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直播之荒野大冒險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八十八章 呼嘯山谷的風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八十八章 呼嘯山谷的風

三位夏爾巴人,一位嚮導,三位隊員,一共七人,攀登珠峰的標準配置。

“他妹的,好冷。”

姚俊緊了緊領口,寒風呼啦啦地往裡灌,身上跟結了冰似的。

畢方哈出一口熱氣,頭燈光柱中還能看到白汽,但也少的可憐,彷彿即將消失,溫度已經接近於零下二十度了,再低連白汽都不會出現。

羅布翻出海拔測量器:“現在是凌晨一點四十七,海拔5432,加油,還有三百米,過了冰川就好了。”

姚俊問道:“過了冰川就便容易了嗎?”

羅布點點頭,隊伍士氣瞬間上升一截。

“過了冰川死的可能性就小一些了。”

眾人:“......”

姚俊緊了緊帽子,感覺天氣更冷了。

【這算是冷笑話嗎?】

就連觀眾都感覺身上刮過一股寒風,望著前面漆黑的山峰,彷彿看著一群人想著地獄前進。

寒冷與缺氧的雙重折磨讓眾人都有些頭暈,畢方跟在了隊伍的最後方,作為團隊最後一道保障,他的前方就是愛登堡,既然自己親自邀請了,那讓誰殿後畢方都不能放心,只有自己親自來。

“五千四百米,以我們現在的速度,大概每四十分鍾能上升一百米,如果沒有堵車的話,應該能在五點左右到達c1營地。”畢方吐納著氣流,緩緩說道,到了這個高度和境地,即便是以他的身體素質,說太快了也很容易擾亂呼吸節奏,導致體力的大幅消耗。

【堵車?】

【堵車是什麼鬼啊?】

觀眾蒙圈了,珠峰上還能堵車?

畢方咽了口唾沫,點點頭:“因為珠峰上很多地方上去的難度極大,路線選擇又很單一,一旦合適的時機出現,就會出現眾多隊伍一起攀登,堵住路線的情況出現,19年在八千米的地方就發生過一次堵車,之前我說過,在南坳之上,七千六百米往上,人的身體就開始慢性死亡,我們要做的就是在身體死亡前登頂然後返回,八千米堵車的結果就是一次性造成了三人死亡。”

似乎真是為了驗證畢方說過的話,一陣極其耳熟的聲音出現。

“嘿,看哪,這不是我們的大主播嗎?我還以為你會直接出一百醜金讓夏爾巴人背你上山呢!”

畢方掏了掏耳朵,聽到聲音的一剎那他就知道來者是誰了,什麼話都沒說,徑直跟上了前面的爵爺。

爵爺同樣聽到了身後的動靜,眼神示意畢方一下,又比了個是否OK的手勢。

畢方搖搖頭:“不用管他,他要是覺得力氣多就讓他喊。”

五千多米的地方登山打嘴炮,怕不是腦子凍壞了。

一個人可以強大而暴躁,也可以弱小而溫和,但不能又弱小又暴躁,這是為什麼很多人討厭吉娃娃的原因。

畢方的反應讓觀眾都笑瘋了,本來對陰陽怪氣的威瑟斯還有些憤怒,結果畢方的話讓對方一下子顯得像個小丑。

“嘿,嘿!聽不見嗎?”望著沒有理睬自己的畢方,威瑟斯連續喊了兩聲,結果都沒有得到回應。

一旁的齋藤越過威瑟斯跟上大部隊,瞥了一眼威瑟斯,眼神中的鄙夷不言而喻,氣得威瑟斯牙癢癢。

齋藤搖了搖頭,頭也不回的上去了。

雖然兩支隊伍的再次相遇讓齋藤有些吃驚,卻也不是不能理解,眾人都來的比較晚,也都趕時間,在上到大本營的第三天趕路遇上很正常。

“shit!咳咳。”

威瑟斯暗罵一聲,隨即就被冷空氣灌了一嘴,激得咳嗽起來。

雪越來越厚,不僅拔出來很耗體力,而且一腳下去已經很難知道自己踩中的到底是什麼,可能是石子,也可能下一秒就是深不見底的冰川,這種開盲盒的感覺很不好受。

姚俊抖落了靴子上的積雪:“奶奶的,沒有別的路可以走嗎?”

畢方肯定道:“有,北坡冰川就更穩定,裂縫不多,而且全程修路,滑墜風險低,落石和冰雪崩風險也比較小,營地間路線短,體力透支風險小;攀登團隊也少,堵車風險低。”

與之相比,南坡就略顯寒顫,昆布冰川存在巨大的冰雪崩風險;洛子壁上落石落冰很嚴重;冰川裂縫眾多;營地間路程長,容易透支;南側攀登團隊非常多,容易堵車。

“那你怎麼不去北坡?”

畢方翻了個白眼。

姚俊恍然大悟:“媽的,想起來了,北坡要證書,咳咳,媽的,好難受。”

連續說話的姚俊劇烈咳嗽起來,前面的羅布迅速遞上氧氣罐,扶著姚俊做到了一旁,一臉吸了幾分鐘才緩過來,收起氧氣瓶的時候姚俊還十分不捨。

“等等,讓我再吸一口,就一口,呼,哈,爽了,舒服。”

畢方摸了摸下巴,遲疑道:“你這有點昆布咳啊?昨天晚上睡覺也是,一整晚都在咳嗽,沒睡好吧?”

“啊?”姚俊嚇一跳,剛想把氧氣瓶塞回包裡,又緊緊的抱在了懷中。

由於昆布冰川附近空氣乾燥寒冷,肺部容易發炎,所以很多人都表現出持續咳嗽的狀態,被稱為“昆布咳”。一旦發生這種症狀,便無法繼續攀爬下去,只能下山,隨後等待救援。

一旁的羅布則是擺擺手:“姚先生還屬於正常反應,雖然頻率很高,不過這和我們行程緊湊有關,昆布咳已經是損傷了氣管,不可能靠吸幾口氧就緩過來的。”

羅布經驗豐富,帶過的許多隊伍讓他對隊員症狀有著充足的判斷經驗,雖然姚俊的咳嗽頻率和症狀已經到達了昆布咳的範疇,但還有看具體情況,不經過適應就直接登山,姚俊這樣的已經是情況較好的了,畢方這樣看起來屁事沒有的才是不正常的。

經驗再怎麼豐富的登山者在到達高海拔的前幾天都會產生不適反應,或多或少,但絕沒人能夠倖免。

姚俊等人剛來到大本營時候,哪怕什麼都不做,有時都會感到一陣眩暈,更何況是運動後的畢方。

昨天拉練完的羅布看著畢方的背影,內心幾乎跟日了狗一樣,內心充滿懷疑:“這傢伙是不是不需要氧氣也能生存?”

好在此時畢方的呼吸同樣有些急促,讓羅布打消了對方是機器人,不靠氧氣靠電氣的想法。

實際上羅布猜錯了,畢方並非毫無反應,即便是最大攝氧量可能已經超過八十,但終究不是怪物的層次,唯一的問題便是畢方強大是適應性和對呼吸方式的重視。

畢方的呼吸可以不是簡單的一步一呼一步一吸,從幅度到節奏,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等等幾乎時刻都在調整。

荒野旅者更是將許多東西幾乎刻在了畢方的DNA裡,無論到了任何惡劣的環境,畢方總能用各種細微的方式將身體裝調調整到最佳。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橙色級別的技能,讓畢方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跑,什麼時候該走,什麼時候該喝水,什麼時候該補充能量……別看這些事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是非常恐怖的事。

一名馬拉松入門選手,跑了三四年,或許也只能在路跑這種簡單環境裡估算自己該在什麼時候補給才不至於突然斷電,而畢方,對自己身體和環境的理解已經遠超常人想象,這也是他為什麼可以輕裝出行隨隨便便穿越森林,幹個幾百公裡。

強大,就是自由。

畢方點點頭,不再多說:“注意口部和脖子的保暖,還是要多喝水,喝大量的水。”

簡單囑咐幾句,眾人便再次前進,莫約凌晨三點,眾人終於來到了昆布冰川邊緣。

“這裡成千上萬的冰川日夜流動,有的冰塔甚至比樓還高,還有深不見底的裂縫,你絕對不會想掉進去,前一天搭好的梯子,趟出的路線,到了第二天可能就完全不能用了,所以我們要儘快爬過哪裡。”

羅布喘著粗氣,抓著一旁的上升器,他們要用這個爬上冰川。

“等等,流動?冰川會流動?”姚俊有些懵,感覺自己好像聽到了什麼顛覆三觀的東西,“是雪崩一樣的東西嗎?”

“並不是。”畢方搖搖頭,“冰川確實是會移動的。”

在世界上一些高大山脈的山巔,只要有常年的積雪,就會有出現冰川的可能。

我國的天山、崑崙山、祁連山,西南邊境上的喜馬拉雅山,歐洲的阿爾卑斯山以及南極大陸與北極的阿拉斯加和格陵蘭等地都有冰川分佈。

在南極大陸、格陵蘭這些地方的叫大陸冰川,在高山山谷中流動的冰川就叫山嶽冰川。

“關於這個還有一個故事。”

畢方同樣來到了上升器前,望著腳下深不見底的深淵,吐著稀薄的可憐的白霧道:“一百多年前,生活在阿爾卑斯山中的歐洲人還並不知道,在他們身邊山谷裡的冰竟在緩緩的移動。

而阿爾卑斯山上長著一種很漂亮的野玫瑰花。當地人有一種風俗,就是小夥子向心愛的姑娘求愛,要冒著生命危險,翻山越嶺去採回玫瑰花,獻給姑娘,表示自己的勇敢和忠誠。

19 世紀初,有幾個年輕的小夥子去山上採花,卻一直沒有回來。因為他們被一次雪崩埋在萬年冰雪裡了。不幸的訊息給山下的村民帶來很大痛苦。結果一位冰川研究者安慰他們說,大約再過40 多年,這些年輕人的屍體會在冰川的前端出現。

當時的村民還不知道冰川會移動,聽了學者的話,只覺得又生氣又好笑,結果令人沒想到的是,43年以後,人們在冰川前端真的找到了這些不幸的年輕人。

冰川不但把這些屍體帶給了村民,而且由於冰下冷藏的緣故,屍體也沒有腐爛變質。據說其中一個小夥子手裡還緊握著一朵玫瑰花。”

【奇怪的知識增加了。。。】

【老方怎麼什麼都知道,這也是你能知道的?】

【你知道的太多了】

“冰川流動不易被人發現是因為它流得很慢。冰川流動的速度是由冰層厚度和地形坡度決定的。每條冰川流動的速度不一樣,但都很慢,每天只流動幾釐米,頂多也不過是幾米而已。我國珠穆朗瑪峰北坡有一條大約20 多公裡長的絨布冰川,我國科學工作者在1966 年到1968 年間進行觀察,結果測出絨布冰川每年移動速度為117 米,每天只流動0.3 米。”

畢方將安全繩索緊緊的扣在身上,看著腳下的深淵不斷吸氣,提高血氧含量。

【所以到底為什麼會移動啊】

“很簡單,坐落在山巔的山坳常常是冰川的源頭,這叫‘粒雪盆’。天空中降下的雪粒會先匯聚在粒雪盆裡,受熱後表層融化,融水向下滲透,使雪粒凍結;雪越積越厚,下層積雪受壓就會重新結晶。時間一長,就成了冰川冰。但是冰川冰是受壓形成的,和天然冰不同。

最主要的是冰川冰內部存在很多空隙,空隙中充滿空氣,每顆冰晶外面還包裹著一層薄薄的液態的水。這就好像在機器裡的滾珠軸承上,塗滿潤滑油。因此,冰川冰比天然冰更加容易變形,即有較好的可塑性。

這種可塑性就是冰川移動的真正原因。在一定坡度的重力作用下,可塑冰會改變冰川形態,緩慢地沿著山谷向下移動。冰川在山谷裡流動也和河流一樣,中間流得快,兩側流得慢。如果在一條冰川上橫插一排木樁,時間一長,就可以看到這排木樁中間向下游突出,變得彎曲。”

畢方上前握住類似於公交車把手的上升器,這種簡單工具內部有一個偏心裝置。能與繩索產生單向運動還能及時縮緊。

掛上安全鉤,頭燈往下探照,根本看不到盡頭,這可能是一個深達數十米的冰川,一旦掉入其中,極有可能當場死亡,即便不死,也有可能當場凍斃。

畢方握緊把手,身體重心前移,雙腿猛地一蹬,上升器與攬繩迅速摩擦滑動。

呼嘯山谷的風,握住攬繩的人,深不見底的淵,一切都隨著耳邊的寒風飛逝。

“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