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直播之荒野大冒險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百九十章 抵達尼莫點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百九十章 抵達尼莫點

星河璀璨,即便是狂風嗚咽也掩蓋不住星辰光輝,在漆黑的夜中閃爍著芒光,指引所有迷途的旅人。

順著畢方手指方向,眾人心馳神往。

曾有人在北半球星空拍攝過一張延時曝光照片,斗轉星移,因為地球的自轉,恆星在天空中的軌跡構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同心圓。

唯有圓心的那顆恆星在視野中永恆不變,因為它位於地軸的延長線上。

這顆恆星叫做北極星,也是大家的老朋友了。

對於北半球的觀察者來說,北極星始終不動,其它恆星圍繞北極星旋轉。

等等......

北半球觀察者?

一些觀眾砸著嘴,琢磨著好像哪裡不對味。

半晌後,才有人恍忽間明白過來,方神不是在南半球嗎?

【南半球也能看到北極星嗎?】

【我緩緩打出一個問號】

【臥槽,我才轉過彎來,老方不是在特咩的南半球嗎,怎麼可能看得到北極星?】

“我什麼時候說過這顆是北極星了?”畢方笑了兩聲,“我可從來沒說這顆就是北極星。”

“我只是用北極星來舉個例子,因為底層邏輯是相同的,北極星大家也熟悉,我覺得大家可能會好理解一些。”

【我傻了】

【虛晃一槍】

【biubiubiu】

【不好意思,你拿什麼星我的理解不了。】

【所以這是什麼星?】

【南半球所以是南極星?】

“沒有所謂的南極星,這顆星其實是南十字星座的中心點,”

“北極星位於地軸的延長線上,與地球的距離非常非常遠,遠到了地球的半徑與之相比都可以忽略。”

“所以,在地球表面的某個位置觀察北極星方向,這條視線與地軸平行。繼而,這條視線與地平線之間的夾角,也就是視野中北極星的仰角,就等於該地點的緯度。”

“也就是說,如果你去視野中找北極星,發現它在你的頭頂正上方,也就是仰角為90度,那說明你所在的緯度就是90度,你正踩在北極點上。”

“如果你去視野中找北極星,發現它在地平線處,仰角為0,說明你所在的緯度就是0度,你正在赤道上航行。如果仰角為30度,說明你現在的位置是北緯30度。”

【這一點上次講過了,我記得可以用六分儀】

【方神六分儀已經準備好了吧】

【剛才那個就是六分儀吧?】

觀眾們想起了畢方開始計算前拿出來的,幾根細木棍組成的奇特事物,立即明白了其用途。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畢方沒有否認。

這些簡單的小工具沒有在先前的冒險中丟失,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這就是確定北緯的過程,而南緯雖然沒有相對應的南極星,但是,我們發現南十字星座的中心點可以近似起到南極星的作用。”

“這樣的觀測雖然不夠精確,但是對於航海定位來說,已經足夠了。”

畢方指著夜空中的星光,仔細觀察後,眾人發現,這顆星辰的確和北極星有較大區別,雖然也很亮,可四周卻有不少亮度

由於北極星和南十字星座的存在,藉助合適的測量儀器,有經驗的航海家可以很輕鬆的確定自己所在的緯度,但是,經度的測量就要困難的多了。

“緯度是一系列的平行線,而經度是一系列在極點相交的線。”

“地球在東西方向自轉,不存在東極點,西極點,所以也沒有什麼東極星,西極星。”

“但是,航海家們還是發現了一個規律,這個規律與星空無關,與時間有關。”

“我們清楚的知道時區的概念,比如,現在是華夏時間凌晨2點,是美東時間中午1點。如果我已知,現在的華夏時間是凌晨2點,現在的當地時間是中午1點,那麼,我是不是可以反推出,我現在所在的時區是美東時區呢?”

“繼而,我可以知道我所在的經度就是醜國東部所在的經度。所以,經度的測量問題,轉化為了已知位置的時間和當前位置的時間的測量問題。”

【不行了,頭好痛】

【方師傅,不要再念了,不要再念了】

【夢迴高中地理課】

【學廢了學廢了】

畢方接下來又是一連串的分析,炭筆不停,既像是解說,又像是在整理自己的思路。

“地球自轉週期是24小時,也就是24小時旋轉360度,每小時旋轉15度,每4分鐘旋轉1度。”

“如果以出發的港口作為參照點,比如從倫敦出發,以格林威治時間作為標準時間,以格林威治所在的經線作為0度經線。”

“之後在航海過程中的某個位置,格林威治時間是凌晨1點,當地時間是上午9點,相差8小時,也就是,這個位置與格林威治之間相差8乘以15等於120度,也即現在所在的位置是東經120度。”

“只不過這裡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茫茫大海中,怎麼確定格林威治時間,以及當地時間?”

【日冕吧】

【鐘錶?】

“是日晷。”

船員們會在甲板上弄一個日晷,用太陽影子的方向來確定時間。

輪船的起伏,對影子的長短影響較大,可對於傾斜方向上的改變卻不大。

格林威治時間的確定,靠的是鐘錶。在倫敦出發的時候,把鐘錶調到格林威治時間,此後就再也不調整。

【聽來好像比上次老方計算的簡單一點?】

【不清楚,反正我一個都不會,聽就完事了】

【上課撿了支筆,我就再也沒看懂過方神的解題思路】

畢方又搖搖頭。

“說起來很簡單,但是,真正實施起來卻比較困難。因為這種方法嚴重依賴於一隻精確可靠的鐘錶,否則,效果會大打折扣。雖然古希臘人就發明了經度理論,但因為受制於鐘錶的製作工藝,直到18世紀,航海家才能精確測量自己所在的經度。”

“在此之前,海上航海甚至有一條法律,士兵隨意給船長說關於航線的問題,會被立即執行死刑。

因為當時沒法確定自己的航線,完全靠船長的經驗,直覺,他們只知道自己的緯度不知道經度,直到後來靠譜的鐘錶被發明出來。”

【嘶,全靠蒙是吧】

【其實航行不一定要精確認識自己的經緯度,老方這是有特殊需要,那時候的人,只要方向對了,埋頭前進就對了,一路上也有地表,比如島嶼什麼的】

【確實,尼莫點什麼地表都沒喲,這是最搞人心態的】

“也因此,有一段時間普遍採用的辦法是月距法,透過測量月球與恆星的角距計算得到世界時。另外,還有戴維斯象限儀,牽星板和六分儀,這些都是當時解決自身位置的方法。”

“同樣也是為什麼今天很多名錶都有航海款的來歷。由於經度測量的不方便,航海家們又想出了近似的測量方法,那就是看距離,也就是所謂的海里......”

“很多人可能奇怪,為什麼航海的距離不用公里,英里,這種常見單位,偏偏要用海里,好像專門為了難為人一樣,航行速度也一定要用節,其實這都是為了方便確定位置,因為1海里的弧長對應於地球圓心角的1分。”

【嘶哦,原來是這樣的嗎?】

【以前做類似的數學題就覺得海里這東西很反人類,為什麼航海還要特意造一個距離和速度單位出來,原來是這個原因嗎】

【漲見識了。】

“南北方向每航行1海里,意味著緯度變化1分;在赤道上東西方向每航行1海里,意味著經度變化1分;如果在非赤道上東西向航行,需要乘以緯度cos的倒數作為修正係數。”

“速度單位「節」同樣也來源於此,1節等於每小時1海里。”

“所以,我們只要知道自己航行的距離......”

畢方仔細解釋著,手上的動作也不停止,黑色的炭筆在木板上摩挲,留下漆黑的炭灰。

船頭的火把在風中搖曳,人影閃爍。

距離計算當然不可能準確,實際上風帆時代的定位精度能有個幾十上百公裡就足夠了。

再加上幾種方法混合使用,相互比較,修正,雖然不比GPS,但足以讓畢方準確抵達目的地。

尼莫點雖然是個點,可並不意味著畢方要精確的航行過這個點才算是成功橫渡。

只在在其附近,本次任務就已經能算作是大功告成。

甚至於接下來往哪裡都無所謂,無論是回去,還是一直向前,到達下一個島嶼。

透過各種計算和步驟,木板上像是解出了一道數學大題,甚至還標出了小序號。

每一個序號都代表了畢方使用一種計算方式,求出了所在位置。

等到足足三個座標出現,畢方將其列出,隨後相互印證,最後長舒一口氣。

當著眾人的面晃了晃手中的木板,將一個座標重重圈出,隨後拋下炭筆,躺倒在維京號中,仰頭望著夜空,語氣無比悵然。

“運氣終於好上一回啊。”

“尼莫點,就在我們腳下。”

尼莫點......就在腳下!?

觀眾一陣愕然。

這就,到了嗎?

原本以為至少還有一段路程的眾人萬萬沒想到,任務居然就這樣完成了?

畢方將手臂墊在腦袋下面,內心說不出的放鬆,剎那間天地寬。

而在經緯度出來的那一刻,藍色熒光的系統面板上,任務終於出現了變化,在尼莫點之上顯示了半完成狀態。

也就是在身心完全放鬆的剎那,畢方的眼皮忽然間變得沉重無比,一時間居然都有些睜不開眼。

直播間的觀眾們毫無疑問的又一次陷入了歡呼之中,彈幕飛速湧現,刷過了整個螢幕,一時間都看不到實際畫面,但很快,有些觀眾就在風聲中聽到了一些其他的聲音。

等到熱度稍稍減退,終於能看清畫面中,無數人啞然。

畢方居然就這樣睡著了。

......

暫且不提網上是如何的熱鬧,這些都屬於畢方的常規操作,等到第二天醒來,畢方卻是感覺自己的精神前所未有的充沛,就連肌肉上的痠痛好似都一下子緩解了許多。

如今距離畢方從復活節島上出發,也不過是第十七天,速度上可以說是飛快無比。

畢方也沒有放鬆警惕,雖然任務最關鍵的一環已經完成,可身後還有颱風在追趕,現在可不是能停下來的時候。

期間颱風哈羅德也如預測的那般,強勢登陸了萬那杜,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災害。

雖然南太平洋每年夏季的熱帶氣旋活躍季都會出現幾個比較強大的風暴,但像今年這樣強風暴以最強姿態強襲一個國家的狀況還是比較少見的,這可能代表著太平洋的氣候模式正處在異常狀態。

所以為了安全期間,畢方沒有選擇原路返回,那樣有可能會靠近颱風過於危險,因此他選擇了繼續前進。

距離尼莫點最近的三個島嶼中,迪西島和復活節島相距很近,而馬厄島又離南極太近。

往南極去,雖然遠離了颱風,可溫度卻會不斷降低,畢方並沒有攜帶足夠的御寒衣物。

因此深思熟慮之後,畢方選擇了直接朝著更遠,但更加方便的南美洲前進。

期間也並沒有發生太多意外,在第三十一天時,海洋中的魚類終於多多少少的出現了一些,緩解了畢方當時的食物危機。

而在第三十四天,第一座島嶼出現在了畢方的眼前,象徵著此次橫渡的完美落幕。

望著近在眼前的島嶼,畢方放下了一切,不再划槳,不再控帆,內心湧現豪情。

畢方真正做到了前無來者!

開場白不再是一句口頭空話,而是他所經歷的一切!

“一代又一代的人類,就是這樣,跨上了獨木舟,帶著魚鉤魚線,帶著香蕉、木薯、椰子和其他水果,帶著他們飼養的雞、豬和狗,帶著用黑曜石做的工具,揮別故土義無反顧的駛向了茫茫大海。”

“每每發現一個新的島嶼,就暫時停下來發展,待到時機成熟,又以此為基地,踏上新的征程。”

“我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驚濤駭浪吞噬,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耗盡了最後的食物和水後依然未能抵達彼岸,不知道有多少人被兇勐的鯊魚攻擊致死……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類未曾屈服,人類未曾止步。”

“這就是我們——人類的故事。何時何地都不應忘記,我們雖然脆弱渺小,卻又堅韌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