氣機技術。

對於大唐之所求,南詔也清楚,但是對於拜月教主親自前往,南詔也不曾知曉會有這一情況。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但嶽不群來到了大唐,來到了長安。

一陣沒有多少意義的寒暄後,大唐皇帝便迎著嶽不群穿過神武門,走入太極宮。

這神武門曾名玄武門,為唐國第二位皇帝李世民戮殺長兄幼弟之所在。

但此事並無大礙。

兩國商談一事頗為順暢。

就糧食一事,南詔可以賣與大唐。

如今在將南疆土地開墾後,獲得大量的耕地,並且覆及青銅古木,將南疆氣候牢牢掌控在南詔人的手中,想要天晴便晴,想要下雨便下雨,甚至違逆氣候的冰雹大雪也可降下,這就使得南詔的糧食可以年年豐收,稻穀一年四熟。

如此情況下,即使是以巴蜀之地換了一百二十萬石的糧食後,南詔的糧倉依舊滿倉。

大唐此次就想再換購糧食。

就以名義上還是大唐的安南都護府來換。

這筆買賣大唐絕不虧,甚至比買了巴蜀還有的掙。

而大唐開價是八十萬石糧食。

對此,南詔自然不肯。

只願給出五十萬石的糧食,並且還得將交州交給南詔。

對於這個要求,大唐也不肯。

於是就僵持著,直到嶽不群來長安還僵持不下。

可南詔有的是時間,但大唐時間不多了。

處處鬧饑荒,處處有瘟疫,災民到處是,大唐如今的光景可難了。

因此,南詔等得起。

而嶽不群此次來,則主要是為了大唐的難民。

他想要將大唐的難民遷徙到南詔。

南詔現在土地眾多,但人口不足,即使推動符法,推行蒸氣機後,南詔的勞動力仍然不足,這就需要更多的人來填補,尤其是質量上乘的大唐百姓。

這可比深山老林中的那些生番野人強太多了。

當然,嶽不群早就讓人在兩國邊境招攬大唐難民。

可此舉立即就遭到了大唐的警覺,開始限制難民往南詔逃去。

但這也止不住大量的邊境難民私自逃往南詔。

南詔將大量的難民收攏後,給他們南詔戶籍,以及諸多便利,然後就將他們送往更南端。

其中較為聰明者,會被留在洱海附近的南詔最初的土地上,其餘者,則是送往新開闢出的蠻荒土地。

可南詔人還是不夠用。

人才仍然是緊缺的。

因此,嶽不群來了長安,要大唐將難民都放出。

本次談判花費了半個月的時間。

談了許多事,大唐可比蜀山好說話多了,畢竟蜀山無事求南詔,可大唐多得是事情要求到南詔的頭上。

一等大事便是糧食,二等大事就是吐蕃之事,三等大事便是蒸氣機之事,還有一事便是要借兵。

借兵之事也不過是託詞,畢竟大唐雖然糧食緊缺,但兵員可不缺,各地軍鎮更是眾多,如何會缺兵,而且兵強馬壯,還有以法術訓練出的兵馬。

大唐主要還是想要獲得南詔的那些以奇技淫巧打造而出的戰爭利器。

有這些戰爭利器,大唐也可在北方無往不利,將一種藩鎮打壓,甚至驅趕吐蕃出隴右河西,重取河西走廊,重開通往西域的路途,重開大唐盛世。

可惜沒談成,此時嶽不群不許。

雙方談判半月,最後只互相答應了三件事,其一是糧食之事,其二便是難民放行之事,其三是關於南詔的鋼鐵軌道的建造之事。

何謂鋼鐵軌道建造之事?便是南詔意圖將鋼鐵軌道鋪設到大唐境內。

對於此事,大唐朝堂上下議論紛紛,已經討論三個月,有贊同的,自然也有反對的。

兩者就在朝堂上爭辯,最後甚至上演一出全武行,老臣們就在朝堂上大打出手,招招兇狠都不給自己的對手一點活路。

最後還是皇帝看不過去,喚來侍衛將他們分開。

而嶽不群此番連便以運送糧食為理由,請在大唐國內鋪設鐵軌。

拜月教主都親自來說這事了,大唐怎能不答應?那當然是不答應。

他們想挾此要求更多。

然後嶽不群就拒絕了,大不了就不鋪鐵路就是,到時路上運送糧食的損耗就讓大唐哭去吧。

如此拉扯後,兩邊最終得了一個平衡所在。

大唐可以答應鐵軌鋪設,但是前提是鐵軌的鋪設必須由大唐監控,且每一個站點都由大唐朝廷把控,而且任何進入大唐境內的有軌蒸氣車都得提前申請,然後在檢查過後才能入境。

除此外,南詔必須為大唐訓練一批有軌蒸氣車的駕駛人員,後期的蒸氣車必須由大唐方面的駕駛人員駕馭。

對於這幾點,南詔統統答應,沒有拒絕一個。

雙方都各懷鬼胎,只會取有利於自己的條件。

然後嶽不群就在冬日來臨前,乘坐著馬車離開了長安。

世間風雲變幻。

一晃眼便是南詔新年曆十三年。

李逍遙十三歲了,嶽不群四十一歲。

而趙靈兒也十歲了,但被林青兒封印過一段時間,如今也才五六歲的模樣。

這一年,將發生一件大事。

吐蕃滅國。

這個高原霸主,被大唐與南詔夾擊,大唐集結三十萬大軍,攻破隴右河西,殺入吐蕃腹地。

南詔合二十萬大軍,由南北上,攀過高山,倚姚州、河東州、雅州,攻入吐蕃之東。

而後攻城略地,與大唐大軍會師於吐蕃王城邏些。

俘虜吐蕃王室萬餘人,吐蕃兵卒十六萬餘,殺吐蕃兵將十二萬。

另還有部分吐蕃王族遁逃出境,去往西域諸國,乃至是更西之地。

但這些已不是大事,如今的吐蕃已被南詔跟大唐分而治之。

兩國先取締了吐蕃的奴隸制,然後各以手段治理吐蕃。

大唐於北吐蕃立藏安都護府。

而南詔直接將吐蕃分為三郡,以此治之。

吐蕃地雖廣,但卻是真正的地廣人稀,比之南詔還要荒涼。

吐蕃覆滅後,這片土地就只餘下兩個國家,一個南詔,一個大唐。

一時間兩個國家的關係就僵住。

兩國使者逐漸減少,兩國關係逐漸冰凍。

大唐境內如今也已安定,國力逐漸復原,大有中興之兆。

但與越發興盛的南詔相比卻是小巫見大巫,難以相比。

南詔如今已派出海船,出海遠方,依著國師嶽不群所畫海圖去往新大陸。

除此外,南詔大軍也已沿著昔年的女王國的路繼續往西,沿路諸國一一覆滅,成為南詔的一個個城鎮或者郡縣。

大軍最後抵達了傳說中的身毒天竺。

將這個弱小的國家征服,並建下青銅古木。

如今的青銅古木已經完全成為南詔的象徵,就好似國師嶽不群一般深深地烙在南詔百姓的心底。

以上這些大事之後,便是小事三四件。

一,有賊子刺殺拜月教教主。

賊子來源最後也查明,乃是吐蕃餘孽。

當然這麼個結果,有些人並不滿意。

有些人一樣是南詔國內某些人所為,也有些人希望是大唐派來的人。

二,南詔大祭司密謀造反。

林青兒糾結來一批高手,籠絡來南詔朝堂與軍隊中的部分高層,意圖奪走拜月教主的權利。

可以最終以失敗告終。

大祭司之位被取締,南詔諸官吏因此落馬。

林青兒更被困入大祭司宅邸,更別想走出。

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的某一日,嶽不群在吐納元氣之時,忽然元神震顫。

“劫?大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