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耕耘貞觀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塊一十三章 天津城的流民們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塊一十三章 天津城的流民們

在遭受了災難地區派遣學府學子,讓他們成為農官的想法,實際上是當初程知節討伐黔中道後,農業學府的學員很容易就在廣州那地方站穩了腳跟,李泰才慢慢總結出來的。

同時李泰也明白了想讓農學社成為成為自己觸及大唐社會的根基,那自己就只能用這種方法讓當地人接受學府學子。

只要有人在基層站穩了腳跟,開啟一個缺口,那以後才能透過這缺口慢慢向基層滲透。

如果說廣州那邊的農學社發展,只是一次誤打誤撞的發現,那這次河南受到了水災,自己讓呂才引導農業學府的學子們向河南發展,某種程度上來說,算是自己一次有意識的嘗試。

只是具體的結果如何,怕只能交給時間來慢慢沉澱。

李泰並沒在這上放太多心思,因為現在自己更重要得,還是小麥在秋天的播種。

同時李泰嘗試集中大量土地、科學技術與人力資源的重力重功效的方式去大規模耕種。

相比較起長安地區,幾乎世家大大小小的土地縱橫交錯,不太適合走大規模耕種的路子,但天津這地方的耕地都是自己開墾出來的,所以李泰完全能根據自己意思進行大規模嘗試。

華夏雖自古以來就是農耕民族,但古代因看不起科學技術,把這些視為奇淫巧技。

這就導致農業器具的發展都是底層勞動人民的透過勞動結合自身智慧所產生的結晶。

不是說這樣的器具不好,而是這樣的農業器具必然是向省力方向發展。

因為底層百姓的田畝有限,自然希望用更小力量做更多的事,追求得是價效比。

但對李泰來說,自己想走得是農業規模化,那種省力為主的創造思路就不適合自己了。

自己需要得是重視高效,哪怕為了這效率需要付出更多代價,只要代價自己能承受,那在李泰看來就是值得的。

比如說八牛犁這種,正常百姓肯定用不到,畢竟尋常百姓家裡一頭耕牛都未必會有,常常是一個村子共用幾頭耕牛,但對李泰來說,想要湊齊八頭耕牛真的不難。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而現在則更進一步的研究出了履帶播種機,當然這種東西也不是憑空設計的,而是讓墨令在耬車基礎上進行改良,耬車這種東西公元前二世紀就有了,只不過一直用了兩千年一直到工業革命後才逐漸從農村給淘汰掉了。

而李泰也沒什麼太大的改動,就是根據現有耬車模型,在耬車後面增加一個類似馬車的木箱來專門放置事先放好的種植,同時種子透過了履直接投入到耬車口子裡。

至於履帶的移動,既可以是手搖式的,也可以增加耕牛的方式來拉動。

李泰也發現了,也許因為這世界有詭異的所謂內氣,所以這世界的牲畜力量相對原來世界要強上不少,某些原來世界不可能靠牲畜力量達到的事,這世界倒也能試一試。

只不過需要匠人們去努努力,研究出更適合牲畜用力的機械而已。

不管怎麼說,天津城這座新建設的城池,以及周邊陸續開墾出來的土地,能為自己提供很好的試驗場,去實驗這種大功率大規模的方式到底適合不適合這個時代。

當然因為用畜力替代人力,這一部分被從農村趕出來的百姓則成為進入天津城的勞動力,天津城百廢待興,整個幽州更多得是需要工作得地方,自然少不了他們。

與此同時,李泰看著不斷播種的農田,心中思索著,

“等到秋耕結束,也是要開始組織人手前往滄州了,不過還是要等淳風回來啊!”

沒辦法,自己現在手上真正能獨當一面進行幹活的人,也就只王真儒與李淳風而已。

王真儒需要負責幽州內部的道路建,這點是不能放下的。

因為天津城開市了,渤海周圍的異族已經逐漸乘坐船隻來天津城來進行交易了。

同時一些前往草原的商路也會特意來到天津城進行補給,畢竟出了幽州後,基本上就沒這麼穩定的補給點了。

而伴隨著天津城成為通商口岸,在去年時,這點還看不出什麼來,但今年李泰能明顯感覺到來往天津的商旅已經越來越多了。

只不過因為整個天津城都在日新月異的建設中,所以這些商路的增多顯露不出什麼來,但李泰明白天津城的騰飛已經開始了。

而為了更好承接這一波紅利,李泰明白天津城本地的基礎設施肯定要建設好。

說到底天津城才是自己的根基,所以王真儒是不能輕易動,只能等李淳風回來。

事實上,隨著農業學府的學子們在河南各州縣村落教授當地的百姓們種植小麥,並且在當地建立農學社一點點的紮根在當地,李淳風果斷帶著河南那些因為水災而導致無家可歸的流民回天津了。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當地世家隨著補種冬小麥,缺少勞力的跡象開始有一點抬頭了。

畢竟這些世家原本不願意收留那些流民佃戶,那是因為原本這一片地方種植得粟米,小麥不常見,更不是秋天播種。

但現在農業學子們來到,推廣起了冬小麥,那世家豪族因為缺少種植的人手,所以收攏一些成為流民的百姓為佃戶,也是常有的事。

尤其李淳風發現這些收攏的流民好像有幾分意動時,李淳風知道,河東這地方不能待了。

畢竟只要有留在老家活下去的機會,誰又會背井離鄉去往外地闖蕩呢!

所以,李淳風當機立斷把剩下帶不走的物資轉交給了杜如晦,自己沒任何的遲疑馬上帶著剩下人跑到德州,那可真的風馳電掣,快得令人感覺不可思議!

“這李淳風倒是有點意思!”杜如晦看著李淳風轉交自己的物資單,不由笑了笑。

“還請杜相勿怪,想來淳風也是怕燕王砸下了這麼多的錢糧,結果都白砸下了!”

馬周到底也看出了李淳風為什麼走得這般乾脆,果斷對杜如晦進行安撫。

“發現苗頭不對便是當機立斷,一路上更是做好了撤離河南的準備,要知道他排程得可是數萬流民,可不是數萬軍隊!”

杜如晦說到這裡,卻是看了一眼馬周,問道,“如果換了你,你覺得能做到這般迅捷嗎?”

“……”馬周聽到這話不由皺皺眉頭,但最後還是搖搖頭。

雖然一直以來自己也指揮著徭役幹活,但想把這些流民這麼井井有條卻又快捷的撤離出去的確做不到。

而事實上,馬周做不到是因為把這些流民當成是人了。

但李淳風不是,李淳風是純粹把所有的人都當做是資料,這數個月來對流民們進行各種有意識的訓練與暗示,讓這些流民要遵守自己的制度。

然後自己對撤離河南的整個流程進行了拆解與模塊化處理,每一步都儘可能的計算,等撤離這天讓流民們照做就好。

當然,就算李淳風有了比較長的準備,流民中也是有些反對者的。

所以李淳風也沒有任何手軟,如果流民遵守規矩還好,但只要想要引發騷亂,那就直接讓魏旭把他們打死。

實際上也就只是從河南到德州這段路,需要這般高壓高效只求結果。

等到德州,尤其是到了醫療營所駐紮的地點後,就能放鬆下來,讓這些流民吃飽飯!

是的,這次是直接讓這些流民吃飽飯,而不只是每天一碗稀粥而已。

對這些流民來說,沒什麼比一碗飯更能安撫住他們,如果有,那就再來一碗。

而這口飯吃下,再讓他們好好睡一覺,第二天再讓這些流民上船時,他們雖然還是感到迷茫,但心中的恐懼卻是已經消散了不少。

因為這些流民清楚,他們吃到肚子裡的糧食是真的,他們值不值這個價他們自己清楚。

但李淳風給了他們糧食吃,那賣也要賣個糧食以上的價格。

說實話,因為跟著李泰處理過太多這種流民了,李淳風到底知道這些流民的底線是什麼,基本上只要有足夠食物,那這些流民的底線絕大多數是沒有底線。

所以在徐州到德州這一段的路程,不論是走陸路,還是走水路,只要保證每天定點伙食供應,直接告訴他們到哪裡就有飯吃,這些流民咬著牙也是會爬過去的。

而只要過了徐州到德州這一段到達德州,沒什麼人跟自己搶人後,也就能緩一緩了,然後再走水路把這些人帶到天津城去了。

天津對這些流民的處理已經很熟悉了,從上到下每一個流民,都洗澡發衣服,吃飽飯,讓他們有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

然後按照四千到五千不等的數量,將他們送到附近已經規劃好的村莊,讓他們在這裡建設房屋,開墾土地。

雖然過了冬小麥的播種期,但先把土地開墾出來,明年春天種植點豆類改善一下土地,到了秋天再種植也是一樣的。

這些人來這裡前,農學社、醫舍、廁所、澡堂這些基礎設施配套設施都已在這一個個規劃好的村子裡建設起來,也就等規模的人口才能讓這些配套設施延續下去。

同時,李泰也沒讓這些人閒著,因為人類這種生物,就是閒著會閒出事情來。

這些人現在還不能直接投入到徭役中,因為他們不懂得規矩,多少還是要磨一磨的。

李泰便讓農學社的人過去,教授他們在自家院子後面挖地窖,同時安排天津徭役,在他們的村子中央底下挖掘一個大空間出來。

地窖在幽州這邊疆地區還是很重要的,若運氣差一點,如果幽州城守不住了北方百姓為了避免被戰爭波及,這口地窖說不定就是救命用的。

至於平常,更可以存放一些物資,某種程度上算是拓展了空間。

當然也有些偏內陸的幽州百姓,則會把冬天的雪存入這地窖中,作為夏天的水來用。

而且自從李泰讓農業學子們教授了百姓建立冬天的溫室大棚後,倒還真有一部分百姓嘗試著建立溫室大棚,當然更多的還是世家豪族,畢竟誰能抵抗大冬天的吃蔬菜呢!

而建立了冰雪板的溫室大棚,那就需要順便建立配套設施雪窖。

這雪窖聯通著爐火的出煙口,就是利用平常的爐火來燒化這些雪花,而這些水則用來灌既冰雪大棚中作物。

畢竟透明的陽光可以照耀到蔬菜上,但溫度適宜的水在大冬天可不容易弄到,所以勞動人民總會想出些當前情況下最便捷的辦法。

至於李泰,李泰從沒覺得缺少適合溫度的水,

因為李泰是直接剷雪,然後用煤炭燒燒開,等到開水涼了,溫度適合了再去澆灌。

沒辦法,李泰手下有礦,突出得就是一個土豪。

事實上,這種利用煤炭燒開水,然後用開水涼了再去澆灌冬日作物的辦法相對來說李泰是挺支援的,或者說,凡能直接用到煤炭這種資源的生產方式,李泰都支援。

因為李泰清楚,想發展煤炭行業,那就必須要把能源的重要性發揮出來。

只有它發揮出來的作用越多,整個社會越離不開它,那社會對煤炭資源的渴求才會越急。

等到村子中心的地下空間挖好,每家每戶的地窖也能與它相互勾連起來。

到時候大冬天想串門,也別從村上走,直接從地下走也是一樣的。

畢竟需要考慮到這些人還只是流民,大冬天只能窩在自己家裡,除了李泰贈送的單薄衣服幾乎其他什麼都沒有。

這樣的人大冬天是幹不了活的,但直接給他們棉衣什麼的,不好意思,李泰手上的防寒的物資沒那麼多。

所以,直接在地下挖掘一個大空間,然後讓交給他們一些手頭活,總比讓他們大冬天的窩在自己家裡,什麼事情都幹不了,什麼錢都沒有賺的好。

畢竟這些流民吃著靠自己努力與汗水賺來的錢,這些人吃著的飯才真正踏實起來。

而當他們透過自己的工作,在燕王府真切領到糧食後,百姓們的心才定下心來。

這新生活的地方雖然很古怪,但燕王說話算話,這些百姓倒也慢慢適應生活下來。

就在這些流民在此地安穩發展時,李淳風也帶著天津一部分徭役出發,趕赴滄州而去。