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五代第一太祖爺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六十三章 朱秀論史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六十三章 朱秀論史

安頓好飛龍軍,後贊又搞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宣旨儀式。

他讓史匡威把節度府一眾官吏召集起來,又將牙軍指揮使以上軍職者集中起來,擺設香案,焚香叩拜,抑揚頓挫地誦讀完連篇累牘的聖旨。

老史當然不想搞得太繁瑣,私下裡領旨謝恩也就行了。

可後贊堅決不同意。

他也不傻,兩千飛龍軍是他敢進入涇州的底氣,官家旨意是他日後行事的依據,也是擔任節度副使,掌握權力的根本法理。

當著彰義軍官員將領的面把開封朝廷的態度展示出來,多多少少能起到些震懾人心的作用。

如今早已不是藩鎮能穩穩壓過皇權的時代,歷經梁、唐、晉三代整飭,中央軍事集權的趨勢越發明朗,禁軍才是天下最強大的軍事集團,而皇帝本人就是最大的藩鎮。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首創侍衛馬步軍的朱溫就是這場集權運動的發起者。

老朱履歷豐厚,先是參加黃巢領導的起義軍,逐漸打出名堂,有了地盤人馬。

再一看大唐王朝朽而不倒,起義軍卻早早四分五裂,果斷接受朝廷招安,搖身一變成了僖宗皇帝愛將朱全忠,名正言順的朝廷官軍,反過頭來鎮壓當年一起扛槍吃饃饃的老兄弟們。

老朱面厚心黑,以武力脅迫唐朝廷,又打著朝廷旗號四面征討,搶地盤、搶人口,斂財擴軍。

當老朱佔據河南,勢力強到再也不受朝廷控制,果斷揮師西進,霸佔關中掌控長安,把刀架在昭宗皇帝的脖子上,一腳把老主子踹到洛陽去。

至此,老朱成為風雨飄搖的大唐帝國實際掌權人。

老朱得意啊,人也飄了,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韙幹掉老主子,虛頭巴腦地扶持昭宗兒子做了哀帝。

三年後,可憐的小皇帝在老朱的淫威下禪讓帝位,享國二百八十九年的大唐王朝轟然崩塌。

隔年,小皇帝被老朱賜下一杯鴆酒毒殺,死時年僅十六歲。

老朱如願以償開創大梁王朝,當上皇帝,成了天下至尊,表面上威風八面,實則被天下人戳破脊樑骨。

自從天寶十節度開始,到朱溫滅唐,這近一百五十年間,藩鎮勢力幾乎主導了大唐王朝的興衰起落。

朱溫從造反起家,又投降朝廷當上藩鎮,最後藉助藩鎮之勢滅亡大唐,做到了當年安祿山、王仙芝、黃巢都沒做到的事。

老朱可以說是唐末藩鎮之禍,武人起勢的集大成者。

同時,他也是對藩鎮兵禍認識最為深刻之人。

所以老朱上臺,當即著手改革軍制,大搞軍事集權,把天下藩鎮拆分重組,抽調各鎮精銳兵將組建禁軍,設立侍衛親軍負責統率。

老朱清醒的認識到,皇帝寶座並不能給他帶來任何保障,真正讓他得以統御天下的,還是緊緊抓在手裡的兵權。

皇帝,必須是天下最強大武裝集團的頭子。

老朱的路線是走對了,可惜運氣差了些。

外部錯綜複雜的鬥爭形勢奈何不了他,反而被自家親兒子弄死。

老朱當年親手埋葬大唐王朝,斷送李唐血脈,為天下人所不齒,時人常言,這便是天理循環,報應不爽的道理。

從朱溫稱帝著手削弱藩鎮,加強禁軍建設開始,往後不管中原王朝走馬燈似的換主人,這項國策都堅定不移地延續下去,迄今已有四十餘年。

自此後,幾乎再沒有藩鎮勢大到能以一己之力滅亡中央朝廷。

莊宗皇帝李存勖遭遇興教門之變,是由禁軍主導的一次軍事叛亂。

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若非割讓幽雲借來契丹兵馬,也難以與洛陽朝廷抗衡。

劉知遠則是借契丹之亂趁勢而起,兵主開封收攏人心,成為眾望所歸的中原新主。

即便按照歷史軌跡,未來有可能發生的兵變,也都是在禁軍主導下進行,藩鎮勢力在天下大勢中,已經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唐末藩鎮兵禍,與五代王朝更迭,其實是差別極大的兩個不同歷史時期。

所謂“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其實只存在於藩鎮勢大,中央難制的特定時期。

那是寫給錦繡大唐江山最後的輓歌。

當藩鎮蛻變為中央,造反之人也會搖身一變成為新的公卿。

詩中所言公卿,不過是門閥政治集團在唐末最後的掙扎。

自魏晉年間延續下來的門閥集團,數百年來一直作為一群特定的貴族集團存在,無數次的皇權更迭背後,都由世家門閥所掌控。

隨著安史之亂後,藩鎮之禍愈演愈烈,武人集團做大做強,世家門閥也在一次次動亂中被徹底碾碎,最後成了大唐王朝的陪葬品。

大唐由藩鎮而亡,五代由藩鎮而興。

而藩鎮也終將退出主導歷史進程的舞臺。

史匡威對於後贊拿皇帝威權壓迫他的舉動很氣憤,回到節度府內書房,朱秀為了安撫他,再一次耐著性子為他闡述藩鎮與中央的關係演變。

老史雖然是家傳的節度使,但對於如何與中央朝廷博弈,其實並不太擅長。

史家能三代承襲彰義軍,很大程度來源於地理優勢。

涇州地處偏遠,身為關中西北門戶,自從西面的吐蕃人陷入內戰,無力東進侵犯疆土後,涇州的軍事地位有所下降,關中屏障的頭銜也不再有人提及。

涇州的高光時刻,應該是一百六十多年前,唐德宗建中年間發生的涇原兵變。

涇原將士被反覆無常的長安朝廷徹底惹火,掀了桌子,一舉攻陷長安,嚇得唐德宗出逃奉天。

此舉狠狠扇了唐朝廷一個耳光,大唐威嚴再度掃地。

此後,涇州地區在歷代紛爭裡,幾乎都扮演小透明的角色。

遍觀當今藩鎮,還能傳承三代以上的屈指可數。

從這方面看,史匡威也算鳳毛麟角了。

老史為此很得意。

“你說這玩意兒到底是個啥?輕飄飄的,寫幾個字,就能定人生死,予奪富貴?”

內書房裡,老史捧著錦緞繡金線的聖旨,瞅了又瞅,咂嘴咋舌,似乎頗為感慨。

朱秀手裡也有一份,瞟過幾眼沒太放在心上,隨手扔一旁。

幾分告身文書,符印寶冊,統統加蓋了皇帝寶璽。

有了這些,朱秀從此後就是開封朝廷認可的彰義軍行軍司馬、兼任涇州長史。

史匡威則加了太子少保的頭銜,也算是成了正二品大員。

老史捧著聖旨感慨連連,朱秀瞥了眼,哂笑道:“瞧你那模樣,跟沒接過皇帝旨意似的,寒磣~”

老史咂嘴道:“甭說接聖旨,皇帝老子都見過幾個....”

“那還感慨什麼?”

老史嘆道:“感覺不一樣了啊....以前挺稀罕的,盼著朝廷加封盼了好些年....

我爹當年被追授為司空,萬一我一輩子都達不到他的品銜,將來去了下面如何交代?

豈不有負他老人家生前教誨?就算咱不能把老史家發揚光大,也不能扯後腿不是?”

朱秀安慰道:“你現在也當上了正二品,不算丟老史家的臉面,可以下去見先人們了。”

“是啊....”老史感觸頗深,旋即覺察不對,沒好氣地喝道:“呸呸呸!老子就算見祖宗,那也是五十年以後,可不是現在!”

朱秀嬉笑道:“再活五十年,你可真成王八了。”

“哈哈~”老史笑罵幾聲,隨手把聖旨扔一旁,自嘲道:“以前挺稀罕,現在拿到手也沒覺得有啥大不了的,拿去擦屁股老子還嫌硬!人啊,就是這麼賤!”

朱秀笑道:“以前你還想著效忠朝廷,拿自己當漢臣看,心裡自然生出敬畏感。

現在知道將來要造反,這份敬畏之心也就沒了,劉家皇帝的封賞在你眼裡,已經成了一個屁。”

史匡威摩挲鬍鬚,咧嘴道:“不錯,就是這個道理。”

“不過這樣不好,人總得有敬畏之心,否則做事毫無底線,也太過可怕了些。”

朱秀指指一面牆壁上懸掛的一副墨寶,上面端端正正的寫了一個正楷大字:民

“身為一方掌權者,最應該懂得敬畏萬民,敬畏黎民蒼生!這幅字乃名家出品,專門送給你的。”

老史許久沒來內書房,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掛了這樣一幅字,湊近仔細瞅瞅,發現左下角蓋著一方小小印章:四有先生

老史頓時大翻白眼。

“後贊明日要召集屬官,商討權責劃分之事,你怎麼看?”

史匡威斜靠太師椅,翹著腿哼唧道。

朱秀道:“他是節度副使,當然會要求分權,到時候見機行事吧。”

史匡威猶豫了下,說道:“明日....關鐵石和魏虎也該回來了....”

朱秀瞥他一眼,道:“你想說什麼?”

老史放下腿,搓搓手掌,吞吐道:“魏虎的事,我來跟他說,一定會給你一個交代。”

朱秀笑笑:“不需要給我交代,他又不欠我什麼。”

史匡威鬆口氣,咧嘴大笑:“就知道你小子是個有度量的。”

朱秀淡然道:“你可以跟他講明,我朱秀並非薄情之人,只要他誠心認錯,並且以後保證不再犯,隴山關的事我既往不咎。

老史你懂我,主掌彰義軍權並非我最終目的,不過是以此為跳板,尋求進身之階。我與魏虎,其實不存在內鬥爭權,只不過我自問能比他更好的治理彰義軍。

只要他安分守己,就還是彰義軍牙內都指揮使,將來若他稱職,我完全可以把權力交還給他。

涇州乃邊塞之地,直面吐蕃人威脅,需要整合地方力量,為朝廷擋住吐蕃人東進,所以一段時間內,彰義軍的節度職權會得到保留....”

老史點頭如搗蒜,伸出大拇指道:“還是你小子明白事理!你放心,你說的這些我都會代為轉達。魏虎畢竟跟了我十年,跟你一樣算是我半個兒子,要是你們鬥起來,我裡外左右都不是人,想想就頭疼....”

朱秀笑了笑,起身拱拱手道:“沒什麼事我先走了,宋參送來的幾份文書還沒看過。”

老史笑呵呵地送他離開內書房,等到房間裡只剩下他一人時,臉上的笑容被一片疲累失望所取代。

“魏虎啊魏虎,你個狼崽子還真叫人不省心....”

史匡威從書櫃夾層取出一份密報,是關鐵石提前派人送回來的,內容與魏虎在隴山關的所作所為有關。

“老子拿你當兒子養,到頭來你卻想從老子身上咬下一塊肉....”

老史氣憤地罵咧著,黑臉滿是慍怒。

“唉~唉~罷了罷了,你小子還救過老子的命,老子說什麼也得救你一次....”

史匡威把密報湊近火燭點燃,望著黑煙縹緲,手一鬆燃燒的紙張落在地上,很快燒為灰燼。

“要不是這次隴山關的事,我還真不知道,你小子有那麼大野心....

可是你怎麼就不明白,單靠武力支撐不了彰義軍,你只能做個衝鋒陷陣的猛將,做不了肩負幾萬軍民身死的節帥!”

史匡威有些頹然地坐在太師椅上,喃喃自語,神色複雜,時而憤怒,時而失望,時而惋惜....

“希望你能自己想明白,否則....”

內書房的光線偏移到西窗,史匡威坐的地方陷入一片陰影之中。

朱秀離開內書房,一路往前宅辦公官房走去。

老史是念舊情的人,即便魏虎在隴山關擁兵自重,也不願撕破臉,還想著保他一命。

所以,處置魏虎一事不得不慎重,朱秀可不願為此與老史的情義產生裂痕。

可惜老史還是把事情想的簡單了,魏虎的不軌之心由來已久,絕不是把他叫回來痛罵一番就能化解的。

老史只知道魏虎在隴山關搞小動作,可朱秀手上卻有魏虎一年多前,暗中縱容牙軍叛徒搞兵變的證據。

藏鋒營設立以來,就把安定縣當作根基來經營。

馬慶的能力毋庸置疑,在搞情報方面頗有建樹。

就算一年多前的老賬本,也能徹徹底底地挖出來。

這些證據暫時還沒有讓史匡威看到,既然魏虎願意回來,朱秀決定不妨再緩一緩。

魏虎畢竟是彰義軍的牙帥,雖說經過牙軍重組,他的根基已經破壞殆盡,但名聲猶在,朱秀也不敢隨意輕動。

一旦下定決心要動,必然是雷霆一擊。

彰義軍決不允許第二次動亂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